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资讯 > 正文
乡村四时好风光‖琼英古洞:西南边陲的那抹古茶净土
时间:2024-08-19 16:59:04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江晓洒洒 余迷 穆海珠 穆海涛    

   中国通讯社云南讯(记者 江晓洒洒 通讯员 余迷 穆海珠 穆海涛)编者按:“濮人”是云南澜沧江流域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先民。《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八国即庸、蜀、羌、鬓、微、卢、彭、濮八个部落国。濮族分布面广,周秦时期称为百濮,其后裔分支很多,历代称呼为朴子、朴子蛮、布朗;濮蛮、哈瓦、德昂、崩龙等。vPt中国通讯社

 vPt中国通讯社

   普洱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时期,云南种茶先民濮人,就已经献茶给周武王,有“百濮献茶”之说;只不过,那时还没有普洱茶这个名称。
 
   后来的唐·樊绰著的《蛮书》卷四也记载:“扑子蛮,开南、银生、永昌、寻传四处皆有。”方国瑜在其《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考证说:“蒲蛮,一名扑子蛮”“在景东、景谷、普洱、思茅、西双版纳、澜沧、耿马、临沧、镇康、云县、保山诸处居民,都有蒲蛮族,自称‘布朗’……”
 
   居住在澜沧江沿岸一带的古代濮人,是今天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先民。“普”也是“濮”的民族称谓同音异写,“普洱”即“濮儿”。故普洱地名和普洱茶,也因“濮儿人”而得名。
 
   有趣的是,看临沧市凤庆县的区域图,很像一个身穿少数民族服饰的人作跪拜状。因此,当地人也很相信“百濮献茶”的传说。
 
   《顺宁府(县)志五部》中,《康熙顺宁府志·序》曰:“顺郡古百濮地,其年代不可考,泸水经其东南,孟获遗址在焉;武侯所谓不毛之地。唐宋以来,滇为蒙段窃取,声教罔通。玉斧一画之后,与南诏相雄长,既有元设诸路,明初置郡县,顺惟是土彝执掌,两江之险自若也。”
 
1_副本.png
 
   日月轮回,天地永恒。
 
   康熙《顺宁府志》卷三《赋役志》记载:“顺(宁)幅员旷阔,周匝几八百里,若类于中州,宁编额若兹之隘耶。总之斗大一城,万山攒簇,石田瘠土,郊野皆然,加之溪涨奔腾,秋霭春霭,以故平野之民什之三,山居之民什之七,不但耕获维艰,尽力南亩者稀也……”
 
   在此情况下,“百濮”逐渐外移迁徙,分散而居。其中,布朗一脉支系,沿澜沧江迁徙至景迈山一带,陆续定居下来。
 
   有人说,他们是地球上最早的茶农之一。
 
   他们却说,茶是他们敬仰的神,是他们生存的拐杖;茶林是他们与万物之灵的家园,是他们幸福的源泉。
 
   这就是居住在景迈山上的布朗族。
 
   他们在原始森林中进行人工驯化种植茶叶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这里经历了从发现茶的药用、食用、饮用;到野生驯化、人工种植、商业利用茶叶的历史进程,堪称“天然的茶叶博物馆”。
 
   时光跌跌撞撞,季节来来往往。
 
   景迈山自留住布朗族迁徙的脚步、建村立寨起,茶就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神,茶园就是人神共居的天堂;而景迈山就注定成为茶树生长的圣地,茶人心中的圣山……
 
   聚天地之灵气,汲自然之精华。
 
   2023年9月17日,来自中国云南省普洱市的“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审议,正式申遗成功。
 
   景迈山,作为全球首个以茶为主题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以鲜活自然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全球最早的人类种植茶树样本,填补了世界遗产中无农业遗产、以茶为主题的文化景观遗产的空白。
 
   这一次,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以“茶”之名,再次从普洱起步,走向世界。
 
   在世界茶树起源地的云南,在普洱,从景迈山回到布朗族的起源地——临沧、凤庆一带,均有着世界上已发现的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记录了茶树从野生到人工驯化栽培的演化脉络。
 
   尤其在凤庆县郭大寨乡的琼英村,有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简称“中茶所”)在全国重点保护的46株古茶树之一的“琼英大茶树”和闻名遐迩的喀斯特溶洞、最后的秘境——琼英洞。
 
   那里有茶园4000多亩,其中古茶树500多亩,树龄300年以上的就有300多亩。在其他地方,古茶树是以“棵”计数的;而在琼英村,古茶树则是以“亩”计算的。
 
2_副本.jpg
 
(上篇)琼英洞:最后秘境,世外桃源
 
   北纬24°21'25",东经99°46'3",海拔1900米——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郭大寨乡琼英溶洞群。
 
   沿着山间小道循序而上,就听见山涧里越来越清晰的流泉撞击之声。循声而去,琼英溶洞群一侧,稼禾郁郁;野溪裂山穿行,撞击巨石,势不可挡。
 
   溪上小桥,便于耕种往来;溪边腐木,未知年月……此情此景,山野流泉,恍惚之间,脑海里就浮现出元朝马致远的那首小词《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沿溪而下,水流奔腾至此,泄入山谷,融汇在琼英河里;百流交融,注入溶洞群下的地下暗河里,激发出金石轰鸣之声。抬头看,溶洞群入口已在眼前。
 
4_副本.png
 
   溶洞四周,悬崖峭壁,洞口朝北,古木掩映。
 
   《顺宁县志》记载:“土酋孟民,曾率人秉烛行百里,洞豁然开朗,有大溪亘绝,隔岸有桃花浓艳,恨无舟渡。废然而返。因思武陵原非虚语。”
 
   琼英洞是琼英大山在逐渐抬升过程中,由山箐地表水流动溶蚀而成的天然溶洞。琼英洞有两个洞口。一个洞口在琼英村境内,地势较高,专门吞入琼英大山流来的河水,叫琼英洞;一个洞口在大立色村境内,位置相对较低,专门排泄来自琼英洞源源不断的河水,叫“水洞”。两个洞口分别在琼英大山两侧,相隔几公里,从水洞到琼英洞要走4个多小时。
 
   步入古洞,除了溶洞自身的“险、秀、奇、绝”,这里还洇染着很多人文的历史痕迹——
 
   沿阶而下,豁然开朗。首先映入眼帘的,竟然是个炉灶似的所在,有些烟熏火燎的痕迹。同行的向导兼老茶人穆忠志介绍,其实,这里是个淬炼火药之所。动乱年代,这里曾是周边民众的避难场所。
 
   老人们讲,兵荒马乱的年份,学校、村公所等全部躲在这个古洞里;就连村里的茶叶初制所,也挤到这个巨大的空间里。用水车磨面、磨豆腐,那时候,这里俨然成为当地百姓的“诺亚方舟”……
 
5_副本.jpg
 
   环顾这个偌大的空间,专门设有烧香之处;倾斜的洞顶漆黑一片,显然是年深日久、香火缭绕所致。不远处,还有一些人为的垒砌痕迹,站在这个缺口往外看,是另外一侧的小出口,乱石危径,显是先民躲避的一个出口。
 
   站在这个区域,看着秋日的阳光从缺口漫入。纤细的阳光尘埃里,缭绕出先民们拥挤在这个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溶洞里、躲避天灾人祸的场面。
 
   于是,缭绕的香火,萦绕着先民的祈愿和祝福……无数先民的信念和愿力,慢慢凝聚在洞顶的石壁上,沉淀成历史的沧桑和斑驳。
 
   视线沿着洞顶的斑驳往下移动,依稀看到洞顶上有一些斑驳的石刻。年代久远,字迹浸染着岁月的风烟,苔痕宛然。
 
   琼英古洞内有许多历代官员、名人的题名和题词。
 
   明嘉靖戊午年(1558)夏,顺宁(今凤庆)土知府勐寅,在洞内留有“琼英洞天”四字。还有康熙举人杨琼林的诗作:“古洞幽深别一天,五丁开凿不知年,铿锵石奏钧天乐,错落花生玉女钿。溪水带烟流竹外,野云扶雨过山巅,寻幽问得桃源路,恍惚归风葛稚川。”
 
9_副本.jpg
 
   指着洞口区域上方的“桃源”石刻,老茶人穆忠志还讲述了一个近代流传的故事——
 
   抗日期间,日军荼毒百姓。陆军少校杨体仁、县议事会员罗金廷、顺宁中学校长段显文,捐款架梯,在洞内悬岩上请匠人凿下“桃源”巨匾。发愿效法“桃园结义”的故事,义结金兰,共同抗日;事成则回此处相庆,愿败则回此洞终结生命……慷慨之气,义薄云天。
 
   琼英溶洞内涓涓山泉,终年流淌,石田连片,小的似皱纹,大的如水池、似月牙,宛如村寨里的田园地块,所以俗称“石田”。
 
   推究原因,石田的形成则是每年夏天雨水浸溢时,水滴从岩缝里流淌出来,四处漫溢……天长日久,石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奇迹般地出现在洞内。
 
   站在石田这里,回望洞口,洞口左侧有一大石,从后面看,酷似菩萨的坐像背影,备受当地人敬重。走近端详,“菩萨”身侧的“衣摆”上,植物牵绊、蛛网婆娑。
 
   “菩萨”面向洞外,望向群山万壑,望向激流奔涌和万千红尘。或者,“她”像洞中千百年来民众意会的一切美好的神佛一样,是无数红尘中的祈愿和依靠。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其实,民间的愿力就是民心;民心所向,无有不成。神佛解民愿,也自在修行……在洞口坐下来,阖目静听,大自然的一切,慢慢在心底呈现——
 
   于是,山峦的脉搏,被江河听见;江河的心跳,被泥土听见;泥土的呼吸,被种子听见;种子的新生,被生灵听见;生灵的步伐,被飞鸟听见;飞鸟的鸣啼,被天空听见;天空的细雨,被我们听见;我们的行动,被自然听见;听万物之声,与万物共生……
 
11_副本.jpg
 
   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感慨:“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目前,琼英溶洞群依然是自然景观,洞内没有灯光和更多的人为痕迹,属于原始状态,没有更多扰动……
 
   琼英溶洞群以“险、秀、奇、绝”而著称,还有许多传说和神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不但是凤庆县的一大风景名胜,也是一大不可移动文物,更是国家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物。
 
   琼英村附近,景点众多,如珠串玉环:有滇红第一村景区、鲁史古镇、凤庆凤山公园、凤庆小湾电站、凤庆文庙、凤庆青龙桥等旅游景点;有凤庆滇红茶、粑粑卷、凤庆腊肉、凤庆茶叶、临沧泡核桃、凤庆山胡椒酱等特产;有滇红茶制作技艺、凤庆滇剧、司岗里、佤族甩发舞、沧源佤族木鼓舞等民俗文化。
 
13_副本.png
 
   琼英村所在的郭大寨乡,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民族乡,居住着彝、白、布朗、傈僳、苗、回、佤、满、汉等9个民族。其中,生活在团山村的彝族支系俐侎人,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仍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充满了原始的神秘色彩。
 
   近年来,郭大寨乡综合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谐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生态的农特产品,在逐渐打造乡村旅游的闭环线路:朝圣万明山—欢歌俐侎寨—垂钓雅琅河—探险琼英洞—亲茶甘龙潭,这条旅游线路上的特产,还有白花木瓜、野生蜂蜜、古树泡核桃和茶叶等。
 
   它本是一片树叶,最初与人类相遇时,它被当作一味解毒的药方。几千年前,经由中国人的双手,变成一道可口的饮品。它步入唐朝诗人的殿堂,成为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饮。它藏进僧侣的行囊,与佛法一起东渡,并在那里上升,成为一种生活的信仰。它登上大航海时代的货船,与瓷器、丝绸一道,满足着欧洲人对东方古国的想象。它丰富了英国文化中最精致优雅的礼仪,并跟随着日不落帝国的脚步,在世界各地生根。它走过漫长的旅程,生命历经枯萎、重生、绽放,也许只是为了提醒匆忙行走的人们。在明知不完美的生命中,也可以感受到完美,哪怕只有一杯茶的世界……
 
14_副本.jpg
 
(下篇)琼英茶:一叶馨香,穿越古今
 
   琼英洞周边,古木参天,古树茶更是驰名海内外。这里,有一株被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在全国重点保护的46株古茶树之一的“琼英大茶树”。
 
   “琼英大茶树”的存在,证明了琼英是世界茶叶发源地之一,境内的“甘龙潭古茶林”是琼英古茶的原始、生态的古树茶原料基地之一,有“世外茶园”和“山林秀绝”“回甘大王”等美誉。古茶树仅15米以上的就有40多株,树龄在300到800年之间的古茶树有近万株。
 
   在此地世代生活的世居民族布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群众,与古茶林之间相互依存,形成了延续千年、不曾中止的茶树栽培、制茶和饮茶历史与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长、和谐相处的文化景观。
 
16_副本.jpg
琼英古茶园核心区甘龙潭周围的高原牧场(许文舟/图)
 
   北纬24°20'37",东经99°48'7",海拔2300米——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郭大寨乡甘龙潭“琼英古茶树”核心保护区。这里,山高、林密、坡陡;古树参天,古茶密布。这里,也是凤庆茶产区最后一方纯净的秘境之地。从琼英合作社驱车而上,一路都是近年来政府修建的水泥路;抵达古茶保护区边缘的停车场,下车步行。
 
   文明有脉动,万物有灵犀。
 
   政府为了参观者在茶园行走方便,专门铺设了石板路。石板路呈环形,从古茶保护区一侧进入,环绕到下面的甘龙潭,之后闭环回到停车场。
 
   沿着琼英古茶树群转着到山下的甘龙潭,这里不但湖水清澈,湖边还有高原牧场,当地的一些牛羊在湖边自由啃食。湖边垂钓者,游客戏水者悠闲自得,颇有点藏区高原牧场的味道。
 
   笑看风云淡,坐看云起时。走进湖边,甘龙潭湖水清澈,常年不涸,天光倒映,湖天一色,蔚为壮观。
 
20_副本.jpg
 
   凤庆是茶的故乡,喝茶是凤庆人民的生活方式;凤庆也是诗意的故乡,诗意的凤庆与茶结缘。
 
   中华诗词,至唐宋而天籁;中国茶叶,至滇红而至臻。
 
   凤庆县琼英古树茶专业合作社的前身为琼英古树茶厂,成立于2017年11月,注册创立了“琼英”古树茶品牌,是一家吸收近8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为社员的茶叶加工、销售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企业,也是滇红茶产业联盟的理事单位。
 
   目前,合作社有标准的茶叶加工车间和生产加工设备,获得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牌市级茶叶基地2100亩。每年加工古树生茶、古树滇红茶、白茶等高中低各档茶品30多吨,有茶叶和特产专卖店6家。
 
   时光不老,沈醉一杯浓香。
 
   “一抖二搭满锅旋,起锅摊晾再揉捻。在炒茶过程中,要做到手不离茶,茶不离锅。”老茶人穆忠志为慕名而来的游客,讲解着炒茶秘籍。
 
   合作社在茶山乡村游中的体验式制茶,逐渐成为茶旅融合道路的开端。
 
   因为茶树和云雾常年相伴,加上甘龙潭的甘泉滋润,造就了琼英古茶独特的古韵和芬芳。加上琼英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近年来,游琼英古茶山、感受体验古茶之韵、探险琼英洞,已成为乡村旅游的首选。
 
   老茶代表的是一段时光,珍藏的是一份岁月,品味的是生命的厚度。
 
   “青翠的茶叶,世世代代哺育着琼英的百姓;琼英群众对这片叶爱得深沉。没有这片叶,就没有琼英的历史;没有这片叶,就没有琼英的现在;没有这片叶,同样也就没有了琼英的未来。”
 
   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茶人穆忠志,对这片“叶子”的感情,有如对待家人。
 
24_副本.jpg
 
   穆忠志的目光,看向身边的父亲。老父亲穆金诚今年已经90岁了,是在党50年的老党员;一生哺育了10个子女,穆忠志是老九。
 
   “先想办法活着,至于其他的,我再想想办法!”这句话,是形容那个年代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父母鬓角的白发也逐渐增多。
 
   高中毕业后,穆忠志有次回家,看到年迈的母亲梳头时,梳子上的一缕灰白的头发都舍不得丢,纠缠在一起;准备和一堆孩子们穿破的塑料凉鞋收集在一起,卖给收破烂的给自己凑学费。
那一刻,穆忠志泪如雨下……
 
   人生苦旅,是时间赐予每个人的一场修行。
 
   那次,他还欠学校3个月的伙食费,本来是回来拿钱的;但此后,他放弃了高考,出去打零工挣到伙食费,补交给了学校。此后,进入滇红茶厂,从最初的学徒做起,28年后锻炼成为一名闻名遐迩的茶人。
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25_副本.jpg
 
   穆忠志秉承了父亲身上的很多优良品质,踏踏实实做人,真心真意待人。所以,穆忠志的朋友很多。
 
   很多朋友来到茶叶合作社,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这些来自山南海北的朋友,每天轮流做自己的家乡菜,抚慰着大家的肠胃,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们其乐融融。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聚散以后,再来时也会带来一些新朋友,所以,老茶人穆忠志的“朋友圈”,总是越来越大。
 
   岁月流逝,淡了一季温暖;红尘落寞,碎了一世柔情。
 
   在扶贫攻坚的那几年,穆忠志收购茶农鲜叶,最高时1000元/公斤;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合作社里采茶、制茶,最高收入时一家达10万元。
 
   从前些年的一人一家制茶,到后来的茶叶合作社,一群人、一方百姓跟着他做茶。
 
   人间忽晚,山河已秋。
 
   有时候,穆忠志会安静地站在山野间倾听。
 
   当年,这里是茶马古道的一个节点。每到傍黑,古道上马铃叮当;马帮来来去去,将茶叶装走,发往遥远的地方和遥远的国度……那回响在茶马古道悠扬的马蹄声里,萦绕着当年一方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盼。如今,种茶、做茶、卖茶,这些厚重的农耕文明基因,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血脉和骨髓里。
 
   时光不老,沈醉一杯浓香。
 
   以茶为引,让千年茶文化有迹可循;依茶而生,使美好未来着眼可期。
 
   茶,也是链接过去、开启未来的“密钥”——这,也是老茶人穆忠志的愿景。
 
   “噼啪——”转回身,合作社院内的篝火已经点燃。
 
28_副本.jpg
 
   夜色降临之际,篝火燃起,芦笙吹起,烧烤吃起,远来的游客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一起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回荡在琼英村的夜空。
 
   “打开远方寄来的包裹,好似琼英的山风飘过,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几回梦里回到那方,它在天边,它在云上,晨雾抚青山,小道伴溪旁;花开四季,百鸟歌唱,山中小楼,古茶飘香;回到琼英,梦的地方,爱的故事纸短情长;回到琼英,茶的故乡,一片绿叶,情深意长,茶的故事四海流芳……”
 
   篝火旁边回荡的这首歌曲,叫《回到琼英》,是老茶人穆忠志专门打造的一首独属于琼英的歌曲,在不断加快线上销售的同时,全国乃至国外的客户,只要打开快递,这首悠扬的歌曲就会飘溢出来。
 
   诗和远方,就在歌曲里激荡着每个人的心弦。我在琼英,你在哪里?(完)
 
 
值班总编:郇咏  责任编辑:万贵全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