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地方新闻联播 > 正文
【四川】发展桑蚕产业 群众致富有“丝”路
时间:2021-11-26 08:41:49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雷雨陆    

      中国通讯社四川讯(特约记者雷雨路 通讯员杨金均)四川蚕桑种植和织锦工艺历史悠久。蚕桑文化与稻粟文化一起标志着东亚农耕文明的成熟。养蚕种桑,相传为嫘祖发明。嫘祖与青衣神、西陵氏在盐亭的传说一直流传四川境内。自古以来,崇州、绵阳、南充等s9u中国通讯社

为桑蚕盛产地。从三星堆青铜立人所穿丝绸锦衣,可推断这一时期蜀地养蚕制衣技艺已具相当格制。2012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4部木制织机模型和14个纺织工匠彩绘俑,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提花织机模型,填补了我国纺织科技史空白,代表了当时世界纺织织锦技术s9u中国通讯社

最高水平。晋代左思《蜀都赋》赞叹“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锦为“天下母锦”,与宋锦、云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千百年来,古诗中描绘的这种农家悠然闲适景象,令无数人心驰s9u中国通讯社

神往,如今,我们发现在五马镇周家沟村成为常态。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1.jpg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五马镇周家沟村位于四川省阆中市东部,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475户,总人口1366人,耕地面积1340亩。环境适宜桑蚕生长,适合种植桑树的地块较多。据了解,周家沟村支部书记陈大志带领村委一班人于20209月进行招商引资,引s9u中国通讯社

进王磊未承包土地450亩栽桑树。s9u中国通讯社

  作为周家沟村女婿的王磊,为了帮助周家沟村脱贫致富,1年前,自己出钱买来桑苗,然后专门请农业专家前来教他养蚕技术。现如今,已颇具规模。“俗语说,勤喂猪,懒喂蚕,28天见现钱。”王磊说,如今在农户手里18天就能“见到现钱”。在他看来,相比于其他s9u中国通讯社

活路,种桑养蚕要轻松一些,更是“打工没人要或家里走不开”的“留守”群众赚钱的好门路。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2.jpg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养蚕不难,也不用在外打工那么辛苦。”有了专家手把手地教,他很快学会了养蚕,如今成立了阆中市周家沟家庭农场,容纳40余人在产业园务工,推动本村桑蚕产业发展,成为该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园。”s9u中国通讯社

   五马镇党委刘书记告诉我们,蚕桑不择土质,发展桑蚕产业,对于五马镇周家沟村来说是个好选择。如今,周家沟村从202179月共养蚕30张,产鲜茧1200公斤,鲜茧销售收入7.9万元,不仅将过去一些撂荒土地充分利用,也为接下来继续推进桑蚕产业发展奠定了s9u中国通讯社

础。下一步,周家沟村计划2022年全年养300张,预计收入20万元。将带动更多农户参与桑蚕产业、实现增收。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3.jpg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大力弘扬丝路精神以促进民心相通。四川盆地群峦环绕、山高谷深,正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反而不断激荡起川人冲出夔门、眺望山外、走向大海的梦想与豪情,炼成“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开拓意志,拥有“蜀船南来去未休,吴船西上s9u中国通讯社

到沙头”的交往情怀,具有“岷江朝夕流,长波东接海”的高远追求,真切体现出“瑞锦宫绫,彰彩奇丽”的织锦工匠精神,形成了“教民蚕桑,则蜀可蚕”的养蚕治丝传统,展现了“万国同风共一时,锦江何谢曲江池”的开放包容胸襟。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4.jpg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5.jpg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愿千年古镇阆中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发展桑蚕产业大显身手,大展宏图。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6.jpg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值班总编 陌封 责任编辑 子于s9u中国通讯社

s9u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