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探索 > 正文
丽江完成万人异地搬迁脱贫
时间:2020-07-23 09:18:32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孙应钦 吕 华 黄鑫月    
    中国通讯社云南讯(通讯员 孙应钦 吕 华 黄鑫月)丽江许多地方,都是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脱贫。
 
    然而,对于永胜县鲁地拉镇来说,靠旅游脱贫不现实,这里既没有旅游资源,也没有好的产业。村民们住的大都是低矮的茅草房或杈杈房,大多建在悬崖峭壁和山脊山箐之间,当地人称之为“悬居民族”。
 
    鲁地拉镇是永胜县的一个国家级深度贫困乡镇,是全县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该怎么办?
 
    政府动员他们搬出大山,融入城市生活,改变他们的观念,转变他们的思想。
 
    自2015年以来,丽江在鲁地拉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镇共搬迁294户10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9户871人,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鲁地拉的贫困面貌。
 
 
图片1.png
 
 
(扶贫搬迁前,永胜县鲁地拉镇东红耐杯竹小组建档立卡户的住房都是低矮破旧的石头茅草房。)
 
 
图片2.png
 
 
(扶贫搬迁后,永胜县鲁地拉镇东红耐杯竹小组的建档立卡户住上了整洁、明亮的楼房)
 
3qL中国通讯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家是2018年9月27号搬到新家的。” 搬迁到新居的傈僳族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祥笑着说,“以前晚上围在火塘边睡觉,到后半夜会被冷醒,还担心着火。雨季又担心漏雨,有时还会有滑坡泥石流……”如今,李祥一家三代搬进了新居。客厅里有沙发、茶几、电视,卧室里床铺整洁,房间里码放着粮食。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要拔掉穷根,光靠搬新家还远远不够,还要培育起贫困地区群众可持续的致富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慰问贫困群众时,为脱贫致富指明了路径,他说:“要因地制宜探索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子,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多给贫困群众培育可持续致富的动力。”
 
    当地政府结合实际,实施精准扶贫,充分发挥扶志(智)措施。
 
    2014年底,鲁地拉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2071户75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7.7%。由于土地贫瘠、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匮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居住在金沙江沿岸的鲁地拉人民不求能生产发展,只求能有一寸生存之地。
 
    讲起第一次到鲁地拉镇东红村调研的情景,丽江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记忆犹新。一条曲折的羊肠小道,沿山盘旋而上,一旦有对头车过来,坡陡路窄错车艰难。站在半山腰看村子,村民的房子低矮破旧,外墙被岁月染成了灰色,显得萧瑟又落后。
 
    “村民家里没有锁,在门上用铁丝套个圈,插根木棍,就算是锁门了。目的不是防人,是防上家里养的牲畜跑出来。”村民房子破烂,精神不振作。
 
 
图片3.png
 
 
(扶贫搬迁前,永胜县鲁地拉镇东红耐杯竹小组建档立卡户都是人畜混居。)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自2015年以来,丽江在鲁地拉镇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全镇共搬迁294户10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9户871人,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鲁地拉的贫困面貌。
 
    迁入新房,生产生活条件大改善。鲁地拉群众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家中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电器一应俱全。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解决了鲁地拉群众出行难、看病难、上学难、喝水难等生产生活难题,过去“人背马驮”的日子彻底结束。
 
    “帮扶”是外因, “志”和“智”是脱贫致富的最根本问题,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因。
 
    针对鲁地拉群众的状况,当地政府部门组织村民进行 “幼儿园”式的培训安排,从根本上抓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首先是扫盲班,相当于幼儿园小班,教一些走出大山,刚融入城市生活,却不认识汉字的鲁地拉村民识别男女、公共汽车站、公厕等标识;
 
    其次是普通话班,相当于幼儿园中班,许多鲁地拉村民不会说汉语,更不会说普通话,教会他们说普通话,方便外出打工时与人交流;
 
    有了识汉字、说普通话的基础后,就可以上技能班,相当于幼儿园大班,学习电焊、彻砖等技能,拥有一技之长,才能挣钱养家。
 
    进行“幼儿园”式学习后,鲁地拉群众的观念、眼界、思想都发生了改变,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的收入有两部分。以前村里种核桃树、花椒树的土地,由公司统一收购,村民每年享受分红。村民家里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后,有的打工,有的创业,又增加一份收入。没技术的村民当保安、保洁员,每月一千元多元收入,有技术的村民,到工厂打工,每月有两三千元工资,有的村民,投入丽江旅游服务业,到景区上班,或者开店,把当地的特色产品卖给游客。
 
 
图片4.png
 
 
(扶贫变迁后,永胜县鲁地拉镇东红耐杯竹小组建档立卡户的住房窗明几净、整洁卫生。)
 
 
你追我赶争相脱贫奔小康
 
    搬迁到新居后,他们意识到,在城里生活,必须要有竞争意识,才能生存下去。
 
    “最明显的变化是精神面貌。”丽江市主要领导称赞,村民们搬到城里后,变得积极向上,充满干劲。
 
    熊云祥是鲁地拉镇搬迁户之一,搬迁到永胜县梨园社区居住不久。在他看来,搬来后小孩上学比在老家方便,不用住校,小区还有个广场,可以跳民族舞、锻炼身体。
 
    梨园社区的基础设施配备完善,操场、爱心超市、广场一应俱全,小区还为所有的搬迁户签约了家庭医生,楼下就是卫生院,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医。搬迁群众熊明花说,还是这里好,旁边就是医院,交通比老家方便多了,生活非常方便。
 
    “虎瘦雄心在,人贫志气存。”搬到新环境,鲁地拉群众的心态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看他人穿名牌、开小车,他们也渴望摆脱贫困的局面。
 
    为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让搬迁群众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永北镇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开展了保洁、养殖、种植等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培训、鼓励村民外出务工、发展种养殖等方式,动员易地搬迁群众发展生产,达到持续增收的目标,使群众不仅安居,更能乐业。
 
    为了提升自己,村民们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他们明白,有了技能,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赚更多的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入住以来,安置群众已经逐步适应这里的生活。”永胜县永北镇党委副书记唐桂芬说,将在持续做好后一步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做好劳动技能培训,以便发展的产业能够更好地与劳动力衔接,实现多渠道发展。
 
    搬迁到城里后,部分鲁地拉村民全家年收入超过5万元,家庭稳定发展,他们计划着来年买一辆小轿车,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鲁地拉镇村民走出大山,搬迁到城里生活,实现脱贫致富,只是丽江万人异地搬迁的一个缩影。
 
    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发展”这一目标,丽江总投入资金15亿元,将全市5956户24965人贫困人口搬出大山,搬进幸福家园,实现安居乐业,发展致富。
 
    数字是最直观的。2014年,丽江市贫困人口占20%,2019年下降到1.01%。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丽江人民已形成你追我赶,争相脱贫奔向小康的良好局面。
 
    “关键是提高素质与技能。”丽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认为,整市脱贫后,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脱贫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贯彻好义务教育方针,贫困家庭的孩子不能辍学,要用知识武装头脑;
 
    发展产业,稳定增加人民收入;
 
    提高素质与技能,增加群众就业问题。(本文图片均由丽江市政府办提供)
 
 
值班总编:郇咏   责任编辑:子予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