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8月4日,西宁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西宁这十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场新闻发布会。西宁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沈有珊就十年来西宁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作发布。新闻发布会由西宁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光明主持。
十年来,西宁市乡村振兴局全面贯彻落实青海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高位推进、尽锐出战,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效。
十年来,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积极探索脱贫攻坚新思路、新机制,制定形成西宁市“1+8+12”精准扶贫行动路径,构筑起脱贫攻坚“四梁八柱”政策体系,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探索走出了西宁扶贫特色路径。“两不愁”问题全面解决,“三保障”水平明显提升,贫困地区基础条件持续改善,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全面激发。建档立卡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安全住房达到B级以上标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因贫辍学,有意愿的劳动力(含两后生)均参加了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村级互助发展资金全覆盖,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安全饮水、生产生活用电全保障,标准化村卫生室和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全覆盖,全面实现了“三保障”,贫困发生率动态清零。3个县区顺利脱贫“摘帽”、330个贫困村退出、6.5万人脱贫,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十年来,乡村产业提质增效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建设稳步推进,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9万亩,规模化露地蔬菜生产基地4.2万亩,绿色优质青稞生产基地3万亩,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2.7万亩。推进牦牛藏羊“自繁自育”平衡养殖区和“牧繁农育”反季节生产区建设,年种植优质饲草40万亩,建成畜禽规模养殖场(户)300家,生态牧场30家,养殖大户4243家。西宁市粮食、蔬菜、肉、蛋、奶产量稳定增长,“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农业产业强镇2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4家,其中国家级16家、省级57家,居青海省之首。做优做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发展牦牛、藏羊、油菜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1%。2021年,西宁市农业总产值110.6亿元,较201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4.9%。
特色产业增强后劲。2013年以来西宁市拨用集体建设用地16宗913亩,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用地保障。牛羊养殖、饲草、中藏药材、民族手工艺品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75.4兆瓦光伏扶贫项目持续发挥效益,脱贫村村集体经济年收益达到20万元以上,917个村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年收益均达到5万元以上;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3个、乡镇中心站点42个、村级服务站316个,拓展了农副产品销路;建设10条乡村旅游带,打造了边麻沟、乡趣卡阳、宗家沟等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绿水青山生态效益不断显现,农村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认证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367个、有机农产品25个,创建“河湟田源”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及“老爷山”“圣地田园”“西湟日月山”等县域公共品牌,为打造青海省现代农业先行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奠定基础。
“三乡工程”助力振兴。西宁市委提出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出台了30条激励措施。西宁市培育了20个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示范典型,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云谷川“印象小镇”“十里塘坊”“日月山下二十四庄廓”等成为新的市民下乡目的地、网红打卡地;吸引3200余名能人回乡返乡创业;谋划储备彰显西宁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的三乡工程项目520项,签订投资19亿元的34项“企业兴乡”项目,现代奶牛养殖、食用菌产业园、生态农庄等一批项目落户实施。
十年来,基础设施补齐短板
安全饮水有效保障。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补短板工程,铺设各类管道1508.7公里,新建集中式水厂7座,新建、维修引水口134座、蓄水池249座,修建各类建筑物3944座,水源地保护53处,巩固提升了720个村73.2万人的饮水安全,青海省率先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水质达标率、供水保证率“四个”100%。
农村电网提档升级。2014年至2021年,通过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共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1610公里、0.4千伏线路2494公里、配电变压器1151台,农村电网达4000余公里,实现农村地区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大幅提升。
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十三五”以来,西宁市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980项,新改建农村公路里程2706公里,村道硬化里程609公里,桥涵171座2236延米,西宁市公路总里程达5222公里(其中农村公路4201公里),超“十三五”规划目标222公里。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100%。
信息通信全面覆盖。行政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自2016年实施国家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以来,完成602个行政村光纤网络新建和升级改造、125个行政村4G无线基站新建和升级改造。2021年,西宁市917个行政村村委、卫生室、学校实现了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
十年来,文明乡风渐入佳境
十八大以来,西宁市多措并举,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纵深推进移风易俗改革,城乡处处呈现新面貌。大力整治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出台《关于开展移风易俗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将红白事办理流程、标准要求及奖惩规定纳入村规民约和“四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章程。西宁市100%的村建全了“四会”,制定完善了村规民约。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在西宁市持续打造了111个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点。评选“五星级文明户”30.7万户,创建率46.8%,评选县级以上文明村537个,创建率58.9%,评选县级以上文明乡镇 38个,创建率77.6%。
十年来,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基层组织凝心聚力。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不断夯实巩固。高质量完成西宁市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一肩挑”比例达71.38%,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素质持续提升。继续向336个脱贫村、易地搬迁村和乡村振兴试点村选派1009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驻村工作队扎根基层、奋斗奉献,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普遍认可。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乡村党建示范点133个、示范带10个、示范区3个,构建了连点扩面、组团发展、资源共享、整体提升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格局。
治理体系愈加完善。在西宁市917个村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实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244人担任1073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提供服务5000件(次)。建立乡镇人民调解组织50个、村级人民调解组织911个。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5个,省市县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124个。
十年来,乡村环境持续向好
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建成13个“美丽城镇”,611个“高原美丽乡村”,实施24762户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深入推进3个乡村振兴试点乡镇、63个乡村振兴试点村、8个乡村旅游试点村建设,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示范村。
人居环境整体改善。农村清洁行动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村庄长效管理机制,修建农村公共卫生厕所297座,改造农村户厕7.13万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7%。行政村环卫设施配发全覆盖,192个村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宜居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年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体育健身器材实现全覆盖。2018年以来新建和维修改造村卫生室141所,其中,新建96所,维修改造45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50个乡镇卫生院全面达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实施781个学前教育、全面改薄、普通高中等建设项目,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推进了教育均等化发展。强化“控辍保学”,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报到率100%。强化教育资助,累计落实“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国家助学金、“蛋奶工程”等各级各类资助资金33.55亿元,受惠学生496.67万人,发放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331.67万套。
十年来,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速。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8元,增速始终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63,缩小0.38,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1.42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012年的1.9倍,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其中纳入资助参保范围且核准身份信息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100%;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7.73%以上,纳入农村低保2.52万人,实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农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过去的十年,是西宁市农民群众受益最多的十年,是乡村面貌变化最大的十年,是农村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TjG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