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原创 > 正文
原创 ▏保山:党建引领 戮力同心 冲刺脱贫(下)
时间:2019-10-21 22:25:48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张密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易地搬迁:搬出稳住 迅速致富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围绕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目标要求,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来、留得住、能致富,施甸县对扶贫车间建设工作高度重视,2019年5月22日,施甸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关于施甸县就业扶贫车间(工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规范推进全县扶贫车间(工厂)建设。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以促进施甸3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131户贫困户、21939人贫困人口(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12317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为目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因地制宜、扶企带贫、务求实效”的原则,采取“企业+车间(工厂)+贫困户”的运作模式,在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885户3804人)及各乡镇适宜区域建设共建设7个就业扶贫车间(工厂),促进全县“无法离乡、无业可扶、难以脱贫”的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并通过就业实现稳定增收、顺利脱贫。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通过加强调研,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创新方式,增强就业的积极性;结合实际,增强工作的灵活性;政策激励,增强吸纳的主动性等措施,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广泛宣传发动、积极推广建设‘扶贫车间’,做到服务群众、服务企业,使群众和企业‘双赢’,全力打赢施甸脱贫摘帽攻坚战。”施甸县副县长杨建军介绍。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辛街乡:易地扶贫搬迁的“辛街模式”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北纬25°1'48",东经99°10'57"——隆阳区新街乡邹里社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IMG_20191016_180140.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保山市隆阳区在实施邹里社区安置点建设时,坚持精准方略,通过“两个满意、五个强化、三项收益、五个一批”等措施,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脱贫”,真正让群众实现“下山”到“上楼”的转变。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眼前的梦想家园安置小区占地460亩,分为高层和低层两种,安置了附近5个乡镇的529户2396名群众。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辛街乡积极探索以“党建+易地扶贫搬迁”的“辛街模式”。通过党建领航强组织,确保群众搬得出;党建领航强服务,确保群众稳得住;党建领航强就业,确保群众能致富;党建领航强治理,确保群众笑得欢等措施,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笑得欢”。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IMG_20191016_160645.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新街乡党委书记李懿介绍,安置小区投资3亿多元,始建于2014年,2017年易地搬迁群众开始入住,期间克服了不少苦难。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因为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乡镇,生活习惯各不相同,起初对搬迁还是有些不情愿。刚入住时,喝酒的、养鸡、乱晒衣服的现象还是偶尔发生,随着‘党建+社会治理’模式的推广,这些现象才逐渐消失了。”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李懿介绍,为确保群众搬得出,新街乡在易地扶贫搬迁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下设建房理事会,还成立了监督小组;为确保群众稳得住,新街乡强化了思想教育,强化了民生教育,强化了设施配套,强化党建大服务格局。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为确保群众能致富,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就近务工;为确保群众笑的欢,建立健全社会治理十项机制,开展‘一兵三户四村’评选及感恩教育活动,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面提升。”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搬迁群众章双才之前是汉庄镇庄房村中寨坡四组的群众,2017年搬迁入住后,应聘了邹里社区的公益岗位——新街乡综合执员的法岗位,当时和他一起搬迁来的31户群众,也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和谋生手段。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现在家里有6口人,父母在洗车场上班,合计每月有4000元收入,自己每月有2000元的收入,还有每月500元的奖金。”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IMG_20191016_180145.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坐在自家安置房的客厅里,章双才洗数着搬迁后家里的种种变化,笑逐颜开。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为确保搬迁群众迅速致富,新街乡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将坝区10600亩土地流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苗木、花卉、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促进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通过提供就业岗位,组建居民公共服务管理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专业合作社和物业公司,向搬迁群众提供保洁员、管理员、绿化管护人员等公益性岗位,依托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职业化,实现“一份土地三份收入”,增加了群众收益。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通过鼓励就近务工,积极成立劳务输出协会,与保山工贸园区和辖区企业达成务工需求协议,组织有劳动意愿和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技能培训,举办4次现场招聘会,有序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加大搬迁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邹里社区书记李伟介绍:“目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547人,户均就业2.1人,人均月工资收入达2500元以上。切实做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IMG_20191016_160652.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甸阳镇:黄金地段打造群众“安乐窝”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北纬24°44'18",东经99°10'50"——施甸县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施甸县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位于甸阳镇善洲大道东侧、文化路北侧,是施甸县集教育、医疗、商业、服务业为一体的“黄金地段”,区域优势明显。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IMG_20191017_183927.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是施甸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65.07亩,建有安置房10栋890套,其中5栋安置房层高达到17层,是施甸县城目前最高的标志性建筑。总建筑面积 12.23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 9355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28750 平方米。项目于2018年8月开工建设,2019年4月建成。共安置建档立卡搬迁户885户3804人。截至目前,已搬迁入住816户3508人,其他搬迁户正在陆续搬迁入住。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地下建筑面积28750 平方米,施甸县易地扶贫搬迁部门就用这个庞大的地下室,建起了“扶贫车间”,并以“扶贫车间”为平台,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搬迁户就近就地提供就业岗位。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目前,保山大华海瀚、衢州市雨洪公司、凯圣科技公司已入住安置区,201名搬迁群众已稳定上岗。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IMG_20191017_171232.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在保山大华海瀚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排排的女工正在各个工序上忙碌着。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大华海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张成双介绍,公司在施甸建设了4个这样的车间,这里是其中的1个,其余的3个车间分别设在其他3个乡镇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也都是“扶贫车间”。现在,这里有126名员工上岗。近期农忙,有些搬迁户群众回家务工,等忙完这阵子,车间里的工人会更多。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现在,车间里主要加工的是手机耳机,技术虽不复杂,但要仔细,而且工序繁多,每道工序都是实行计件工资,大大方便了入住的搬迁户群众。在车间一角,企业还专门为孩子们设立了儿童娱乐区,放学前后和周末,孩子们可以在娱乐区玩耍,母亲们也可以做做点活。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施甸太平镇的蒋会梅,是今年6月份来这个车间上班的,她做的这道工序是焊喇叭,现在每天能焊接400个小喇叭,逐渐成为了业务能手。做工的同时,还不会影响到她接送10岁的女儿上下学。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IMG_20191017_183515.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在搬迁群众段开军的家里,宽敞明亮,三室一厅大房子足够一家4口人居住了。他是今年5月份,从施甸老麦乡的清河村委会搬迁过来的,老家距离这里40多公里。妻子在小区的“扶贫车间”上班,他有点清洗油烟机的小手艺,平时出去做点清洗和保洁工作,也逐渐有了固定的收入。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在就业增收方面,除了小区的“扶贫车间”,施甸县人社局还牵头组织了“点餐式、配餐式”技能培训,目前正在开展焊工、农家菜烹饪等工种的培训。同时,借助沪滇劳务协作机制,引入云南大表哥人力资源公司,为有意愿外出务工的搬迁群众,提供就业信息和岗位。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另外,施甸县还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尽力拓宽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搬迁至县城小高层的群众,在省外务工337人,省内县外务工141人,县内务工466人,招聘30名公共服务岗位人员,共计974人实现了稳定就业。”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施甸县易地办负责人杨嘉成介绍,今后,施甸县将按照云南省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精神,以集中安置点“50个工作目标”为抓手,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打牢宜居家园,做强产业就业,强化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区,让建档立卡搬迁群众搬入新居后尽快融入小区的生活。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IMG_20191017_171232.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摆榔乡:“996138部队”关爱空巢老人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尖山村委会属于汉族、彝族和布朗族混居的民族村寨,有1777人,海拔在700米到1900米之间,是典型的贫困高寒山区。地质灾害多发、频发,对当地居民困扰很大。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因此,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当地党委、政府将在半山居住的两个彝族和布朗族村民小组的48户群众进行了易地搬迁,妥善安置在新的安置点,解决了长期困扰群众安全的生存和生活问题。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吾巴拓移民安置新村居民房屋.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近年来,随着转移性务工的趋势,当地的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353人去省外务工,56人在省内县外务工,村寨中的留守儿童还空巢老人逐渐增多。为了更好地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村里成立了“996138部队”,针对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进行一系列的关爱活动,这一模式逐渐在施甸铺开。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因为老人的标志节日是‘九九重阳节’,儿童的节日是‘六一儿童节’,妇女的节日是‘三八妇女节’,所以我们关爱团队就简称‘996138部队’。”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志全介绍,平时,村里剩余的劳动力还要照顾800头猪、300头牛的两个养殖小区,村里还打造了当地种植历史悠久的古树茶,现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茶叶品牌。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IMG_20191018_170144.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目前,村里的整体收入包括,每年上千万的务工收入、200多万元的烤烟收入、300多万元的畜牧业收入等。因为村集体经济薄弱,近年来组建了绿化公司,承接一些小型的绿化工程,现在也设置了26个公益性岗位,照顾建档立卡户群众和困难群众。”戴志全介绍。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随着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老人问题越发凸显。也有老人,一生未能成家或子女早逝,只能独居。留守老人大多年迈多病,生活艰难,有的因长期缺乏沟通和子女照料,亲情已经出现冷漠的裂痕,有的又不愿意改变生活习惯入住养老院。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留守老人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大民生焦点,如何开拓创新养老模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施甸县民政局副局长段亚军介绍,为此,自2016年4月起,施甸县采取与上海长益公益基金会合作,引入社会组织填补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空白,借社会之力弥补政府投入不足,充实资金壮大队伍,探索创新针对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关怀留守老人”项目。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项目主要是在当地村民中培养陪伴人员,为留守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根据老人需求解决其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如日常生活照料、基础物资补充、沟通陪伴、社会融入、娱乐活动等,有针对性建立起了教育培训、管理考核、菜单式目标绩效等制度。L2f中国通讯社

    33岁的戴学江是村里尖山村委会第一批接受陪伴培训的人员,2017年加入公益组织后,现在和其他陪护人员一起,照顾着村里的30户49位老人。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IMG_20191018_173714.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因为尖山这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居住着5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大家情况不同、需求各异。我们定时帮老人们收发快递、接送孩子,教老人们使用电器、适应现在的生活习惯。遇到有病等特殊情况时,也会协助及时救助。”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走在尖山易地搬迁点,搬迁群众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每家还有一个小菜园,房前的墙上喷着门牌号。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关怀留守老人”不仅是老人们生活上的改善,还有亲情与责任的回归。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施甸县计划做到全县覆盖实施关爱陪护工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留守老人关爱陪护需要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全体参与,这样才能让留守老人这一社会问题得到有效化解。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IMG_20191018_171723.jpg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中国通讯社 记者 张密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L2f中国通讯社

值班总编:牧歌L2f中国通讯社
值班副总编:王承泽L2f中国通讯社
责任编辑:张密L2f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