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十年”市场监管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9月27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青海这十年”市场监管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耀春介绍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十年来市场监管工作有关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坚决贯彻青海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围绕“重监管、守底线、优环境、促提升”的职能定位,聚焦“一优两高”和“四地”建设,改革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动实施公平竞争政策,着力防范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不断强化消费维权,积极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全面夯实监管基础,青海省市场监管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全面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大市场监管格局加速形成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出发,对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历史性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整合监管职能,加强监管协同,实现了分段、分领域监管向统一、综合监管的转变。2018年10月,青海省委办公厅、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青海省机构改革方案》,将原青海省工商局、青海省质监局、青海省食药监局的职责,以及青海省发展改革委的价监反垄断职责、青海省科技厅的知识产权职责、青海省商务厅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执法等职责进行整合,组建青海省市场监管局。市场监管机构改革以来,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推进干部队伍从物理整合向化学融合转变,理顺了生产、流通、消费的市场监管链条,形成了全流程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智慧监管、综合执法优势逐步凸显,构建了“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格局,青海省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持续迈进。
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良好营商环境全面升级
十年来,深入推进市场监管领域“放管服”改革,厚植了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土壤,为稳住宏观经济基本盘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持续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推动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推进住所登记、名称登记、注销登记等改革,制定出台关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市场主体歇业备案管理办法、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若干措施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最大程度降低了市场主体制度性成本。二是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切实降低市场“准营”门槛。从“先照后证”到“照后减证”,从准入改革到准营改革,企业开办时间从20多天压缩到3个工作日以内,新开办企业全程网办率达95%以上,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办理“零见面”成为现实,青海省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为青海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今年8月底,青海省市场主体总量达54.73万户,是商事制度改革前的2.77倍、比2012年末增加近38万户,年均增长13.57%。三是坚持“放管并重”,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围绕管出公平、管出效率、管出活力,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将企业年度检验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实施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和企业信息公示等措施,建立健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企业信用修复、涉企信息归集等制度。
强化竞争政策实施,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十年来,始终聚焦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市场环境问题,持续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规范健康发展营造了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竞争环境。一是针对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保险、招投标等行业和领域,开展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专项行动,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近三年,审查增量文件1194份,清理存量文件1468份。二是聚焦涉企收费、网络交易、虚假宣传、违法广告、侵权假冒、消费维权等市场乱象,先后开展价格监管“净域”行动、民生领域“铁拳”行动、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网络交易市场“百家电商平台点亮”行动、农村牧区假冒伪劣食品整治、“大美青海·放心消费”创建等行动,近三年受理投诉举报6.57万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达5908万元,消除了行业乱象,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重拳打击疫情期间防疫物资哄抬价格、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监测和监管,畅通消费者投诉举报渠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关键小事”,为扩大内需营造了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近三年查处价格违法案件上千起,责令清退违法所得2.2亿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超10亿元。
坚决贯彻“四个最严”要求,民生安全底线更加牢固
十年来,始终聚焦风险隐患易发频发的重点产品、重点领域、重点企业,把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作为民心工程、兜底工作统筹推进,推动市场监管领域安全形势不断稳定向好。一是毫不松懈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管控能力。以推动落实地方党政同责为重点,层层压实各方安全监管责任。以系统排查为手段,建立起四级抽检体系,实现食品安全抽检监测33大类全覆盖,餐饮单位“明厨亮灶”建设率达80%、学校食堂达98%,大宗食品合格率持续保持高位,粮食加工品、食用油合格率在98%以上,抽检实现每年4批次/千人以上的目标,有力防控了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二是强化药品安全科学监管、严格监管。健全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体系,制定印发《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药品疫苗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门预案等系列文件;完善药品质量监管机制,制定民族药制剂备案管理实施细则,发布藏、蒙药材炮制方法和医疗机构制剂室验收等标准指南,建立疫苗流通、使用等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药品安全监管新格局。深化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50%以上,促进医药产业发展。强化守底线保安全严监管举措,持续开展“药品安全·蓝箭护航”、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等系列行动,让监管始终跑在风险前面,共查办药品违法案件2030起,有力震慑了药品不法分子,维护了良好的药品市场秩序,守住了药品安全底线。三是持续深化特种设备安全治理。完善安全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体系,改注重事前审批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并重,在西北省级层面首家发布《青海省电梯安全条例》,青海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法治化规范化水平全面提升。坚决排查治理安全隐患,特种设备定期检验率达95%以上,近三年累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2万余家,立案235起,罚没484.45万元,有效保障了青海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四是综合施策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准入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实施认证“正面清单”管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目录从61类压减至10类,压减幅度达83%。稳步提升工业产品供给质量,制定《青海省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建成运行青海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近三年抽检工业产品2741批次,合格率90.11%。连续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有效防范安全风险,青海省市场领域连续多年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安全事件。
着力推进质量提升行动,质量技术支撑作用充分发挥
十年来,深刻把握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要求,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加强宏观质量管理,“四地”建设的质量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青海省产品、工程、环境、服务质量水平全面提升,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一是省委省政府成立了质量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青海省质量强国实施意见》,建立质量管理、品牌建设、信用档案、等级划分等质量管理制度70余项,大质量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二是广泛开展质量管理升级、“一站式”服务等活动,加强服务质量监督监测,以计量筑基、标准引领、合格评定、政策激励等多举措推进质量提升行动。三是推动构建普惠型质量服务体系,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10年来发布地方标准1000余项,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75项,授权计量检定机构30家,检验检测机构325家,建设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22个,质量管理体系获证企业100%完成升级换版。四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政策,加大“四地”品牌供给,多项具有高原特色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贸易便利等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截至目前,青海省商标有效注册量6.4万件,10年增长了6.5倍,青海省建设商标品牌指导站19家,“青字号”品牌更加响亮;青海省累计专利授权量2.95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12件,分别比2012年增长7.3倍和6.98倍。
站稳人民至上立场,常态长效市场监管机制逐步构建
十年来,始终把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市场监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创新丰富监管工具,优化监管资源配置,不断丰富完善为民、便民、利民监管措施。一是印发《青海省深化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方案》,制定《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文书格式范本》《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等,健全职能配置,减少执法层级,提高执法效能,建立了统一、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体制。二是在全国第一批次出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在国家83项信用监管指标的基础上,新增11项地方指标,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企业信用风险分类指标体系,实现青海省13.9万户在营企业信用风险自动化实时分类,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监管。三是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印发涉及36个单位280个抽查事项清单,近三年“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问题发现比例从14.3%上升到26.4%,做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四是出台散装奶市场规范管理方案,开展成品油市场联合执法,牵头建成甘青共享信息网,进口冷链食品追溯系统、市场监管大数据应用与安全关键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取得突破,近三年争取中央转移支付食品药品监管补助资金2.2476亿元,拨付各市州5603万元,青海省市场监管基础持续提升。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U2g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