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资讯 > 正文
趟过历史的河 歌谣传唱永恒
与西藏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张宗显谈文成公主歌谣
时间:2020-03-15 14:02:26    来源:    作者:    

    中国通讯社 编者按: 西藏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西藏和平解放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光 辉实践,推动了西藏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本刊贯彻落实全区宣传工作会议精神,组稿挖掘西藏文化内涵, 讲述中国梦西藏故事。N77中国通讯社

 N77中国通讯社

 
    春天,是一个追思怀远的季节。 春天,是一个启迪心灵的季节。
 
 
    春天,是一个历史与现实对话 的季节。
 
 
    春风吹开历史的门,引领人们 仰视那段亘古的佳话一一那佳话回 响着日月山大义深明的从容坚定, 激荡着河源柏海藏汉一家的血脉情 怀,挥洒着皇天后土的家国深爱, 镌刻成永恒!
 
 
    站在历史的河畔,轻触历史的 浪花,漫溯在一曲曲传唱公主的歌 谣里,倾听一浪高过一浪的历史和弦——
 
 
    一种铭记,公主西行吐蕃带来 了安宁与吉祥,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始终印刻在西藏高原
 
 
    公元641年,正月十五。一队 车马缓缓驶出初春的长安城,车粼 粼,旗猎猎,16岁的文成公主在和 亲使者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的护 送下,西行吐蕃,与吐蕃赞普松赞 干布完婚。
 
 
    这支队伍里有能纺织善刺绣的 侍女,深谙韵律的乐师和许多能工 巧匠。随行的物品除各种器皿、珠 宝外,还有经史、诗文,以及种树、 工艺、医药、历法等各种书籍,谷 物的种子,工具等,这就是公主的 嫁妆,少了些皇家女儿的宝气脂粉 娇雄,多了些书籍种子人才。公主 信佛,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亦 随行。
 
 
    西出长安,从此,大唐文化、 中原经济连同公主的名字深深镌刻 在藏汉人民心里……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 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 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
 
 
——西藏歌谣
N77中国通讯社
 
    2014,高原又一个春天。拉萨市次角林——西藏首个大 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排练地。不 断变换的场景演绎着恢弘的历史,再现了公主当年历时3年、饱经风霜的和亲之路。1373年,历史无言 地明证着这条血脉相连的民族融合之路,1373年,唐蕃古道丰富的遗 迹物化了当年的记忆,远远地似有 铃儿循道而来……
 
 
    一路向西。一条路,因公主而 成历史的路标;一条路,因公主而充满传奇,这条路,连接长安和逻些(今拉萨),繁华安宁了大唐与吐蕃。这条路,也因了那遥远的爱情,铸成浪漫的永恒。
 
 
    这条路上,最伟大的女性就是文成公主,藏汉居民都把她视为隔 世的亲人。
 
 
    千古留名的唐公主,过日月,走玉树,她当了吐蕃的王后,生意行里显身手,办藏货,发兰州,好政策为我开路。
 
 
——青海《花儿》
 
 
    西出长安大约一年,文成公主 一路艰辛辗转到了日月山,此山因山顶是紫色砂岩而呈红色,故称“赤 岭”,而日月山名字的由来与公主 有关。
 
 
    日月山,历史上是大唐与吐蕃 的分界线。位于湼源县西南40公里,西邻青海湖,极具地理意义,是我 国季风与非季风的分界线、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也是青海省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界线。
 
 
    根据青海省的民间传说,穿越 1373年的历史,我们仿佛看到公主 的衣裙在日月山的风里飞舞,思乡的泪裹着日月山的黄沙淌流,东望长安,只见群山,不见爷娘,西望去路,只见苍凉,不见人迹。公主从没有离开过长安,更没见过这峰 峦连绵苍茫的西去之路。寒风中的 公主抑制不住悲伤,拿岀皇帝赐予 的“日月宝镜”,想看看故乡和亲人,可却什么也看不到,公主思乡热泪 长流,便汇集成了倒淌河。不见长安,不见亲人,想想皇命,公主扔出宝镜,毅然西行。宝镜被摔成两半,正好 落在两个小山包上,这就是后来的日月山。
 
 
    西出日月山,公主走过了史上 最后一个农业县一一湼源县,走出了中原的传统文化和农业文化,走进高原文化和牧业文化,也从此开启了吐蕃文化大规模的东向交流与发展,使高原文明与中原文明的交融更加紧密,使唐蕃亲谊走向一统。
 
 
    2010年春节前,张宗显老师为 收集有关文成公主的歌谣来到湼源县。严冬的湼源河冰封着安静,林立在河滩上100多块大石上刻着的《花儿》传来悠远的天籁之音,歌 词简单质朴,表达着当地人对文成公主的敬仰和怀想。
 
 
    文成公主进西藏,夜宿了东科寺里,晚夕想你的没睡着,端坐着亮了。
——湼水河滩石刻《花儿》
 
 
    在寒风里抄下石刻的歌谣,手指僵直,心却澎湃着。“在我心里那不是冰凉的石头,是有温度的,是无数的人站在河边恭迎公主,我也是他们其中的一个。”时过几年,张老师回想起来依然沉浸在当时的情境。那一天,走过湼源河,告别岸边“人”,张宗显决定租车去日月山,去看看公主当年别家的路。站在日月山顶,日亭、月亭遥遥相望,山脚下,倒淌河西流入青海湖。山口,五彩的经幡迎风飘扬,这一切让当年公主的经历更多了一份神奇。“回头下望尘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向东,湼水流过,沃野千里,向西,苍茫浩淼,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就像穿着单衣,想想当年年轻的公主进藏经历了怎样的艰难?站在这日月 山顶是怎样的凛然气魄让你担起家 国重担? ”张宗显流泪了。湼源县土地庙的壁画也反映了公主进藏时的经历和艰难。据张老师介绍,壁画的内容是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进藏的情景,但李道宗的形象有点特别:他左手托着官印,右手擎着尚方宝剑,一只脚穿着官靴,另一只则是光脚!原来是当年公主一行走到黑河(今那曲),河水太大不能骑马,手下人牵着马在前面走,让李大人牵着马尾,马拉人过河。因河底淤泥太深,李大人的靴子陷在泥里找不到了!在当时这可是大事,钦差大臣光脚护送公主,历尽艰辛不辱使命,后来传到长安,由此流 传下来。
 
 
    只为那神圣的一诺,只为天地之间这个缘。只为心中那幅图画, 五百日夜万里山川。繁华啊留在身后,执着向天边。愿化干戈为玉帛, 不再听那悲笳声声寒……
 
 
——《文成公主》片头曲
 
 
    日月山里藏日月,倒淌河不是泪川。日月山下一尊洁白的文成公 主塑像如幻化的公主在守望着长安,安详端庄。公主忘不了日月山,日月山也忘不了公主,她知道唐蕃古 道上驼铃长鸣,商贾往来,阿姐甲莎美丽成永恒。
 
 
    一种大义,公主一路西行,一路大爱,播下富足,洒下真情,深 植大地,铭刻人心
 
 
    翻过日月山,公主一行进入了当时的吐蕃统治领域,来到玉树。据传在玉树最著名的女性就是文成公主,最出名的地方是贝纳沟。
 
 
    网上查询贝纳沟又叫勒巴沟。
 
 
    张宗显老师说,那里是文成公主进 藏路上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有很多关于公主的记忆,也是在这里公主真正开始了解游牧生活,了解藏民族风物风俗。
 
 
    由结古镇向南出巴塘河20公里便进到勒巴沟。路一直是静悄悄的,一层层五彩的经幡随风摇曳,牛羊悠闲地走来走去,远处静卧着几顶花的白的帐篷,河流淙淙,牧草丰美,这里一切都很安静,似乎担心惊扰了公主的梦。在玉树,公主的 身影无处不在。听着张老师的介绍,冥冥之中,一位将岁月定格在美丽与智慧的公主,一个带给后人无限 思念和祟敬的伟大女性,正带着她 一路的风尘和艰辛款款走来,几多惆怅,几多深情。
 
 
    据说当年公主来到勒巴沟,当地藏族首领和群众举行了盛大的欢 迎仪式,让公主感动万分,作为回报,公主将耕种和纺织的技术传授给当地游牧群众。从此这片土地与公主结缘,从此不同寻常。那奔流不息的巴塘河两岸大大小小刻写着六字真言的青的白的石头是这片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起默默为公主祈祷祝福,寄托安宁吉祥的情思。
 
 
    沿路向贝纳沟深处前行,融唐代艺术风格与藏式平顶建筑特点为 一体的文成公主庙迎面而来。在青海,文成公主庙又称“甲莎公主庙”, 依山势而建,3层,约600平方米,通高9.6米。文成公主坐像端坐在大殿中央的狮子莲花座上,身高8米。坐像两旁有8尊石刻佛立像,分立在上下两側,每尊佛像高有3米, 四周的崖壁上刻满了经文。据说当 年公主辞别这里继续西行,百姓们依依不舍,又挽留不得,就根据公主的相貌在贝纳河的峭壁上雕刻出 高8米的文成公主坐像,希望公主能够一直护佑这片土地。后来又依山建成文成公主庙,当地人以这种方式将文成公主永远留在了玉树,将最深沉的思念和感恩雕刻在岁月里,将公主的恩泽大爱世代传承。
 
 
    是谁给我们带来了白谷?是那尊敬的皇后文成公主,带来谷种五千五。
 
 
    是谁给我们带来了工艺百匠?是那尊敬的皇后文成公主,带来艺人五千五。
 
 
——《文成公主之歌》玉树县
 
 
    1373年,文成公主庙里紫烟缭绕,酥油灯长明,络绎不绝的朝拜者用虔诚和感恩守护着公主,公主以海纳百川的气度串起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博爱的胸襟将中华民族的血脉凝集。
 
 
    一种深情,以毕生造福西藏人民,西藏人民以热爱之心回报,唐 蕃亲谊世代盟好
 
 
    一位公主,一条路,一世奇缘,一串故事,历史在民族交融的和旋里延续。
 
 
    柏海,即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是黄河源头的两个高原淡水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自古以美丽富饶而著称。
 
 
    就在那春暖花开的时候,公主来到了柏海,与早已等候在此迎亲 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相逢。“松赞 率兵次柏海亲迎,见道宗,执婿礼恭甚……”《新唐书•吐蕃传》记载了迎亲时的情况。执这一礼,山含笑,水有情,这位伟大的赞普让征伐归于安宁,让唐蕃亲如一家, 从此这一段亘古美丽的奇缘照亮了大唐与吐蕃的历史天空。
 
 
    如今,鄂陵湖、札陵湖之间矗立的“迎亲滩”石碑犹如见证者和 追寻者,见证着一场旷世奇缘,追寻着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远去的骏马,将唐蕃一家的故事世代吟唱。
 
 
    643年藏历四月十五日。历经两度寒来暑往、艰辛跋涉,文成公 主终于到达了逻些(今拉萨)。逻些城里,人们以空前的盛情前来迎 接不远万里而来的尊磨(王后)。
 
 
    “文成公主各种锦绣之衣,佩戴金玉珠宝之饰,率其侍婢二十五美女,亦各以缤罗为衣,佩珠玉为饰, 携琵琶乐器,往扎拉乃乌塘游赏。 当时吐蕃臣民,皆来会聚,瞻视盛况, 歌舞戏乐,一片欢腾。”《西藏王臣记》的记载可以让我们想象当时逻些城 的隆重与热烈。
 
 
    正月十五那一天,文成公主答应来西藏。白玛塘亲不用怕, 有百匹善走骏马来接你。高山连绵不用怕,有百头力大犒牛来接你。
 
 
    大河条条不用怕,有百只黑色皮船来接你。来到拉萨的“拉通”渡口时,有百条马头木舟来接你。来到拉萨的“吾吉”滩时,有百辆双轮马年来接你。来到拉萨的“东孜苏”时,有百名英俊青年来接你。来到“卡阿东”的山角时,有百名美丽姑娘来接你。来到布达拉红宫时,有百名亲信大臣来接你。
 
 
    今天公主来到西藏,好像狮子进入大森林,好像孔雀飞落大平原,好像不落的太阳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又繁荣,这是汉藏友好的象征。
祝松赞干布身体健康, 祝文成公主平安福馁,祝西藏人民幸福安乐,今天真是三喜临门啊!
 
 
——西藏歌谣
N77中国通讯社
 
    赞普松赞干布更是难掩内心的喜悦与自豪,他对部属说:“我族 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娶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 应当为公主筑一座城,以夸示子孙后代。”隧一座气势恢宏的宫殿一一 布达拉宫由此而生。至今布达拉宫内还完好地保存着七世纪松赞干布修建的宫室。在布达拉宫的壁画里,就有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
 
 
    松赞干布一直十分倾慕中原文化,634年,松赞干布始遣使至唐。 据史载,在迎娶文成公主后,赞普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 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聘请大唐文士掌管表疏,向唐请求给予蚕种 及制造酒等的工匠。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使臣和商人往来频繁,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更为友好。唐人有诗“自 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为证,反映了当时唐蕃一家的安宁局面和吐蕃文化东向发展吸收中原文化,中原经济文化与高原经济文化的水乳交融,展示了中华民族走向大一统的历史。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同心协力共同致力于吐蕃政治、文化、经济 的发展。
 
 
    尊敬的文成公主,带来手工艺五千种,打开了西藏工艺,繁荣昌盛的大门。尊敬的文成公主,带来畜类五千种,给藏区乳酪的丰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求神打卦多年,疾病终不离身, 公主带来的“门巴”,治愈我的疾病。
 
 
——西藏歌谣
 
 
    逻些,我们无法准确穿越1373的历史跟随公主的脚步去了解它的样子,1373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 拉萨的大街上,感受着景色宜人,车水马龙,高楼林立,而远去的历史和现代城市的交集便与公主息息相关。据史料记载1300多年前的拉萨沼泽荒滩,景象凄凉。“雪域藏土为女魔仰卧之相,卧塘湖即魔女心血,三山为其心窍之脉络,为镇伏女魔,需建寺镇之。”在文成公主的建议之下,松赞干布根据女魔的仰卧之形,在不同的位置上共建了庙宇108座。当时大昭寺所在地周围是一片沼泽,卧塘湖就在沼泽 中心一一即女魔的心脏,赤尊公主依照文成公主的推算,以山羊驼土,填平了卧塘湖,建大昭寺,供奉佛像,镇住了女魔的心骨。公主在大昭寺北约500米处,仿汉唐风格亲自设计建造了小昭寺,“二昭”相互呼应, 相得益彰。从此,拉萨日渐安宁富足,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地。公主还将拉 萨四周的山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八宝等命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山上轻轻摇曳的经幡,似在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轻轻告诉我们,当年是公主 用智慧和仁心握住了拉萨的心跳,是公主赋予了这座城市神圣和灵动。
 
 
    雪落纷如幽梦至,梅开恰似故人来。又是一年杨柳绿,虽不见当 年青青公主柳,却是满眼繁华尽显,人们处处都能感受到公主的气息, 公主如一位长姐与你漫步拉萨,讲述当年的故事、变迁。
 
 
    —种梦想,因大爱而执着,因家国而无悔,公主西行的脚步奠基了民族团结这条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往事越千年,美丽共雪山。在西藏和四省藏区文成公主被认作是 绿度母的化身,受到当地百姓的崇敬和爱戴。她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像供奉在大昭寺,为藏族群众所崇拜。公主的故事源远流长,公主的脚步永不停歇。藏戏里、壁画里、长诗里,歌谣里,藏族人民将公主定格在不老的岁月里,将最深沉的思念化为艺术世代传颂。这些表现形式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公主克服千难万险西行吐蕃,大义大爱造福西藏人民的丈夫气概。
 
 
    美女文成公主,不知生在何方?生在东方汉地。来到圣地拉萨,带来五谷种子,带来诗书工匠,公主深重恩德,永生永世难忘。
 
 
——云南德钦歌谣
 
 
    在山南,有西藏第一座宫殿—— 雍布拉康,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夏宫;有西藏最早的寺庙之昌珠寺,与公主朝夕相伴,潜心向佛,有西藏规模最大的王陵——藏王墓,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最后的归宿,山南的厚重留下了公主晚年的生活。触摸着那带有鲜明中原特色的灶台、铜锅,似乎还留有公主贤淑的余温,仿佛间,那曾一袭黄衣高贵的公主似正在这片土地上奔忙:
 
 
    “我们吃的粮食,是公主带来的种子;我们用的纺织、木工等技术是公主带来的匠人教的……”
 
 
——山南歌谣
 
 
    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南扎扎服饰也因公主起源。据说文成公主应扎扎牧民的邀请去做客,给公主敬酒的人太多了,把公主的衣服都弄湿了,公主就把氆氇衣反穿。忽闻赞普至,兴奋的公主来不及整理,就奔出去迎接夫君。而反穿氆氇的公主别有一番风情,于是,当地女子便纷纷效仿,扎扎服饰的最大特点就是反穿氆氇衣。
 
 
    公主的身影行走在西藏,公主的影响遍及藏区的每一个角落,每 一条河流,每一座高山,都留下公主美丽的传唱。
 
 
    ……美丽的玉盆姑娘啊,请来帮姑娘我漂洗世額,今天你帮我漂 洗洗毡箱要偏偏地洗,揉毡建要圆圆地揉。这乌黑发亮的斑建,是一百只黑绵羊的毛织成的啊!是 一百个强壮汉子用剪刀剪下来的。是一百个健美妇女用指头捻出来的,是阿妈卓玛用智慧织出来的,要给 文成公主缝一件美丽的长裙……
 
 
 
——日喀则地区歌谣
 
 
    “高高的宝山顶上,飘扬着洁白的哈达;随风飘扬的哈达,带去 吉祥的祝福……”2012年中央电视台、西藏卫视直播的藏历水龙新年电视联欢晩会上,由朗县金东乡农牧民演出队表演的原生态歌舞《玉湖蓝莲》反响热烈,这是从文成公主歌谣里精选出来的。据说文成公主到来义村时,把她的歌本遗留在了那里,村民们说他们唱的全都是文成公主歌本里的歌曲,有100余首歌。
 
 
    ……祝吉祥,愿如意,像文成公主样的慈母,祝她年年吉祥, 愿她永世如意
 
 
——四川德格歌谣
 
 
    文成公主去世后,西藏人民把她的生日(藏历十月十五日)和她到逻些的日子(藏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万民欢庆的节日,以此来怀念和敬仰这位伟大的女性和她的事迹。
 
 
    火车飞过了日月山,飞龙(嘛)越高原哩。唐公主探亲时不犯难, 拉萨(嘛)西安将一站。
 
 
——青海《花儿》 
 
 
    西藏民间歌谣中反映藏汉民族 关系的作品引人瞩目,尤其是文成公主进藏以后,为藏汉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歌颂文成公主的歌谣、故事、戏剧家喻户晓、盛传不衰,藏汉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民主改革后,歌颂藏汉情谊、友好往来的歌谣比比皆是,就像一首歌谣所唱的:在今天的西藏,我们藏汉关系就像人的两条腿走路,谁也离不开谁!
 
 
    张宗显老师历时两年多的时间走遍西藏和四省藏区收集整理有关文成公主的歌谣,这是西藏文联、西藏民协的重点项目。最美最真的感情在民间,最深沉最淳厚的怀念在民间。张老师说他在收集过程中几次潸然泪下,为公主的胸怀天下,为民间最纯粹的感恩崇敬,说到激动处,张老师即兴唱 了一首《花儿》:
 
 
    “文成公主进西藏,万民们敬仰坏了,心上的话,啥人俩拉家常哩,尕妹子要编个《新西藏》,携达瓦,约蒲柳,海港咖啡里浪走!”
 
 
    趟过历史的河,我们跟随张宗显老师漫溯在传唱公主的歌谣里, 倾听历史的和旋……
 
 
    今天,我们告慰远去的公主。 西藏天蓝,水清,绿树茵茵;人民快乐,团结,健康,幸福指数最高,正行走在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
 
 
    今天,我们警示自己。中国梦的实现路还很长,需要一代人一代 人的接续努力,实现中国梦,讲好西藏故事是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开创的唐蕃一家大好局面的最好礼赞,和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巩固和发展民族团 结”,“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这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 共同繁荣发展的传统伦理,更是14亿华夏儿女共筑中国梦的民族基石。
 
 
    又是一个春天,从心底献上一 束怀思的鲜花,循着公主的足迹, 为过去、为现在、为未来……责任编辑:曾凡明
N77中国通讯社
(孙娟供稿 摘选《新西藏》)
 
 
 

值班总编:郇咏    责任编辑:子予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