编者按:
1月14日,在云南省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确2019年的脱贫攻坚总任务是:130万贫困人口净脱贫、2457个贫困村出列、31个贫困县摘帽。
围绕这一总目标,今年内云南省将全力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攻坚行动、农村危房改造提速行动、大病救治专项行动、产业就业全覆盖行动、贫困村集体经济提升行动这5项硬任务。聚焦深度贫困攻坚,压实东西扶贫责任,狠抓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推动消费扶贫。
易地扶贫搬迁是综合性最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为确保2019年前全面完成99.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并落实好“稳得住、能脱贫”的措施,云南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集中安置明确了50个工作目标。
针对当前贫困地区群众“两不愁”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保障”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彻底的情况,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早谋划、早行动,结合脱贫措施“户户清”行动和完善提升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压实县乡村实施方案。组织专门力量,对已脱贫、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组织开展“回头看”,进行精准检查排查,摸清底数,制定工作方案,对标对表挂账销号。
那么,作为云南省深度贫困县之一的文山州广南县,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又是从哪些方面努力的呢?
中国通讯社 记者 张 密
截至2018 年末,广南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5052户156557人。2018年,实现1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5289户24462人脱贫退出,累计脱贫出列31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7724户83235人。目前。尚有118 个贫困村未脱贫出列、17328户73322人未脱贫退出,贫困发生率9.18%。
2019年以来,广南县在文山州委、州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围绕贫困县摘帽、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标准,统筹抓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项政策的落实。
通过聚焦脱贫质量,明晰脱贫攻坚目标;聚焦摘帽任务,制定“1138”总攻方案;聚焦责任压实,出台“四项机制”;聚焦工作落实,强化“四重保障”等措施,于6月30日实现“危房清零歼灭”首战告捷,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出台《中共广南县委关于印发<“补短板 必达标”绣花功夫百日冲刺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广发〔2019〕10号),掀起工作热潮。
产业帮扶:多措并举 成效明显
“在梨王评选中,来自长冲村的姜志录种的18号梨,以单果1665克的重量被评为‘梨王’;在竞拍环节,‘梨王’以10000元拍卖成功——拍卖所得,将用于脱贫攻坚。”
随着评选环节的一棒锣响,今年新选出来的“梨王”,又给扶贫攻坚助了一份力。
为进一步将地域品牌与特色产业相结合,把长冲梨文化旅游节办成品牌推广,9月7日,中国广南县珠街镇第二届彝家•长冲梨(句町贡梨)文化旅游节,在文山广南珠街镇的文化广场举行。
在梨王评选中,经过一轮轮称重,来自长冲村的姜志录种的18号梨获得今年“梨王”称号,重量达到了1665克,最终拍得10000元。
在产业扶贫的浪潮中,广南县多措并举,成效明显。在广南,你可以听到一颗梨的欢欣、一个柑的甜蜜、一粒米的内涵……一个个看似小产业的后面,却是当地民族群众致富的“大法宝”。
一颗梨的欢欣
北纬23°45′,地处东经105°14′,广南县珠街镇。
九月的珠街,秋高气爽,满山苍翠,溪水叮咚,硕果累累;这里是都市人远离城市喧嚣、享受大自然的好去处。
珠街镇位于广南县西南部,平均海拔1700米,为全县的“制高点”。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5.8℃,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择时不如撞时。
来的时候,恰巧赶上第二届彝家·长冲梨(句町贡梨)文化旅游节开幕,有幸目睹了彝族特有的歌舞、嘹亮的歌声;当地有名的彝族大三弦,发出悦耳的旋律,荡涤了游客心中的嘈杂和焦虑。
这个时刻,每个彝家和壮家儿女的脸上都是笑容灿烂,掩饰不住的幸福——因为他们的梨子丰收了,钱袋子要鼓起来了。
在句町贡·长冲梨“梨王”评选现场,人群摩肩接踵,目光聚集在礼仪小姐手中一个个“梨王”候选者身上。看着自家硕大的梨子、排队等待“称体重”一决高下,梨农的脸上既有期待,也充满了喜悦。
梨王赛结束后,大家跟随民族同胞的脚步,参观了广南高原特产交易中心,来到了句町贡·长冲梨的原产地——长冲村。
在这里,大家可自行采摘长冲梨,体味一番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也可以品尝下花糯米、马脚粽子、褡裢粑等广南特色小吃。
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中的长冲村,偎依在玉腊山的怀抱中,长冲村里依然笑语飞喧,歌舞悠扬。
“此次文化旅游节,旨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效之策的重要论述精神,进一步培育优质产业,做强主导产业,把句町贡梨文化旅游节办成品牌推广、产品销售、梨文化展示与地方特色展示的窗口,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决战脱贫攻坚。”
珠街镇党委书记罗金洲,介绍了一颗梨致富一方百姓,给当地群众在脱贫摘帽中带来的欢欣。
“近年来,珠街镇全力发展长冲梨产业,建设了长冲村文化小广场、长冲梨爱情步道、百年梨园采摘园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打造出了一个‘既有小镇民族旅游特色、又有田园风光美景’的乡村生态游线路,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梨、冬赏雪的四季游乐圈。”
一个柑的甜蜜
北纬23°54'20",东经105°23'58",广南县板蚌乡。
板蚌乡地处边远偏僻,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占96%),基础差、底子薄,是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压力巨大。
“为实现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面对贫困和短板,板蚌乡党委、政府围绕‘到2020年全乡脱贫人口全部脱贫,实现贫困村全部出列’的目标,抓住党建和扶贫两个重点,下足绣花功,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沿,破解一道道难题。”板蚌乡党委书记钟海介绍。
在板蚌,还有一支队伍助力群众脱贫致富——云南省森林公安局驻村工作队。
云南省森林公安局驻麻栗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陆耀文,和他的驻村队员们,发扬“真拼实干、马上就办”的“广南作风”,几年来带领当地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在脱贫路上摔打出了真感情。
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庄“颜值”中,大家一起探索出“修好‘一条路’、改造‘一间房’、美化‘一庭院’、建好‘一村庄’、管住‘一村事’、幸福‘一村人’”的“六个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法,让山村大变样。
同时,工作队在麻栗村试点推出的“五小工程”:小栅栏、小广场、小花园、小菜(果)园、文化小长廊,也深受群众喜欢。如今在麻栗村各家各户遍地开花:一家家精致的竹栅栏、小菜园、小花园,让大山深处的民族村寨繁花似锦。
产业扶贫是激发内生动力的最好“燃点”,更是富民、兴民之基。陆耀文经常站在村口,面对云雾深处的山峰思索一个问题:现在绿水青山有了,该如何将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呢?
为此,驻村工作队员多次前往北京,协调争取中华环保基金会社会公益捐款100万元,采取“党支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美团电商销售”的模式,培育沃柑、芒果种植产业示范基地。
该举措开创了广南县社会公益组织帮扶村集体经济的先河,得到了文山州委、广南县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荣获中央网信办“2018网络公益年度项目奖”。
云南省森林公安局党委领导也多次到村调研,提出“专业合作社”计划,即以土地入股或出租土地的方式发展产业。该计划得到圆满实施,现在板蚌乡沃柑种植达800余亩。目前,正在探索引进中药材种植企业,规模化种植产业已初具规模。
“麻栗村一直没有集体经济,沃柑产业的发展,也给集体经济注入了无限活力。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产业帮扶才能真正激发起民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站在沃柑林里,抚摸着已经挂果的沃柑,陆耀文诉说着沃柑发展的前景,也讲述着一个属于沃柑的甜蜜……其实,那是产业发展带给当地群众的甜蜜,更是他心底的甜蜜。
一粒米的内涵
北纬23°38'5.42",105°23'0.06",广南县八宝镇。
这里青峦叠嶂,秀水蜿蜒,飞瀑磅礴,流泉清冽,稻香芬芳。八宝镇的壮族世代依山傍水而居,有灿烂的稻作文化,培育出了闻名全国、久负盛名的八宝贡米。
这里也是云南通往两广及沿海地区的南大门,是我国壮族文化发育较早的地区之一。1988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被评为文山州“文明小城镇”,2005年列为“云南省生态小城镇”和旅游小城镇……
八宝镇八甲村村口的稻田里,稻谷已经沉甸甸地弯下了腰,收割的季节到了。
在农耕文化深厚的区域,八宝贡米越来越受到养生一族的青睐。不少人迢迢而来,和壮族儿女一起挥镰收割,体验农事的辛苦和愉悦。汗水挥洒的田间地头,回荡着原生态的丰收喜悦。
云南八宝贡米业有限公司的副总张维恩,掂着手里沉甸甸的稻穗,丢几粒剥壳的米粒在嘴里慢慢咀嚼着,脸上的笑容慢慢绽放开来。
近年来,米业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形式,广泛推广优质品种,从育苗到收获的每个环节,都有技术人员严格管理。现在,不但八宝稻的产量逐年提升,公司和群众的收益也在不断攀升。
田块的主人黄天飞一边忙着收割,一边给大家讲起他父亲的经历——一个深藏功名数十年的老人。
黄天飞的父亲黄文祥,16岁被国民政府抓去当兵,20岁在安徽省南徐县解放时入伍,21岁入党,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西南和抗美援朝上甘岭等战役……
在黄天飞的家里,我们看到了老人的遗照和用纱布包裹着的几十枚军功章、数十份重量级的荣誉奖章和证书。
作为云南省参加上甘岭战役唯一活着回来的英雄,黄文祥把荣誉看得很淡。
1956年3月31日,他积极响应号召,复员到家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曾任八甲大队二队队长、八甲大队大队长、党支部组织委员,获得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纪念章。2008年因病去世,享年80岁。
几十年来,黄文祥深藏功与名,连妻儿都知之不多……这份淡泊功名、数十年来带领当地群众躬耕的故事,让大家肃然起敬。
至今,他的儿女们依旧沿袭着他的道路,团结邻里,互帮互助,继承着革命理想的“红色基因”和晾好家风乡风,精心耕种,精细管理,”延续着“一粒米”的故事和内涵……
值班总编:牧歌
值班副总编:王承泽
责任编辑:张念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