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云南讯(通讯员 孙应钦 吕 华 黄鑫月)丽江,一个美丽的名字。
人们知道她,或多或少是从雪山古城、蓝天碧水相识。很少有人将她和贫困连在一起。
然而,在丽江的周边就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的迪庆和怒江。
丽江贫困人口虽然不算多,但贫困程度深。在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占70%,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0%。丽江的脱贫曾几何时也是任重而道远。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丽江唯有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旅游,全面促进脱贫。
(扶贫干部到泸沽湖村民家里了解情况。)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化生活的女儿国
丽江有一个有名的泸沽湖,湖边住着的是摩梭人,俗称“女儿国”。即使21世纪的今天,他们依然延续着母系家庭,女不嫁,男不娶,仍然维持着走婚习俗。可是他们却过着现代化的时髦生活。
泸沽湖,这里的美丽和落后是一对孪生姐妹,这里的人们几千年来始终过着几乎原始的生活,靠有限的土地资源,种植有限的玉米和土豆充饥。
(泸沽湖旅游业发展前,当地村民住着破旧的木楞房。)
如何将泸沽湖的优美自然风光,也就是如何将这里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造福人民,考验着丽江市历届党委政府。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机场,修道路,完备旅游六要素。
一时间,泸沽湖畔“大兴土木”,机场开通,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吸引着世人前来旅游观光,体验着这里独有的民族风情。
这里的摩梭人也开始学做旅游,逐渐走上了旅游路,吃上了旅游饭。
回顾泸沽湖旅游发展之路,曾经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等。为此,丽江市委市政府采取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发展战略,在充分保护好的前提下,按照“湖区游、湖外住”的旅游发展思路,对景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科学管理。
特别是充分开发利用好独特的摩梭文化资源,坚持“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贫困户受益”的原则,现有11个自然村落参与旅游业,直接或间接带动景区近1.2万人参与旅游及相关产业,逐步实现了从粗放农耕向旅游接待的转型。
如今,全泸沽湖景区的落水村委会,是宁蒗县文化旅游扶贫的典型。目前,全村经济总收入为3804.75万元,其中旅游收入约占70%左右,85%的农户都参与了旅游接待,村民年均收入达9500元。
(沪沽湖旅游开发造福当地群众,村民纷纷住进了花园小楼。)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摩梭人过上了好日子。”次里平措抖了抖身上穿的夹克说,这是800多元一件的名牌,要是以前想都不敢想。他家开了两个客栈,买了两辆小车,老伴平时带带孙子,跳跳广场舞,吃穿不愁,生活无忧无虑。
走进落水村,一边是古老而悠久的民族风情,一边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互相辉映着。宽阔整洁的道路将全村客栈、超市、酒吧、民族服装服饰店和谐的串在一起,来自各地的游客,穿着传统服装的摩梭老人,他们或漫步街头或欣赏美景,没有一丝丝的违和感。走进摩梭人家,电器、电脑,年轻的摩梭姑娘、打扮时尚的摩梭小伙,谈笑风生,有的还忙着在电商、微商平台推广自己的家乡,或是推销自己家乡的土特产品。
从母系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从做饭用烟熏火燎的土灶到自动化的电饭煲,从不懂普通话到熟练与游客交流,落水村抓住泸沽湖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机遇,一步跨千年,全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从土豆充饥到进城买房的甲子小康村
甲子村,位于丽江玉龙雪山脚下。
这是一个汉族、彝族、苗族、纳西族、藏族等多民族聚居的高寒山村。
这曾经是玉龙县40个省级贫困村之一。
这里的人们曾经望着美丽的雪山,却过着贫穷的生活。
李献华,甲子村的建档立卡户。他的妻子是宁蒗县人,20多年前嫁到甲子村时,她就感到很后悔。她说,这里由于海拔2700多米,土地贫瘠,只能种些荞麦、土豆,而且地很少,收成也少,一家人靠吃土豆、荞麦过活,冬天穿草鞋,夏天光着脚。住的木楞房冬天冷得要命,夏天一下雨,屋里就漏水。
“以前靠给游客牵马,夏天一身汗,冬天冷得抖起来,一天挣几十块钱,有时还没有。”李献华妻子说,玉龙雪山搞旅游之初,她们家也积极参与。她租马给游客骑,自己在前面牵着,从蓝月谷到云衫坪,五六公里远的山路,一趟挣30~50元。虽然辛苦,生活却渐渐好了起来。
丽江市委市政府对景区旅游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经营和管理后,李献华一家从景区搬迁出来,住进政府修建的新房,随后他又在住房旁边自建了一个院子。他把前院出租给别人搞旅游接待,每年租金5万元;他与妻子在景区做保洁员,每人每月工资2500元,自己在院子里种的药材重楼每年收入一万多元,还有村里的旅游分红4.8万元,全家一年收入达到18万元。大女儿在昆明上大学,小儿子在丽江市读高中,谈到此,李献华夫妇开心的笑了起来。
在甲子村村民中,李献华算是低收入人群。
(李献华夫妻对目前的生活十分满意。摄影:黄鑫月)
发展旅游,甲子村同样走过一条从混乱到有序,从破坏到保护,从私搭乱建到科学规划的发展路子。
如今,按照丽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生态补偿反哺农业,发展旅游促脱贫,一方面保护生态,一方面壮大集体经济,用旅游产业促进脱贫奔小康。
旅游反哺农业。2006年起,玉龙雪山管委会对景区旅游项目进行统一规划、经营和管理,老百姓不再各自为阵的搞旅游,管委会及景区企业每年向甲子村群众提供旅游反哺项目资金,截至目前,共反哺资金2.12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700元增长到2万多元。2015年甲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16年甲子村脱贫摘帽。
实施旅游业反哺农业,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甲子村群众贫困问题,也规范了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秩序。
发展集体经济,人人受益。2017年,甲子村成立婚纱摄影服务公司,以“办事处村委会监管、群众自主经营、收益平均分配”的原则,走出了一条“户户参与,人人分红”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解决就地就业794人。2017年至2019年,甲子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00余万元增加到1700多万元,人均分红从1000元增加到3000元。
“全国90%的知名摄影机构,在丽江都有摄影点。上海一家婚纱摄影公司,每年营业额40亿元,其中15亿元的业务是在大理与丽江。我们这里去年接待了2.7万起婚纱摄影。”甲子村的婚纱摄影服务公司业务主管杨红光是甲子村的村民,他自豪地说,婚纱摄影公司不仅为甲子村增加经济收入,还为甲子村增加就业岗位。
沙秀兰就是在甘子甘坂婚纱摄影服务有限公司工作的一位村民。
“我在婚纱摄影接待点上班,每月工资3500元。”2008年,沙秀兰嫁到甲子村一碗水小组。丈夫因病去逝后,她一个人带两个孩子艰难地生活。2014年,政府考虑到她的困难情况,列为建档立卡户。2018年,安排她在婚纱摄影公司工作。加上分红,她全家一年收入10万元左右。家里建了6间带院子的新住房。用她自己的话说,已经脱贫,现在是奔小康了。
甲子村2014年有建档立卡户,2015年全部脱贫,2016年退出贫困村。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2.7万元,全村674户人家,有320户在丽江市城区购买了商品房,过去土豆荞麦充饥的贫穷日子一去不复返。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丽江已迈出这个步伐。”丽江市主要领导认为,甲子村在旅游脱贫奔小康方面,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就近创业就业、生态补偿反哺农业的新路子。
关键是如何将丽江的美转变成老百姓的富
丽江的美, 对于丽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情怀,相关领导说,“丽江之美,美在四季:春可观花、夏可望云、秋可赏叶、冬可玩雪。”
丽江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诗”,就是诗意生活,适合发呆做梦,让思绪飞扬,尽享柔软时光,好一首诗和远方;“情”,就是爱情圣地,玉龙第三国的爱情传说,泸沽湖畔的阿夏婚姻,无不令人心驰神往,好一个情的殿堂;“画”,就是美景如画,人文如画,雪山草甸、古城古镇、小桥流水、垂杨飞花,入眼皆是景,见景皆是画,好一幅画的海洋;“意”,就是意犹未尽,意韵绕梁,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纵使来了千百次依然魂牵梦绕,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好一场意的遐想。
如何将这种美,转变成老百姓的富。这就是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所在。
丽江,这些年以来,一直秉承科学规划,统一管理,群众参与,人人分红的旅游发展路子,采取旅游反哺农业,旅游扶贫等措施。将丽江的旅游业发展成为群众受益、促进脱贫致富的产业。
然而 ,2019年末,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丽江旅游按下“暂停键”。2020年一季度,全市接待游客量和旅游总收入双双同比下降约80%,景区景点、旅行社、酒店客栈、餐饮等行业陷入低谷。
以不畏风浪的气魄攻坚克难,以只争朝夕的斗志开创新局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丽江一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保旅游业市场主体,一方面危中寻机,坚定不移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
“在任何重大风险挑战面前,我们抓得住关键,就能化危为机。”丽江市委书记崔茂虎、市长郑艺,他们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目前,丽江市委市政府已加大对全市范围内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从减税、降费、缓交、支持、免租等方面,帮助市场主体首先生存下来,然后才能够尽快站起来,最后还要尽快跑起来。
如今,丽江许多地方,都是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脱贫。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的人数达30万人,疫情对旅游脱贫影响巨大。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上,丽江市全面启动“百日总攻行动”。5月16日,永胜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下一步,将坚决确保剩余2789户9427人今年全部脱贫,宁蒗县脱贫摘帽,实现整市脱贫。
“在我们国家扶贫的这次伟大战役中,我国的旅游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李金早说,从全国平均来看,旅游发展解决贫困户脱贫要占到整个扶贫总任务的17-20%。发展旅游产业来脱贫,这种脱贫具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它不是简单的转移支付,不是简单的赋予,而是鼓励贫困人口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来实现脱贫,所以它是一种产业扶贫。
丽江,在这方面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路子。(未署名图片由丽江市政府办提供)
值班总编:郇 咏 责任编辑:子 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