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10月1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青海这十年”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庆元介绍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十年来青海湖景区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就社会关切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统领,以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创建、绿色发展等重点工作。这十年,国家生态战略在青海湖加紧落实,国家公园创建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加速恢复,生态系统保护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重大战略部署在青海湖稳步前行。
坚持深学笃行领袖思想,青海湖前行的方向愈发坚定
十年来,在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青海省委省政府战略规划的基础上,科学提出构建青海湖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示范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示范区、绿色发展示范区、优秀生态文化传承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自然体验和生态教育平台(即“一屏六区一平台”)的青海湖“十四五”发展思路,全面推进青海湖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夯实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创建基础。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在服务“国之大者”中展现担当
十年来,始终把加强生态保护作为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坚持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奋斗目标,以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为底线,以实施重大战略、推进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为抓手,深谋细谋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措施,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十年来,立足流域、系统保护、综合施策,先后实施草地治理、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修复等一系列保护工程,全面推进青海湖流域生态一体保护。相继建成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青海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海湖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科学观测野外台站等,在流域内设置了300个生态监测地面定位监测站点,全面搭建覆盖全流域的科研、监测与评价评估平台。制定实施《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巡护监测工作方案》《生物多样性监测规范》,对重点保护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护,发布《生物多样性年度监测报告》,形成“四固定”“三统一”监测、统计方法,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国家公园创建提供基础支撑。
十年来,青海湖蓄水量不断增加,流域水质保持稳定,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逐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流域80%以上的面积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原真性。2021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较2012年增大5.1%,达到4625.6平方公里,水位增高2.18米,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哈尔盖河、泉吉河、布哈河等8条入湖河流监测水质达到II类以上标准,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青海湖周边草地覆盖状况改善的面积占比从2012年的57.6%上升到70.5%,退化面积占比从31.4%下降到23.7%,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湿地保护率达69%。
坚持系统修复治理,在落实“省之大计”中保育生态资源
十年来,始终牢固树立“大生态、大环保”观念,注重运用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前瞻思维,从系统工程和全局维度、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角度把握生态修复治理,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科学统筹布局,精准对接国家和青海省有关规划,科学制定生态修复治理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
十年来,先后实施草原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退牧还草、自然保护地建设等47项重点生态项目,总投资达3.8亿元;积极与全国、青海省重大规划衔接,建立生态监测、保护修复、设施建设等3大类15项总投资约15亿元的滚动项目储备库,项目支撑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实施刚毛藻水华治理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治理面积1100余公顷,形成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估等10个专题报告,刚毛藻爆发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完成二郎剑污水厂提质增效项目,建成3个小型污水处理站、1座污水处理厂、7个垃圾卫生填埋场,青海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与环湖地方政府加强沟通衔接,与省直有关部门强化联系协调,设立青海湖北岸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室,制定《关于深入开展“青海湖大保护大治理大联合”行动的意见》《青海湖流域垃圾清理整治实施方案》,联合开展“绿盾”行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青海湖生态环境大排查大整治大巡护行动,形成了大联合大治理大保护工作新格局。
十年来,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维管束植物达74科269属759种,野生脊椎动物达27目70科209属340种,鱼类资源达2科3属6种,鸟类种数达232种,“青藏高原基因库”名副其实。2021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从2012年的3.4万吨恢复到2021年的10.8万吨,增长了2.2倍;普氏原羚数量从2012年的750余只恢复到2021年的2969只,增长了2.96倍;湿地栖息水鸟数量较2012年的26.2万只增加1.2倍,达到57.1万只,高原独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趋于平衡。
坚持瞄准目标不放松,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取得重大进展
十年来,在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上,始终坚持坚韧往前走,执着当下干,一项一项地抓,一件一件地做,用尺寸之功,积千秋之利。近年来,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设立方案、符合性认定报告、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报告全面完成;青海湖水位上涨趋势研究、自然保护地标准体系建设、生态管护岗位设置、青海湖流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本底调查等工作全面完成;涵盖保护、规划、管理、利用等方面的机构职责边界、绿色发展等重点课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综合科学考察、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建设、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立法前期研究等工作全面启动,国家公园创建基础不断夯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503所等众多科研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力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重大课题和重大战略研究,清华大学连续17年在青海湖鸟岛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支撑不断加强。中央驻青媒体和省垣主要媒体愈发关注和支持青海湖,广泛报道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相关新闻,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成为广泛共识。2015年、2017年青海湖被评为青海省十佳科普基地,201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湿地科普场馆,2018年被授予中共青海省委党校、青海省行政学院、青海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基地。2022年4月,国家公园管理局复函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进入创建阶段。
坚持以绿色发展改善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十年来,始终牢记“生态是最大的民生福祉”,以更加积极的行动和作为,推动生态保护优先、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努力在促进青海湖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各族人民大团结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十年来,实施了65个生态旅游项目,推出了一批生态体验、生态科普、生态研学、生态体育等精品线路。结合生态、人文、体育等多元素,连续多年成功举办“青海湖元旦徒步迎新年”“保护青海湖·我是志愿者”“青海湖国际诗歌节”“梦幻青海湖摄影大赛”“青海湖自行车骑行嘉年华”等体育文化旅游活动,有效提升青海湖的品牌价值和知名度。以“联动发展、服务地方”为目标,与地方政府共同推进《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在青海湖落地,编制青海湖流域生态旅游、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特许经营等专项规划,启动建设普氏原羚野外观测基地、普氏原羚科研救护中心、湟鱼洄游观赏基地三个生态教育基地,持续推进传统观光型旅游向自然教育、生态体验型延伸。2011年青海湖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14年被评为“中国摄影创作基地”和“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景区”,2015年创建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十年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2012年至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人数1607.8万人次,累计创造旅游收入20.42亿元,带动近2万人就业,让群众在生态保护共治共享中实现了就业增收。
下一步,青海湖景区管理局在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上持续发力,对照《国家公园设立指南》,统筹做好本底调查、范围分区、体制建设、保护修复、矛盾调处、监测监管、宣传科普、社区发展等八项重点任务,高站位高标准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在“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上持续发力,立足青海湖特有资源禀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绿色发展产业体系,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助力打造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实现青海湖生态成果共享,努力把青海湖建设成为生态友好、绿色发展、文明和谐、人民幸福的国家公园。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Q9J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