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资讯 > 正文
“青海这十年”青海农业农村厅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时间:2022-08-26 17:58:02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保积来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8月2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青海这十年”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青川就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十年来农业农村工作的创新变革和主要成就作发布。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3326190960107435096&skey=@crypt_bc886f9c_9a7ffacd22c48d95b84cbd5893a7952a&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补齐全面小康“三农”短板,农业农村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2021年,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3604元,实现了三个高于:青海省GDP增长5.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增速高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2.4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2%,增速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个百分点。过去的十年,青海省农牧业发展迅速、成就显著。
农牧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青海省上下强化党政同责,狠抓落实,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打造“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新格局为出发点,优化区域布局、改善基础条件、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良种良法、培育特色产业,农牧区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粮油菜生产稳步提升。青海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从420.26万亩和278.48万亩增加到453.6万亩和408.41万亩,粮食产量从101.5万吨增长到109.09万吨,连续十四年保持在百万吨以上;粮油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明显上升,年均产量保持在3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稳定在150万吨以上,冬春季节蔬菜自给率上升到30%。畜牧业生产发展壮大。2021年,青海省肉、奶产量分别达到39.85万吨、35.39万吨,比2012年分别增长30.3%、28.5%。青海省牦牛存栏608万头,占全国1400万头的43.4%,占全世界1500万头的40.5%,被称为“中国牦牛之都”;青海省藏羊存栏1170万只,占全国3040万头的38.5%,被称为“中国藏羊之府”。特色产业快速发展。冷水鱼产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1/3,产值近4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周边2万多农牧民人均增收5000元。种植中藏药材10.92万亩,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当归、黄芪生产地。
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特色鲜明
十年来,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着力打好“高原牌”“有机牌”“绿色牌”和“富硒牌”,绿色有机特色不断凸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出青海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要求以来,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牧业发展迈向新的更高台阶。绿色防控有效推进。化肥农药减量面积达300万亩,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86.9%、90%、82%。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5%,占到青海省耕地总面积的41.9%。自产农产品、畜禽和水产品合格率分别达到98.7%、99%和100%,“青字号”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生态有机成色更足。启动打造“净土青海·天然农牧”公共品牌专项建设,40万吨食用农产品实现带证上市,超400余万头(只)牦牛藏羊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认证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识产品925个,建成有机枸杞基地20万亩,有机枸杞认证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认证绿色有机草场超1亿亩,成为全国取得草地认证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
农牧区产业融合提档升级
十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导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措施,推动青海省农牧业融合发展、提档升级。经营主体不断壮大。青海省累计培育龙头企业540家、合作社1.76万家(有效运行的有1.05万家)、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1.97万家,成规模社会化服务组织528个。扶持各类农牧民合作社587个,省级示范社、家庭农牧场分别达到802个、575个,培育农牧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6家、国家级26家,辐射带动农牧户53.8万户,销售收入达到185亿元,出口创汇1.68亿美元,持续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产业化进程步伐加快。培育形成牦牛、藏羊、青稞、油菜、马铃薯、蔬菜、饲草、生猪、拉面和乡村旅游十大重点产业,着力打造冷水鱼、枸杞、藜麦、青绣、蕨麻、中藏药材、奶业和豆类八大特色产业。建成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33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40家产业联合体,牦牛藏羊产业集群一二三产业总产值达267亿元。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梯次推进、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示范引领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格局。联农带农更加有力。打造大通县景阳镇等18个产业强镇、玉树州曲麻莱县叶格乡红旗村(种牦牛)等8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培育省级产业化联合体40家,参加联合体的各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达到475家,带动农牧户4.6万户,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左右,构建起了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的产业模式。创建湟中区柳树庄村、互助县磨尔沟村、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泽库县红旗村等3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青海省扶持休闲农业乡村(示范基地)160个。2021年,青海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超19亿元。
农牧科技服务支撑创新有力
十年来,布局青海省科技创新平台,强化特色产业产品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建设,强化技术力量支撑,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科技含量有效提升。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建成国家级春油菜和马铃薯繁种基地,农作物、水产良种化率分别达98%、95%。组织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青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牦牛、藏羊遗传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等重点项目112项,牦牛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两年三胎”“三增三适”得到全面推广,10年来累计高效养殖藏母羊950万只,增收2.8亿元。专家团队作用凸显。建立专家名录、成立专家工作室,形成“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主体”的服务模式和“包村联户”服务机制,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95%。搭建科技创新平台10个,推行“互联网+农技推广”,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装备设施更加完善。建成设施温棚10.5万亩、畜用暖棚14.5万栋、冷水鱼网箱38万平方米。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完善,设立国家行业标准5项,制定牦牛、青稞、渔业地方标准3项,推广应用重点目录标准57项。
农牧区改革发展成果丰硕
十年来,农牧区改革扎实推进,放大了效益值,延长了产业链,增强了带动力,有效推动青海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农牧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颁发35个县(市、区)71.08万户农牧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67万本,土地确权率达到99%、颁证率达到95%以上,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高质量完成,清查核实集体资产总额207.16亿元,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体系覆盖97.5%的行政村,58%以上村庄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治理的村庄分别占91.7%、12%,改造农村户厕近23.46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8.27%。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四好农村路”建设和新一轮农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有序开展,20万户农牧民危旧房得到改造,农牧区260.6万人的饮水安全得到巩固提升。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这十年,是农牧民得实惠最多,收入增长最快的十年。2021年,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了14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13300元,较2012年增长149%,农牧民生活实现相对富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畜产品附加值、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农牧民综合收入保持稳定增加,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伟大征程中勇担当善作为,坚定不移实施好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促进农牧业稳产提质,农牧民稳步增收,加快农牧区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Xte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