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这十年”住房城乡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8月1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青海这十年”住房城乡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发昌就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十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有关情况作发布。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栉风沐雨,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发展“四地”、推进“一优两高”,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稳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城乡建设、住房保障、房地产业、建筑业发展等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民生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为青海省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做出了住建贡献。
城乡发展新格局全面塑造
十年来,瞄准兰西城市群建设和青海省委、省政府对青藏高原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型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两核一轴一高地”区域协调发展总体布局和构建“一群两区多点”的城镇空间体系要求,着重以省部共建示范省建设为抓手,注重高原属性和西部特点,以美丽为魂脉,以城镇为载体,以示范为机遇,不断优化提升省域空间布局,全面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成立省部共建工作机构、制定实施方案、推进制度建设、完善标准体系,先后出台《青海省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促进条例》,制定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和试点工作方案,形成了《环湖地区城镇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计划(战略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5+1”试点地区加快转变城镇发展方式,推动城镇品质提升,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美”和“个性美”的城镇发展新格局,一幅生态宜居、治理有序、充满活力的高原美丽城镇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住房保障水平全面提升
十年来,按照“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总体目标,逐步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一是积极开展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保障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基本实现“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二是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有效提升,物业覆盖率达76%,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受益面持续扩大,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作用日益显现。三是青海省累计实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61.18万套,发放住房困难群体住房租赁补贴18.57万户。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近40万户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多途径满足了老百姓“以小换大、以旧换新、以危换安”的住房需求;近1400个城镇老旧小区得到全面改造,小区环境日益美化,基础配套设施得到完善,住宅品质和价值明显提升。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十年来,紧盯基础设施不足,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聚焦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管理体系为工作重点,加快补齐短板,逐步提升城市品质,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一是先后组织实施110个美丽城镇建设,结合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逐步改造城镇老旧管网,统筹各类管网、管线的建设和改造,不断提升城镇发展的品质。二是持续加快推进青海省管廊城市试点和海绵城市建设,扩大绿地空间,海东市2016年列入全国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累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62.42公里;西宁市、同仁市、贵德县同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累计建成81.02公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西宁市列为海绵城市试点,形成“治山、理水、润城”的建设模式,累计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21.61平方公里。据统计,十年来,青海省城市县城新增生活污水处理厂34座,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4.63%;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35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08%;新增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755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7%;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89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05平方米,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41.14、33.52、10.6个百分点和3.98平方米。一大批城镇道路桥梁、供水排水、垃圾污水、园林绿化等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有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乡村面貌全面改善
十年来,青海省安排建设高原美丽乡村2400个,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累计投入29.1亿元,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充分整合各行业部门涉农涉牧项目,不断拓宽建设资金筹集渠道,逐步补齐和完善村庄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确保农牧民喝上干净水、用上安全电、走上平坦路,稳步提升农牧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启动实施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工程,安排实施10万户建设任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15亿元,通过改造农村住房外墙节能保温、户用厕所等项目,提高和改善农牧民生活品质,推动农牧民住房从“有没有”向“好不好”提升。积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探索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共同缔造“五共”机制,全力推动湟中区黑城村和大通县土关村“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示范点建设,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与此同时,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大力实施农牧区危旧房改造,青海省20万户危旧房改造规划目标任务圆满收官,提前完成目标任务,农牧民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生态文明引领行业发展
十年来,推动城乡建设方式从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式转变,稳步推动行业绿色发展。2017年,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没有世界自然遗产的空白,创造我国世界遗产地新纪录,提升了青海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美誉度、知名度。2019年,北京世园会“青海园”和“青海室内展区”双双喜摘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打造了一张“大美青海”靓丽名片。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力度,有序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青海省现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23个中国传统村落。出台《青海省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办法》(省政府令第116号),成为西北地区首部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政府规章。截至目前,已有996个项目获得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识,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已达73.5%,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278万平方米,实施完成农牧地区被动式太阳能暖房13050套,建成超低能耗建筑1.2万平方米,发布实施59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率从50%提升至75%,公共建筑节能率从50%提升至72%+。
统筹行业安全和发展
十年来,不断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安全治理精细化水平。率先探索建立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全过程管控的行业风险防控体系,搭建了住建行业风险防控“1+6”的制度框架,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顺利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工作,完成近230万栋4.5亿平方米房屋建筑调查任务。积极开展农村牧区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推进房屋安全排查整治工作,切实加强房屋安全管理,截至2021年底,青海省行政村排查覆盖率为100%,排查农房总数844323户,初步判定隐患房屋6309户,占比为0.75%。用作经营的CD级自建房已全部整改完成。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推动住建领域安全生产及消防安全工作,有效维护了青海省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稳定。
建筑业实现转型发展
十年来,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愈发明显,对青海省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十年来,在省总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的条件下,建筑业增加值、总产值、施工面积、签订合同额等指标均保持增长态势,建筑业总体发展较为平稳。青海省资质内企业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394.5亿元,较前十年增加了2.9倍;累计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940.2亿元,较前十年增加了2.87倍。持续加快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建成全国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全面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已累计新开工215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已累计释放保证金44.7亿元,极大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调增资质、晋升等级,建筑施工特级资质企业3家,一级资质企业44家,分别较前十年增加2家、31家。加快工程总承包试点步伐,建立总承包项目风险分担、结余分成奖励机制,青海省共406个项目采用了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工程投资总额达377亿元,工程总承包试点工作由点到面有序推进。
改革攻坚提升发展内动力
十年来,聚焦“放管服”、公积金服务、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智慧城管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攻坚,积极开展推进住建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展专题研究,不断提高治理能力和效能。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动态调整权责清单,取消4项行政审批事项,修订完善办事指南和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理环节和减少申报材料,采取网上受理、限时办结审批新模式,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青海省施工图审查实现“多审合一”和数字化审查,压缩审查时间75%以上,有效提升审查服务效率。工程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省级审批监管测试平台与西宁市、国家监管平台的数据实现对接和实时共享;施工许可证核发与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合并办理,打通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办理“最后一公里”。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sHK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