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记者从12月19日召开的青海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线上)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海省林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草局决策部署,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统领,发挥职能优势,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扎实开展了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副局长冯永盛说,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履行生物多样性缔约方大会精神及相关国际公约、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是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多年来,先后出台了《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青海省湿地保护条例》《青海省绿化条例》《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非法捕猎、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制定实施《青海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草原防火、自然保护地管理、有害生物防治等重大事项全部纳入林(草)长制度体系,构建了林草资源管理新体制。细化落实青海省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明确了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重点。法规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是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积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有效发挥自然保护地在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维护重要物种栖息地方面的作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到26.75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38.42%,国家公园占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77.17%,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新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顺利完成并通过国家评估验收,目前正在按照国家林草局的统一部署,扎实推进设园工作;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在从8个方面加快推进创建工作;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科考工作有序推进。构建了以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五大生态板块”为重点区域,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重要自然景观、自然遗产全面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网络,有效保护了青海省64%的湿地生态系统,42.6%的天然草原生态系统,30.7%的森林生态系统,95%的野生动物种类和85%的野生动物栖息地,96%的野生植物,68.9%的自然遗迹和69.8%的自然景观,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和物种得到系统保护,多样性不断丰富。
三是建立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体系。建立以野生动物园、植物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种质资源库、国有林场等为依托的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体系。青藏高原野生动物园保育野生动物108种,1200余头(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6种97头(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210头(只)。西宁市园林植物园,收集展示各类植物97科279属8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是西北植物种质资源重要保存地之一,也是青藏高原唯一集中展示高原特有植物的专类植物园,现已开展国家植物园筹建前期工作。建有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站(点)4个,近十年来,先后救护伤病、受困和执法罚没鸟类等野生动物50种1000余只。建立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5处,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13处,收集保存了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小叶杨、紫丁香等一批优良乡土树种,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1235份。设立国家及省级林木良种基地18处,省级繁育中心5处,保存各类林木种质资源 300份。加大种质扩繁、推广应用,丁香、云杉人工驯化等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全国首个丁香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重要生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得到加强,实现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有效互补。
四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制定实施“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和森林、草原、湿地、自然保护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发展等专项规划,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和林草湿生态系统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野生动植物保护、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等重大工程,青海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湿地保护率达到64.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0%。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藏羚由不足3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近3000只,雪豹增加到1200多只,青海湖鸟类由164种增加到232种,青海湖成为候鸟的重要栖息地。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质量的稳步提升,有效改善了物种栖息地生态环境。
五是构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持续开展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重要生态系统调查监测和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监测,逐步摸清林草资源本底状况。创新开展全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实现了以国土“三调”数据为统一底版的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资源全覆盖监测。建立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生境)调查监测制度,持续开展雪豹、华福花等珍稀动植物资源调查及其栖息地监测评估。开展三江源和祁连山(青海区域)两个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评估。组建国家创新联盟2个,专家科技服务团16个,全国林草乡土专家34人,林草科技特派员120人,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林草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监测项目,加强生物多样性人才培养。建立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国家长期科研基地6个,为强化生物多样性科研、监测、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林草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的逐步完善,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六是加强生物安全管理。积极构建林草生物安全风险防控治理体系,青海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实行“双线”目标责任。严格林业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检查,重点造林绿化使用的种苗复检率达到90%以上,松木及其制品复检率达到95%以上。以青海省28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18个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为基础,将重要生态区域、风险区域,定人定点定期进行网格监测,加大对林草有害生物和野生动物死亡动态的监测力度,监测覆盖率达到85%以上。组织开展林草外来有害生物普查、林草有害生物本底调查、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预警,成功处置灰斑古毒蛾、高山天幕毛虫灾害、野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以林草鼠兔害、天然林食叶害虫、荒漠灌木林及经济林有害生物为重点,全面开展灾害治理,年均防治林业有害生物300余万亩,草原有害生物1亿多亩,2022年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降至0.01‰。截至目前,青海省未发生重大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及不可控本土林业有害生物灾害。
七是强化执法监督检查。深入开展专项行动,协同推进联合执法。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青海省公安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生态环境资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规范青海省林业涉刑违法案件的查处。联合检察院等部门围绕林业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修复等建立协作机制。同青海省检察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三江源生态公益司法保护中心”,协调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森林督查、“绿盾”、湿地保护、“清风”、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管核查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林草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八是倡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布《关于加强林草科普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青海国家公园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建成全国科普基地,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设立第一批31处国家公园示范省自然教育基地,初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资源优势的科普教育体系。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六五环境日”“世界雪豹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林业生物灾害防控宣传周”“草原普法宣传月”等主题日,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知识宣传普及,努力提高社会各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觉性和参与度。
九是促进合作交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开展国内国际合作交流,共谋共推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成功举办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发布西宁共识,共同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深化与巴基斯坦拉苏汉拉国家公园交流合作,与长江三峡集团、中国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祁连山国家公园组建签约摄影师、自然文学签约作家队伍,180余幅摄影作品获得国际国内重大摄影奖项。《说不尽的祁连山·红色篇》《全国首例!获救雪豹“凌蛰”佩戴卫星项圈后放归》获得第32届中国新闻奖。生态作家索南才让以祁连山为背景创作的《荒原上》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林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zaY中国通讯社
zaY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