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云南讯(记者 赵建云 通讯员 周云深 宋鉴池) 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因高原明珠——洱海发源于此而得名,是全国扶贫攻坚重点县之一,也是云南省第一批“摘帽县”。特殊的地缘,决定了洱源县要同时迎战洱海保护和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两场硬仗”。
面对“双重”重压,洱源县不等不靠,坚持产业扶贫、种植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大力种植紫丹参、云木香、滇重楼等,以中药材种植引领全县绿色产业发展,走出生态脱贫的“洱源之路”。
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发展主体
立夏,烈日当头,洱源县右所镇团结委会村波尾自然村一处山坡地里,10多个村民正在清除杂草、开沟理墒、覆膜,培土,种植紫丹参。
村民杨树新家过去一直种植大蒜,今年他将原来准备种植大蒜的30余亩田全部种上了紫丹参。“种紫丹参有企业保底,上门服务,比较保险,还省力一点,不需像大蒜施用那么多肥料和农药,对环境也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杨树新说。
杨树新说这话时底气十足,因他这30多亩紫丹参属于“订单农业”,在种植前,云南滇本草药业有限公司已和他家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
2018年12月,洱源县人民政府与云南滇本草药业有限公司签订《种植结构调整及产业扶贫中药材种植项目合作协议》,明确从2019年起,用三年时间在洱源县及洱海流域带动农户自愿种植27000亩中药材,其中3000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到中药材种植中来,实现稳定脱贫。
引进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发展主体,是洱源县发展绿色产业的关键。云南滇本草药业有限公司将在中药材品种引进、种植、推广、销售、初加工等方面提供全产业链服务。截止目前,洱源县9个镇乡38个行政村482户(建档立卡户319户)按合同种植紫丹参2153.1亩。
建好合作社,让种植户吃下“定心丸”
“我们加工木香的时候,一定要把芦头砍干净,这样品相才好,价格也会更高。”洱源县云生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碧秀说。
当前正值中药材采收旺季,为了提升中药材品质,杨碧秀隔三岔五就要到种植面积广、社员多的右所镇腊坪村进行技术指导。
中药材采收季节的腊坪村,每天都有药农用马驮、人背的方式,将种植的中药材送到固定地点称重,而杨碧秀则指挥工作人员称重、分拣、装车,一片火热的丰收场景。
杨碧秀2012年成立云生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摸索,合作社对中药材的育苗、移栽、管理,采收、初加工已是轻车熟路。2018年,合作社在炼铁、三营、牛街、右所等乡镇种植中药材,带动216户山区群众种植中药材,面积也从30亩扩大到了2000余亩。
右所镇腊坪村委会上邑村贫困户毕福建说:“这几年我们加入合作社,跟着勤劳致富,今年我家药材收入将近5万元,已经脱贫了,今后要继续努力,争取早日致富奔小康。”
“中药材种植既是特色产业、绿色产业,更是富民产业,从当前市场看,中药材产业前景好,有潜力,是‘朝阳’产业,今后我将把中药材种植规模化、产品特色化,为中药材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杨碧秀说。
合作社是技术、资金的集合体,更是大市场与小农户的联结点。洱源县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利用合作社的技术、资金、市场资源,在管、产、市场上下功夫,不断延伸拓展中药材产业附加值,助推洱海保护和精准扶贫,并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带动农户。
据了解,洱源县19家合作社分别在全县各地种植当归、秦艽、桔梗等中药材,仅云南宜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理振轩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种植重楼、木香、白芨等中药材就达1878.9亩,涉及5个镇乡11个行政村33户(建档立卡户1户)。
山还是那座山,人还是那些人,但有了合作社,一切都正在发生改变。
扶持种植大户,让产业发展惠及千家万户
2011年起,纸厂村村民陆荣文和当地众多村民一样,靠种植药材为生,独立“打拼天下”,告别靠种植洋芋、苦荞生活的历史。
“当时种中药材大黄,什么也不懂,把药材买来种下去,基本不管,但由于气候适宜,当年卖中药材也收入1万多元。”陆荣文说。
有了收益,种植积极性更高,第二年,陆荣文就种了3亩多,有大黄、木香等,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
纸厂村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位于陆家、火山、拉达、石桌子等小组,共种植中药材1400余亩,种植户36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75户种植300亩;非建档立卡户285户,种植1100亩。
“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帮扶,我们把新兴产业中药材扶持上去,把传统产业巩固好,产业发展实现了‘一村一品’,让百姓实现长远稳定的脱贫。”驻纸厂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杨汝刚说。
为实现中药材种植全面推进,洱源县在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示范带头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种植大户灵活、主动、成本低的特点,让种植大户引领偏远山区和高寒山区中药材种植,促进全县中药材种植的履盖范围。
目前,洱源县农户自行种植重楼、附子、川芎等中药材4403.15亩,涉及7个镇乡21个行政村1220户(建档立卡户424户)。
牛街乡福和村旧房子村民小组罗金明利用庭院种植200多平方米的重楼,2018年10月仅售卖重楼籽就收入3万多元。一看到记者就高兴地说:感谢挂联单位帮扶,让全村家家户户种上了重楼、附子等中药材。
省委网信办挂联洱源县脱贫攻坚,定点帮扶福和村。全面调研后,他们在相关报告里写道:“洱源的山区是中药材的天然基地,海拔越高越适宜种植,附加值越高。”
截止5月21日,全县共组织召开中药材种植现场会8场次,受训农户15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种植紫丹参、滇重楼、云木香等20多个中药材品种8435.15亩,涉及9个镇乡1735户(建档立卡户744户)。
落实政策扶持,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
洱源县自然资源优势明显,气候、土壤条件独特,海拔2000多米以上适宜多种中药材种植,且中药材品质好,无污染。
种植中药材、发展中药材产业,是洱源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嘱托,探索洱海源头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决策,是坚持洱海保护和扶贫攻坚双推进、双攻坚的成功实践。全县已制定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施用有机肥等九项奖补政策措施;扶持龙头企业,培育20至30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进产业进村、优化全县扶贫产业布局,突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走实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发展道路,力争到2020年,全县以当归、桔梗、紫丹参、滇重楼、云木香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万亩。
“洱源县以中药材种植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洱海源头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既是洱海保护和脱贫攻坚的迫切要求,更是挖掘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实现洱源绿色发展跨越发展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洱源县驻村工作队总队长龚飞说。
值班总编:牧歌
值班副总编:王承泽
责任编辑: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