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电力变迁记
时间:2018-12-08 16:41:52 来源:
中国通讯社 作者:保积来 王建芳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王建芳)在长江源头海拔4700米的沱沱河河畔,曾经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唐古拉镇长江源村,人们称它“长江源头第一村”。
2004年,为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这里的牧民群众自发搬迁到了海拨2800米的格尔木市南郊,也就是现在的长江源村。
“没电的时候,小孩进城看见电视都舍不得回家;有了电,家电件件敞开用、居民生活大不同了。”60多岁的更尕南杰说,还记得2003年的初冬,带着5岁的小孙子走出家门,要赶在大雪封山前,到400多公里外的市区里购买一家人整个冬天的口粮。
那时,走进商场后,眼前的一切让首次进城的小孙子十分好奇,没走几步他就站在柜台前,一动不动。小孙子指着电视机问:“爷爷,这是什么?我也想要。”看着眼前小孙子痴痴地望着电视屏,更尕南杰心里顿生酸楚,想着等有电了一定要给小孙子买台电视机。
“新村通了电,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更尕南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买了台电视机。小孙子开心极了,更尕南杰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有了电,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迅速在村里普及起来,村民们也由此享受到越来越多的便利。
2015年7月,更尕南杰买了台电动酥油机。女儿按照说明书操作,只听得“啪”的一声,酥油机转动两下后就停止了。
“停电了?还是机器出了故障?”更尕南杰拨打了国网海西供电公司的电话,供电员工检查后发现原来是保险丝烧断了。供电公司员工告诉他,随着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转变,村里的用电量快速增长,线路负荷压力增大,很容易引起跳闸。“明年开春后,会开展农网升级改造,到时候,你们想怎么用电就怎么用。”
2016年刚开春,长江源村的农网改造项目就热火朝天地开工了。没过多久,天上的电线不见了,电缆全部入了地,村上的变压器也大了好几倍。
村里通上了动力电,村民的电器添了一件又一件,长江源村却再也没有因为用电量过高而跳过闸。
长江源村海拔高,气候寒冷,采暖周期长达半年,村民的采暖成了大问题。如何利用动力电更好地改变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又成为了国网海西供电公司攻克的难题。
之前,牧民群众普遍用烟熏火燎的煤炉取暖,既不环保又不方便,怕冷的老人们又离不开煤炉。
2018年9月的一天,国网海西供电公司员工再次叩响了更尕南杰家的门。
“老支书,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消息。”
“啥好消息?”
“我们准备给你们装电采暖。”
“电采暖?”更尕南杰想,如果装了电采暖,是能解决供暖的大问题。可这么好的设备,肯定又会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
看着陷入沉思的更尕南杰,国网海西供电公司员工给老书记算了笔经济账:如果用电采暖,只需安装5块采暖板,总功率为7千瓦,一个冬天大约3500元,不仅经济实惠,还没有污染,温度也能随意调节。
“希望您老在村里做做动员,多采用环保的电采暖,这样能为咱们这里的环保做不少贡献哩。”供电员工的一席话,打消了更尕南杰的顾虑,他激动地说,“这是惠民的好措施,我先带个头,动员的事交给我吧。”
没过多久,更尕南杰家的电采暖安装完成。村民们看着小巧环保的采暖装置纷纷动了心。在更尕南杰宣传动员下,一时间,电采暖引起了村民们的关注。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总书记看到村民们住上了新房子,家具家电也齐全了,非常高兴,还告诉我们幸福生活还长着呢。”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更尕南杰依旧激动不已。
户户通上了电,村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亮堂起来,总书记的祝福正悄然变成美好的现实……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y8M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