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国家公园大型生态纪录片《黑颈鹤成长日记》明日首映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为充分展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和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积极成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以青海省省鸟、祁连山重要旗舰物种黑颈鹤为主题,与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首席签约摄影师张景元合作,精心制作完成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黑颈鹤成长日记》将于6月5日“世界环境日”在央视CCTV-9纪录频道20:00黄金时间播出。该纪录片是青海省第一部由本土摄影师独立创作,完整记录了野生黑颈鹤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湿地栖息生存的生态纪录片,全片时长50分钟。
黑颈鹤是世界上最稀有、最珍贵的鹤类,目前,地球上仅存1万余只。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山珍禽,是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140多年前发现于青海湖畔,1990年被定为青海省省鸟。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纪录片《黑颈鹤成长日记》以栖息生存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湿地的一个黑颈鹤家庭为主角,真实记录了雄鹤高山和雌鹤夏雨夫妇以及它们的两个孩子小雪和小雨的成长故事。
每年初春时节,有近千只黑颈鹤从遥远的西藏林芝喜马拉雅河谷越冬地迁徙青海境内的沼泽湿地、湖泊滩涂度过凉爽的夏日,在高原短暂的夏季完成交配、筑巢、孵卵、育幼的生活过程。
黑颈鹤高山和夏雨夫妇,已经在祁连山国家公园的乱海子湿地生活了多年,是最早被发现并定居这里的黑颈鹤家庭。它们的家庭生活和我们人类一样充满着种种难题,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长过程中的陪伴和快乐、不幸与挑战,组成了生活的全部。
在过去的三年中,为寻找合适的黑颈鹤拍摄对象,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首席摄影师张景元带着摄制组走遍了青海大多数湿地保护区,从海拔3000米的青海湖畔到4500米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从秀美的隆宝滩湿地到祁连山大草原,从布哈河流域到昆仑山戈壁,他们的足迹踏遍了黑颈鹤夏季栖息地的每个角落。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他和黑颈鹤家庭一起经历了它们生命中的关键时刻,也亲眼目睹了它们如何直面危机为生存而战;如何坚毅地抵御自然的力量,以及它们为生存而经历的诸多磨难。
摄影团队克服环境和气候带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拍摄高山和夏雨一家以及它们邻居的生活,捕捉更多的黑颈鹤生存细节,为人们揭示了黑颈鹤的生存状况、习性、幼鹤成长经历以及它们所生存的湿地生态环境等,感受它们生活和情感世界中的不易与艰辛。
拍摄中,导演和摄影师们一边观察熟悉黑颈鹤的生活习性,一边蹲守跟踪记录。摄影师一人当几人用,做到绝不人为干扰,在完全自然状态下纪录了黑颈鹤高山和夏雨,以及它们的两个孩子小雪和小雨每一天的生活细节,陪伴它们一起迎接每一个日出和日落 与它们一同度过长达230多天的拍摄时光。
在沼泽湿地拍摄野生飞禽难度很大,场景调度、机位设点、人员设备伪装等,给摄制组带来了挑战。摄影师们每天要搬运上百公斤的设备,跟随黑颈鹤一家在沼泽湿地里漫游,少则3~5公里,多则10公里左右。整个拍摄周期结束,摄制组累计步行超过500公里,和黑颈鹤一家共同经历了无数个风吹日晒和极端天气的考验。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黑颈鹤全家都在为妹妹小雨学会飞行而高兴的时刻,哥哥小雪随父亲练习飞行不幸撞到高压输电线上摔落下来。意外发生后,摄影师顾不得陷入沼泽湿地的危险,蹚过泥泞的湿地,迅速跑向出事地点,救起了受伤严重的小雪。然而简单的救治已于事无补,它伤的太重了,摄影师们心急如焚,在征得当地森林公安部门的准许后,连夜将受伤的小雪送到150公里外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寻求专家们的帮助。遗憾的是,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小雪的生命,小雪在15天后死亡。
意外的不幸,使高山一家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对于父母来说每只幼鹤都弥足珍贵。痛失小雪后,年轻的父母在这次的教训中也得以总结成长。失去哥哥的陪伴,性格孤傲的小雨显得更加形单影只了。幼鹤成长过程中体会了快乐,也饱受了生存的艰辛,小雨经历了这些,显然变得更加坚强起来。
为了切实保证纪录片叙事风格和专业性,摄制组专门邀请北京林业大学黑颈鹤研究专家郭玉民教授作为本片科学顾问,特别邀请了央视纪录片频道著名编导、主编张兵老师作为本片艺术总监指导创作工作,影片中音乐和效果声方面,我们还专门邀请了,国内著名的纪录片音效制作公司负责音效制作,乐效实现了5D杜比环绕立体声效果,最终成片技术方面达到业界最高水平。
全片分为“迁徙回归”、“交配孵卵”、“抚养育雏”、“锻炼成长”、“迁徙越冬”、“幕后花絮”六个章节。本片旨在通过真实的记录,以及现代科技技术与电视艺术形式高度契合,以不同的视角和深度呈现国家公园生态之美,人与自然之美,动物与自然之美,用影像的力量传播生态保护理念,为国家公园动植物宝库留存具有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的珍贵影像档案。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yCS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