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资讯 > 正文
“青海这十年”金融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时间:2022-10-14 20:31:46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保积来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10月14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青海这十年”金融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晓军介绍十年来青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就社会关切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968011451874481411&skey=@crypt_bc886f9c_807b34b15a4a391370268fd7bc0bf723&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金融系统在青海省委省政府关于金融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部署,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全面完整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大金融改革创新力度,金融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为顺利实现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青海省金融组织呈现新格局,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新成效,社会融资规模再上新台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征程。
有差异的金融组织体系
十年来,通过积极招商引资引智,青海省金融机构倍数增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先后引进5家股份制银行、18家证券公司、4家保险公司在青设立分支机构。新设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177家地方金融组织。截至2021年末,青海省共有全国性银行省级分行15家,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39家,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16家,担保、小贷等地方金融组织178家,证券、期货、股权投资基金等其他金融机构82家。目前,青海省各类金融机构总数达279家,为2012年末的2倍。青海省金融业逐渐形成银行、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信托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相互补充的金融组织体系。
实现了经济与金融的共生共荣
十年来,金融业提速进位,高速发展,在助力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青海省服务业中占比最大的行业。金融业已经成为青海省新的支柱产业。2021年末,青海省金融业增加值274.99亿元,是2012年的3.28倍,金融业增加值占青海省地区生产总值的8.2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6.55%,分别较2012年提升3.78、3.14个百分点。这十年,金融业中的各行业机构数量增多、产品规模扩大、整体实力提高、服务能力增强。
从银行业来看,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9744亿元,较2012年增加3955亿元。截至8月末,各项贷款余额6998.14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114%;各项存款余额6924.07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82%。
从保险业来看,截至8月末,青海省保险业金融机构累计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5.38亿元,保险赔付支出20.1亿元,分别较2012年末增长101.8%、85.1%。和2012年比较,保险业提供的风险保障总额增长了5.18倍,保险密度增长了68.58%,保险深度上升了1.47个百分点。
从证券业来看,截至8月末,青海省上市公司11家,总市值2648.21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162%,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青海省证券公司累计代理交易额2047.91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319 %;期货公司累计代理交易额14986.15亿元。
从地方金融组织来看,截至8月末,青海省61家小额贷款公司实收资本总额38.32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27.95%;贷款余额39.27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39.5%。66家融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125.86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在保责任余额273.49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平均担保放大倍数是2012年的2.33倍。44家典当行注册资本5.23亿元,是2012年的0.82倍,典当余额3.27亿元,是2012年的2.2倍。续贷运营机构自2020年成立以来已累计为308家中小企业发放续贷资金12亿元。
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十年来,出台金融支持经济稳健发展、疫情防控和“四地两体系”建设等一揽子细化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在稳定信贷总量、助企纾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紧盯打造“高地”、建设“四地”专项行动方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四地两体系”建设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要素对“四地”建设保障作用。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尤其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清洁能源、重大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乡村振兴活畜贷”“拉面产业扶贫贷”以及清洁能源贷等百余种具有青海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全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力度不减,2022年8月末固定资产贷款余额3345.67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143.72%。金融支持三农力度年年加大,涉农贷款余额1970.65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95.13%。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1424.74亿元,带动近50万贫困人口及已脱贫人口增收致富。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增加至19种,基本覆盖农、林、牧、渔业,藏系羊、牦牛保险覆盖34个县(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安全责任保险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保险业务稳步发展。
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
十年来,实施资本市场“强基工程”和“高原红”专项行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幅提升。政策保障明显增强。把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作为助力青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企业学习运用资本意识普遍提升,推动“谋上市、抓上市、促上市”的氛围更加浓厚。成功推动正平路桥、藏格钾肥上市,晶珠藏药、香巴林卡挂牌。推动青海股交中心开设科创专板和“专精特新”专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企业挂牌突破457家。制定《青海省关于支持企业上市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青海省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细则(试行)的通知》《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实施意见》《青海省企业直接融资中介费用补贴办法》等10余项政策措施,为青海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大力发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2012年至今,青海省直接融资累计突破3068亿元,年均实现300亿元,企业融资方式更加多元,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推动融资工具创新和应用,多项产品实现了西北乃至全国首例。成功发行全国唯一一只15年期100亿元中期票据和全国第二只规模为50亿元保障房私募债;成功完成全国首单12亿元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注册;发行西北首例宁北发电公司17亿元资产证券化项目,实现境外市场发行“零”的突破。
金融领域改革呈现新局面
十年来,认真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金融助力“四地”建设,将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作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和重大收获。经过十年的努力,有效构建符合省情的普惠金融工作体系、有效助推了青海省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目标、有效支持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有效优化了地区金融环境、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金融素养。普惠金融综合试点成效显著。深化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在青海省推动建立了“六个一”和“双基联动”服务机制。特别是2016年,青海省成为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使青海省普惠金融发展、改革迈上新层次。充分发挥基层金融机构和农牧区基层党组织作用,指导深度合作,实施了以“双向挂职、双签协议、双办业务、双评信用、双控风险”的双基联动贷款,“双基联动”模式聚焦于基层基础,汇集了双方优势,联出了共赢局面,打通了农牧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2021年末,青海省开展“双基联动”业务的基层银行网点达到539家,累计派出双挂人员5669名,建立信贷工作室3969个,贷款余额300.59亿元,较2016年初增长26倍,惠及84.26万户农牧民。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持续提升。利用金融手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制定《青海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成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青海省农牧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着力解决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0家分支机构业务覆盖青海省,累计为青海省4.9万个农牧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超过146亿元。为支持青海省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落地,发起设立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基金,撬动社会资本1.83亿元,基金总规模达到3.58亿元。金融改革步伐加快。青海省农信联社全系统、青海银行总资产均跨入千亿行列。青海银行完成第四次增资扩股。农信社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青海省成为全国第8个、西部首个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的省份。省级政策性农牧业担保网络实现县域全覆盖。深化财金联动,青海省3地获得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奖励资金。
绿色金融实现快速发展
十年间,青海省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业务增长迅速、绿色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持续加大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提供金融支持。青海省首批8个绿色金融专营机构统一挂牌。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实现破零。目前,青海省绿色信贷余额2065.27亿元,覆盖率29.44%,覆盖率年均增幅超过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7个百分点,其中清洁能源贷款余额1124.2亿元,占青海省绿色贷款的54%。
构建了有序规范的行业环境
十年来,按照减量增质、扶优汰劣原则,规范发展地方金融组织。常态化开展合规性经营检查。印发监管工作指引、分类评级办法以及监管细则。累计对31家融资担保公司撤销经营许可证,对29家小额贷款公司取消经营资格。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推动“证照分离”改革,以提升地方金融组织便利度和获得感。在一系列措施推动下,省内地方金融组织坚守定位、合规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发挥了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三农三牧”的作用。
营造更好融资环境和服务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放在工作的主要位置
十年来,推动政银企紧密合作。青海省政府与国内金融机构先后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各领域金融合作,举办“中国·青海绿色金融论坛”和金融支持青海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借力“外智外脑”,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助力重大项目建设,对水利、交通、管网、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惠民生、补短板项目和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予以金融支持。着力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提升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降低综合融资成本为目标,点面结合召开民营和中小微企业座谈会、融资对接会。引导省内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大数据等手段创新金融产品,推出了银税互动、活畜贷、枸杞贷、拉面贷、光伏贷、牦牛贷、扶社贷等模式和产品,推动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价降”。截至8月末,青海省小型企业贷款余额1099.77亿元,比年初增加66.41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197.56%;微型企业贷款余额262.04亿元,比年初增加16.88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485.56%。社会信用体系持续完善。深入开展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农牧区信用体系工作机制逐步健全,信用主体创评助推农村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累计创评10个省级信用县区、265个信用乡镇、2937个信用村、57.47万信用户、1980家信用新型农村经营组织。加快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部分中小微企业建立电子信用档案。
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十年来,防范处置金融风险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防范处置机制不断强化,属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责任持续压实。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十年间,先后处置了“昆明泛亚”等输入性风险,非法集资案件新发势头得到有效遏制。P2P网贷平台存量风险基本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基本出清。各类交易场所清理整顿稳步推进,违规交易场所全部叫停,存量风险持续出清,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有力维护地方金融安全稳定。
下一步,青海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将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不动摇,深入推动“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为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Yga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