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小一方木,一刀生浮图
——李耘路的木雕艺术之路
中国通讯社重庆讯(特约记者孙尚举)李耘路,出生于1974年,在重庆解放碑下长大,标准地道的“重庆崽儿”,在度过了18年自由山野的孩童岁月后,就读于黄葛坪艺术学院雕塑系,22岁毕业。
在工作室,本社记者看到了正在做“三八”礼物梅花簪的李耘路本人,他和他的作品、工具俨然已经成为了“亲密的伙伴”,小小天地之间,散发着时光的安宁和深邃,进入这个工作室,记者也有种被转换时空的体会,只有自然以及经过雕刻之后的欢喜。
工作中的李耘路
“我从小就喜欢做各种手工的东西,也喜欢绘画,小时候做小手工的时候,就会把绘画也融入到里面去,不知不觉中就会追求那种在平凡事物有所升华的感觉。接着。大学就选择了和艺术有关的专业。毕业后,出于生存的考虑,我从事的是厨师这门职业。这个过程里就涉及到食品雕刻这一部分,因为有艺术的基础和爱好,即使面对的是食材,我也会用一种‘审美’的心态来对待,最后,一道美食呈现出来的感觉当然会是‘赏心悦目’。延展开来,在工作之外,我也会继续做一些雕刻,比如:木雕、根雕。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很多年,不仅让远离了浮躁,让工作的技艺更精湛、审美力更好,同时为后面的转型也提供了无形的铺垫。”李耘路在工作室告诉记者。
工作中的李耘路
在2000年前后,经过朋友介绍,李耘路到当时某知名梳子厂任厂长,从事管理和质量检验方面的工作。因为工作相对稳定和有规律,李耘路私下还是会默默做自己喜爱的东西,更集中的还是在手工木雕这一部分,并且拜民间木雕老艺术家李明为师,学习比较专业的木雕技艺和手法,并且开始比较完整地了解这近百年来的民间木雕文化。李耘路说:“那时候一个人在家里,就喜欢把玩各种木头,有些木头还是自己去山里搜罗的,梳子的工作大多数还是机械化的,现在市场上的很多梳子即使看上去完美无瑕,但是还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产品,是机器雕刻的,这个过程没有温度参与。小时候我们所接触的老人留下来的杯子、花瓶等,包括用的筷子,好多都是老人自己做的,所以这份对温度的体会就成了一种现实以外的梦。”
李耘路作品
一直到7年前,李耘路成立了“荷艺轩木雕艺术工作室”,专门用来盛放他对木雕的喜爱。为什么业内人还是会认为木雕属于一种奢侈,尽管价格一般在百元或者千元?李耘路认为“首先要求喜爱的人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追求,这需要长期的时间来沉淀,还有就是对自然的事物要有所感觉,而不完全沉湎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或者社会规则。最后,一般这样的手工创作除了木料都是好木料,有收藏价值外,同时也会是‘唯一’。”
记者看到,在李耘路的工作室桌面上,刚刚做好的‘三八’礼物——梅花簪犹如新生的花蕊一般动人。李耘路说,因为是送女性的朋友,所以选择了梅花“冰清玉洁”的寓意,木料是小叶黄杨木,属于收藏价值比较高的木料,“我在雕刻的时候,脑子里自然而然就有梅花的画面,这和长期在自然中浸泡有关,手法上主要是原雕和镂空雕,让梅花整体看起来仿佛真的一般。”李耘路有些孩子气地说,自己做梦都会梦见在做木雕,因为确实很爱这门手工。
李耘路因为这份热爱,渐渐就,将之扩展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据了解,目前他是四川文化网非物质文化栏目主编、鼎庐书画院副院长以及天府文创实验室木雕艺术研究院,接下来除了继续手工创作,李耘路还会在木雕文化的溯源上下功夫,他希望以后给学生、爱好者讲课的时候可以把这门单纯的手工和文化历史有所结合,让它散发更有生命、长远的光泽和魅力!
值班总编 陌封 责任编辑 子于
9Kd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