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资讯 > 正文
“面趣手工”——跳跃在指尖上的面食工艺品
时间:2021-02-20 14:26:10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刘明祝    
中国通讯社云南讯 (记者 刘明祝)本来很普通做成包子、馒头、饺子的面食,但是,在能工巧匠的手里,却将它们变成了松鼠、老虎、小胖猪、小人儿以及福、禄、寿、桃等既能观赏又能吃的工艺品,这项技艺名叫“面趣手工”,已被申报为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信图片_20210220141848_副本.jpg
 
在电视上,我们都看到过北方人过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都爱做“面趣手工”, 北方人俗称“花饽饽”。 在古时,“花饽饽”代表的是一方特色和风俗习惯,现在,“花饽饽”代表的是一门老手艺和一种非遗文化。岁月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始终用“花饽饽”寄托了种种美好愿景。过大年时,“花饽饽”富意着来年日子“蒸蒸日上”、“富贵有余”;在婚礼上,“花饽饽”寓意着“龙凤呈祥”、“早生贵子”;在老人寿宴上,“花饽饽”寓意着“多福多寿”、“福寿安康”……
 
现如今,跳跃在指尖上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技艺已由山东女孩范爱新带到了云南昆明,为昆明百姓生活带来了情趣。山东女孩范爱新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从小她在山东聊城出生长大,聊城就是面趣手工的发源地,从小她就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她的祖辈们都会做这种传统工艺品,她小时候也会跟着大人捏做各类动物、小人面趣。只是到了上学年龄,以至于后来上大学到外地工作,她渐渐远离了这项传统工艺。然而,也许因为疫情的原因,在去年4月,让她突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了养生馆等其它一些行业,要拜师学艺传承“面趣手工”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在云南的北方老乡们找回儿时的记忆和和生活的情趣。回到老家聊城,她拜大冰为师——山东赫赫有名的林老师的大弟子,她下决心要一门心思学好传承这项传统技艺。从小就对这项技艺耳濡目染的她学起来豪不费力,再加上她勤学苦练以及这些年积累的文化素质,她在掌握了大冰老师所教技艺的基础上,还不断推陈出新,融入了现代人审美的观念以及云南少数民族特色元素,让“面趣手工”在云南发扬光大。
 
微信图片_20210220141907_副本.jpg
 
去年10月份,她学成回昆,在自己所居住的黑土凹东盟森林小区里开了西南第一家“面趣手工”店。她大胆革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让这个“面趣手工”店焕发了生机, 前来观赏者络绎不绝,也经常会吸引许多大人和孩子、特别是一些老人来到门店前观赏这些“工艺品”,或者看她是怎样把那些白色的面粉摇身一变变成活灵活现大象、松鼠、老虎、马鹿、牛马、小胖猪、小人儿手工艺品的。
 
目前,她的店一家开了半年多了,她的小孩已长到9岁了,范爱新一面带小孩一面坚守者她执着的事业——“面趣手工”。据范爱新介绍,“面趣手工花饽饽”是纯手工制作,采用传承300多年的老手艺手工制作造型精致多样;果蔬榨计取色,麦香浓浓,营养又健康;寓意丰富,每个单品都饱含祝福之意。“花饽饽”虽是馒头,但“花饽饽”工艺、流程却不简单,从和面到发酵、揉面、造型、雕刻等要经过多道工序制作完成,细微处见手艺人的真功夫。这对手艺师傅们来说,每一个“花饽饽”都是一件需要精心打磨的作品,因为祖辈传下来的传统手艺不能马虎,也做不得假。她还说,象“龙凤呈祥”、“牡丹花”和“寿桃老人”等作品,其工艺比较复杂都是最难做的,而这些符合老百姓愿望的作品又是他们的最爱,在每逢过年过节和老人寿宴时,顾客的对其的需求量就特别大,今年春节就忙不过来,明年过年要提前预备或找人帮忙了。
 
微信图片_20210220141855_副本.jpg  
 
在范爱新的心中还藏着一个愿望:“面趣手工”这项跳跃在指尖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走进学校、社区,让更多人来学习这项技艺,特别是孩子们,学会动手能力,也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尽上自己的一份微博之力。     
 
值班总编:牧歌  责任编辑:万贵全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