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地方新闻联播 > 正文
“青海这十年”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时间:2022-04-02 10:39:17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保积来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4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青海这十年”西宁专场新闻发布会,西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孔令栋围绕西宁市十年来的创新变革与非凡成就进行发布。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6854398311450860467&skey=@crypt_bc886f9c_a743007cf375feb8bf223679717e2cb4&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jpg
孔令栋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与全国青海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等殊荣,正在开启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新征程。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627亿元,2015年突破千亿元大关,2021年突破1500亿元大关,较2012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9.2%。2021年GDP增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由21位跃升到第9位,对青海省贡献率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60%。
人均水平大幅提升。2012年西宁市人均生产总值2.8万元,2021年突破6万元,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8.1%,达到9710美元。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012年,西宁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8亿元,2021年突破150亿元大关,是2012年的2.8倍,年均增长12.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18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43.8亿元,年均增长7.1%。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经济发展更趋协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由3.7:49.4:46.9调整为3.8:33.5:62.7,三产占比提升15.8个百分点,成为支撑西宁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产业。
投资结构不断升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万亿元,年均增长13.1%。工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占西宁市投资的20%、24.3%、41.2%。民间资本占全部投资的53.8%。
消费动能不断增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亿元,较2012年增长2倍,占青海省的65.5%,西宁作为青海省商业中心功能凸显。电商交易规模保持年均22.6%的高速增长态势,建成万达、新华联等城市商业综合体62家,打造力盟、唐道·637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消费街区,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加速创新融合。
新旧动能加速转化 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2020年,西宁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2012年的2.3倍,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8家。碳纤维技术、光电转换效率等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功创建全国创新型城市,入围“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工业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西宁市工业总产值由1210亿元增长到157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5.7%。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新材料等蓬勃发展,国内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加速培育光伏、锂电、特色化工和合金新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西宁市服务业增加值近972亿元,是2012年的3.3倍,年均增长7.6%。金融业占GDP比重提高到13.5%。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增长42.1%,对青海省贡献率达97.7%。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4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64亿元,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现代农业发展迅速。深入实施“三乡工程”助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发展步入快车道。西宁市农业总产值110.6亿元,较201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4.9%。累计建成99万亩高标准农田,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1%。创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267个,“河湟田源”区域农用公共品牌成为西宁特色农产品形象代言。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质量日益改善
生态本底更加厚实。完成国土绿化501.7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8%提高到36.5%。新增园林绿地1.87万亩,人均公园绿地由9平方米增加到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6.6%增长到40.5%,成为西北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的省会城市。
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累计治理水土流失926平方公里,劣类水体全面消除,湟水河出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西宁市PM_2.5平均浓度下降34.7%,年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0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4%,连续6年领跑西北省会城市。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累计完成“煤改气”、低氮锅炉改造3000蒸吨。率先在西北地区建立“环境卫生清洁指数”,实现绿色公交全覆盖,绿色建筑占比达到62%,完成“无废城市”试点,固废处置链条、高原“无废模式”走在西部前列。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市级审批事项由342项减少至78项,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等时间大幅压缩,“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市民中心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办事服务平台。实施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市场主体由16.1万户增加到23.7万户,平均每日登记注册21户,成为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城乡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县域全覆盖,列入全国教育扶贫攻坚典型案例。率先在全国组建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联体,“从医联体迈向健共体”两次入选国家医改十大新举措。创新医养融合“双证双营”模式,荣获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示范城市。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成为全国先进典型。司法、户籍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202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32.4%,占青海省的71.8%。与8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关系达40个。西宁综保区封关运行,跨境电商首批“青货出海”。与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都市圈等的全方位合作持续深入,兰西城市群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面貌大幅提升。海湖新区崛起,湟中撤县设区,多巴、南川、北川片区竞相发展,建成区面积由75平方公里增加到208平方公里,扩大了2.8倍,城市骨架加速拓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3%,提高12.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实施“畅通西宁”“绿色交通”等一批重大路网项目,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提高到12.9平方米。货运总量接近8000万吨、客运总量突破1800万人次。5G通信基站3200余个,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入选全国优秀案例,海绵城市试点获得国家绩效奖励。更加注重城市地下风险隐患排查,有序更新改造城市排水、燃气等管网。建成投运青海省首个应用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助力西宁精细化治理。
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建成12个美丽城镇、611个高原美丽乡村,西宁市农村公路总里程4200公里,农村电网4000余公里。720个村、73.2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2.5万户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192个村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91.7%,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集中精力打赢脱贫攻坚战,3个县区脱贫“摘帽”、330个贫困村退出、6.5万人脱贫,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实现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西宁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是2012年的2.2倍,年均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万元,年均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年均增长10.1%。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63,缩小0.38,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城镇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8.3、1.4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3万元增加到2.6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2012年的1.9倍。西宁市民用汽车拥有量71.5万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明显改善。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标准由2125元累计提高到3651元,大病托底病种由19种增加到46种。累计改造保障性住房、棚户区、老旧楼院27.4万套,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9.6平方米,较2012年增加12.6平方米。742个爱老幸福食堂和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年之家惠及34.4万各族群众。养老床位达到1.2万个,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9.9%。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教育事业全面跃升。深入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拥有各级各类学校845所,在校学生近40万人,年均增长6.2%。学前、高中毛入学率分别达到105.2%、103.7%。累计投入146亿元,新改建中小学337所、幼儿园352所,新增学位3.5万个,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大班额比例降至历史最低。
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改善。经受新冠肺炎疫情严峻大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大幅提升。西宁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00余个,是2012年的1.2倍,年均增长2.5%;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达到8.9张、11人。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5岁,较2012年增加1.55岁,西宁市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西宁市现有公益性文化机构近1200个、群众性文化机构38个,乡镇、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广播人口覆盖率99.5%,电视人口覆盖率99.7%。市级四馆成为文化新地标,给市民文化生活带来更多精神享受。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标准打造“15分钟幸福生活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免费、低收费开放65个学校场地和社会场馆。西宁市有体育场地近6000个,人均体育面积由不足1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
民族团结事业全面进步 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创新开展“十进”活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和单位10个,省级民族团结示范区10个,打造200个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创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扫黑除恶斗争进入常态化,矛盾纠纷化解率保持在95%以上,基层“平安细胞”创建率达90%,平安建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居青海省前列。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8mG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