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十年”统计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9月22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青海这十年”统计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省统计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平介绍青海省统计局十年来统计工作取得的发展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统计局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全力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生态安全地位筑牢巩固,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奋力书写了新时代青海篇章。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年来,青海省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经济总量连续跨上两个千亿台阶,由2012年的152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347亿元,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398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8742美元,较2012年增加4490美元。基础产业供给稳定,坚守耕地红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产量连续十四年超过100万吨,2021年达109.1万吨,创20多年来新高。积极发展油料产业,2021年油料产量31.9万吨,实现三连增。居民“菜篮子”供应充足,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连续四年超过150万吨。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肉类、奶类总产量较2012年分别增长37%和26.2%。能源保供持续稳定,原油年产量保持在200万吨以上,天然气年均产量64亿立方米,发电量较2012年增长59.5%。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提高,一批事关青海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8.7%。新增铁路运营里程近1000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2.1倍,民航通航里程增长1.9倍。“引大济湟”、石头峡、蓄集峡、玛尔挡等水利基础设施陆续建设,大电网实现县域全覆盖,全社会用电量较2012年增长42.4%。宽带青海基本建成,固定互联网用户增长3.1倍,5G网络所有县市全覆盖。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协调性不断提升
十年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改善需求结构,积极调整城乡区域结构,青海省经济发展协调性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1.4∶40.6∶48.0调整为2021年的10.5∶39.8∶49.7。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夯实,积极打造“四区一带”生态农牧业发展新格局,持续打响打亮“生态青海·绿色农牧”品牌,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529亿元,其中牧业产值占56.5%,比重较2012年提高4.5个百分点。工业支柱作用持续发挥,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保持在25%—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6%。逐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循环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6.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7.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重点行业平均增速快于全部工业增速。服务业主导作用增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0%,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服务业吸纳就业147万人,占青海省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3%,较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4%,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0%、2.4%;新兴服务业占比提高,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租赁和商务服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6.9%,比2016年提高0.7个百分点。投资关键性引领作用有效发挥,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补基础设施短板为主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7%,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12年的1.6∶43.0∶55.4调整为2021年的2.1∶31.6∶66.3,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提高10.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年均增长6.3%,农业投资年均增长7.1%。民间投资年均增长6.3%,占青海省投资的比重稳定在30%以上。非公经济发展壮大。2021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青海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8.1%,较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151.2万人,占青海省就业人数的54.6%,较2012年提高29.6个百分点。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城镇化率达61.02%,较2012年末提高13.2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增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2.3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10.2个百分点,供水普及率达到98.8%,燃气普及率达到94.5%。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成效明显,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根本改观,所有具备条件的乡、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年均增速高于城镇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较2012年缩小0.51。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产业新动能加快成长
十年来,坚持创新第一动力,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激发社会创新活力,青海省经济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3-2021年R&D经费支出累计157.5亿元,年均增长8.2%;财政科技投入累计98.7亿元,年均增长6.1%。创新成果不断显现,发明专利授权量、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较2012年分别增长3.5倍和1.8倍。特色农业发展良好。积极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枸杞、牦牛、藏羊、藜麦、冷水鱼等特色农牧产品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牛、羊肉产量较2012年分别增长1.2倍和21%,枸杞、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4倍和3.1倍。“青”字号特色农牧产品走出青海,2021年中药材及中式成药出口值1.0亿元,冷水鱼、枸杞等农产品出口值2.4亿元。 工业新引擎加快成长。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较2015年末增加10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10.1个百分点。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初见成效,2013-2021年盐湖化工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长21.6%。纯碱、单晶硅、多晶硅、碳酸锂产量成倍增长。钾肥(折纯)产量占全国六成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2%。新兴服务业不断发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贷款余额较2012年分别增长90.7%和1.4倍。全社会数字化消费需求猛增,电子移动支付普及,网络购物兴起繁荣,带动电信服务业高速增长,2016-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集休闲、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商业综合体引领商贸发展新变革,2021年末青海省共有城市商业综合体11家,吸纳就业人员1.1万余人,实现销售额45.7亿元。
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突出,清洁能源实现领跑
十年来,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全面落实“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重大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保护建设全面加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9.8%,财政用于节能环保的支出年均增长6.3%。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成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届国家公园论坛成功举办,经过不懈努力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制定出台,五级河长体系全面建立,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可可西里申遗成功,青海湖水域面积逐年扩大,青海湖裸鲤、青海湖鸟类、藏羚羊、普氏原羚数量大幅增长,高原大地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态势。森林覆盖率累计提高2.3个百分点,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连续多年达到100%,2021年PM2.5年均浓度较2015年下降50%。清洁能源发展成果丰硕。扎实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建成海西、海南两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产业基地,2021年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九成、全国领先。清洁能源发电量占青海省发电量的比重超八成,太阳能发电量稳居全国首位,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从“绿电7日”到“绿电7月”,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不断刷新,国内首条清洁能源省际输送特高压通道“青电入豫”工程全线贯通,用实际行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开放水平持续提升
十年来,始终秉持开放发展的理念,立足自身产业与区位优势,着力解决开放水平不高、基础条件薄弱、支撑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逐步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积极拓展对外经济业务,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平台,优化国际市场布局,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对外贸易体制更加开放、透明、稳定,法律框架体系更加完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贸易合作不断加强,西宁综合保税区实现封关运行,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服务平台基本建成,2013-2021年青海省累计实现对外贸易总额93.1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3.3亿美元。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快推进。充分展示青海文化和生态魅力,持续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塔尔寺、互助土族故土园、祁连阿咪东索陆续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科学有序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最美湖泊、最美天空之境、最美花海、最美雅丹成为热门打卡地,高原大地快步向着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迈进。2018年、2019年青海省接待国内外游客分别突破四千万和五千万大关。藏毯、唐卡、青绣等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远销海外,文化产品出口值达到1.4亿元。
共享发展有力有效,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十年来,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现全面小康到迈向共同富裕,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推进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坚持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乡村产业振兴,建设牦牛、青稞(油菜)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牦牛、藏羊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就业市场持续稳定。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尤其面对疫情的冲击,全力以赴做好稳就业、促创业各项工作,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6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超过110万人次,企业法人单位增长3.9倍。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社会保障机制,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19元,比2012年翻了1.2番,年均增长9.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增长7%;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8%,下降3.4个百分点。新型消费品进入普通家庭,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达到49辆,较2013年末增加34辆;人均自有现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较2013年提高3.6平方米。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4%,保供稳价成效显著。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基本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超过99%。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7%,较2012年提高18.7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1.6万人,城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较2012年分别增长1.2倍和1.7倍。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机构达到6404个,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61.4%,卫生人员增长83.4%。2020年青海省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96岁,较2010年提高4岁。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F4e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