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四川讯(特约记者雷雨陆)《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诗歌周海报
一千多年前,杜甫避乱入蜀,在成都修建了草堂。诗人寓居的三年零九个月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蜀地的风貌、草堂的景色、民众的疾苦、时局的动荡圆融在他诗句的字里行间。
签到的来宾
而与杜甫起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草堂,自然变成了诗韵浓厚的灵地。在这里,一廊一柱皆是诗,一花一木总关情。
签到来宾
千年前的草堂,杜甫在水槛上与友畅聊诗歌,在茅屋前与邻闲谈乐事。而千年后的草堂,近百位诗人齐聚一处,用朗朗读诗声,致敬伟大的诗圣。
诗人潘洗尘朗诵诗歌
9月6日,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之“一带一路”丝路之歌草堂诗歌朗诵会在大雅堂前诗意呈现,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诗人们以诗为伴,用歌作引,和观众一起享受这场文化的盛宴。
今日的草堂秋意绵绵,凉风阵阵,红墙黑瓦与翠竹苍松互相掩映,于微风细雨中平添了历史悠久的沧桑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朗诵会在一曲《春夜喜雨》中拉开了帷幕,翩翩轻盈的舞步,婉转悠扬的歌声,让在场的外国诗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伴着悠悠古筝声,著名诗人、翻译家树才的一首《汉字》道尽自己对中国文字的款款情深。
“爱你所爱的事物,爱你所爱的人···”诗人潘洗尘将《深情可以续命》缓缓读来,在典雅的草堂,小诗中的温情更显缱绻。
“春风皓首,怒水无常,光阴隐秘的缝隙里,亡命天涯者,曾封侯拜将,上断头台···”一首《丹江引》荡气回肠,句尾的余音激荡在观众的脑海中,久久不散。
李元胜诗人也在清亮的木笛声中娓娓诵出诗歌《良宵引》,情真意切,诗中内含的深情感染了在场每个人。
汉舞表演
中国新诗发展蓬勃,前后涌现的众多优秀诗人都用他们的作品对国家、城市和个人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重量级诗人杨炼、李海洲、陈先发、李南也上台分享了他们的现代诗佳作。
“诗者,吟咏性情也。”就算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写出的诗歌,其内含的人文情义也是共通的。
土耳其作家协会主席阿塔欧尔·贝赫拉姆奥卢朗诵了诗歌《孩童无国界》,韩国诗人郭孝桓分享了自作诗《石的骨》,苏格兰著名诗人格里·卢斯则为观众带来了诗歌《歌》。
“成都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因为‘一带一路’更引人瞩目。诗歌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这次的成都国际诗歌周,为我们搭建了一条沟通交流的诗歌之路。”哥伦比亚著名诗人、世界诗歌运动(WPM)总协调员费尔南多·伦东说。
李元胜诗人朗诵《良宵引》.
来到草堂,当然还是要说一说杜甫啦。中国诗人李元胜与印度诗人普墨德、美国诗人徐贞敏分享了他们对杜甫写作背景下的“现实主义”这一话题的想法。在一言一语中,他们感触杜甫的苦难际遇,敬畏在现实磨砺下写就的“诗史”。
在大雅堂前诵诗歌,在诗圣故居传诗情。朗诵会用丰富的艺术表演形式,营造出了一幕幕雅致的诗情画景,让中外诗人感受到了别样的诗韵。诗意天府何处寻?且来草堂觅佳音。
自古文人皆入蜀,无数的骚人墨客在川留下了宏大绚烂的诗篇。杜甫作为对中国诗坛影响极其深远的一位诗人,他所客居的草堂便是成都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深入人心,杜诗贴近现实、悲天悯人的情怀令人动容。此次国际诗歌周倡导用诗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正与杜诗的内在精神不谋而合吗?而如今的草堂欢迎八方来客,我们漫步花径,走过千诗碑,在鸟语花香间,让诗歌融入生活的点滴。
诗歌朗诵会结束了,但余韵尚留在我们心田。在周末的两天里,远道而来的诗人朋友们还将深入草堂进行采风创作。你不妨也来走一走,也许你拍下的那支花,拂过的某块石就被写进了诗句中。
值班总编:郇咏 责任编辑: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