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行地——多姿多彩的长江生命”全国巡展第一站青海站即将启动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长江蜿蜒万里,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支撑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长江大保护”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其实施与推行离不开社会公众的理解、支持与参与,因此,做好“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相关政策法规的科学传播,引导公众关注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参与长江生态保护意义深远。
为深入宣传贯彻“长江大保护”这一国家战略,生动展示长江母亲河独特的生态系统与生态宝库,2022年8月10日,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和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大江行地——多姿多彩的长江生命”全国巡展第一站——青海站将在青海省文化馆启动。本次巡展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的指导下,由上海科技馆和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主办,青海省文化馆承办,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协办,广东省长隆慈善基金会、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支持。
展览基于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的国家战略,从多姿多彩的长江生命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展现长江流域丰富的水生生物、鸟类、兽类资源以及多元的人文风貌,并结合长江大保护相关的政策内容宣传,引导观众关注并理解长江大保护的内容与意义,认识长江的生物多样性,培养保护长江母亲河、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
展览由“序厅:长江潮”、“大江与文明”、“大江的脉动”及“尾厅:共绘长江美好蓝图”四个部分组成。
展览以“长江潮”江水多媒体为开篇,表现壮美长江、壮哉母亲河,激发观众的参观兴趣。“大江与文明”版块从人类视角出发,展现长江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讲述了长江是如何为文明的起源、繁荣和发展提供基础;“大江的脉动”版块则从自然的视角出发,带领观众了解长江独特的生态系统与生态宝库,进一步展现长江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尾厅以公众参与、共绘未来长江美好蓝图为结尾,通过手绘作品及多媒体互动游戏畅想未来,呼吁公众共护母亲河。
展览多角度地诠释了长江是充满活力、生命力的大河,着力打造一个多元、丰富、包容的展示环境,让观众能够多维度、深层次地理解长江对中华儿女及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展览中展出了面向全国征集到长江干流流经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2份江水艺术阵列装置,体现江畔儿女“共饮一江水”的真情实感;“农耕兴起”展现了经研究考证可能由长江流域农耕文明选育和利用的58种农作物标本,充分展现了长江流域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55幅展现长江沿岸风物的原创手绘明信片,从动物、植物、美食、民居、文物五个方面,多角度向观众呈现丰富多样的沿江自然风貌以及人文风尚;“中国鱼文化”通过关于鱼的古代神话传说、民俗典故和诗词书画启发人们思考鱼在中华文化中的意义。
“大江大鱼”长江大型珍稀鱼类模型真实还原了白鲟、中华鲟和胭脂鱼3个物种在野外记录中达到的最大体型,其中白鲟7米、中华鲟5米,胭脂鱼1.4米,让观众可以一睹当年长江渔民口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的原始样貌;“长江大保护”则通过3组立体字、江豚和白鱀豚模型,带领观众深度解读长江保护法,了解长江关键物种的保护;尾厅的“鱼画”展示了由鲸骑士(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的50幅精美的长江流域珍稀动物手绘。
本次展览还推出了多款互动游戏,观众可以通过“长江百问”互动答题了解长江知识;通过“我在长江有条鱼”互动游戏放流一条属于自己的鱼;鱼戏—多媒体互动则用畅想未来的方式鼓励观众许下美好心愿,参与到共护长江母亲河的行动中来。
此外,为了更好地贴近公众生活,同时也为了宣传青海当地的长江大保护成果与特色,展览还增加了在地性的特色内容,由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支持借展的8种珍稀鱼类浸制标本也将亮相展览现场。
此次巡展是上海科技馆原创开发的临展首次走进青海,并特为此次巡展增加了1:1仿真复制的白鱀豚和江豚模型,并增加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鱼文化”内容,这是上海科技馆与青海省文化馆首次跨界合作,共同呈现的一次科技与文化的精彩对话。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u3T中国通讯社
u3T中国通讯社
u3T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