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家寨镇黄西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乡村环境杂乱、产业基础薄弱的无名村落逐步发展成为环境优美、产业兴旺、村民富足的新农村,这一蝶变的背后离不开该村党支部书记杨得龙的不懈努力。多年来,他以“企业兴乡”为理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赢得了广大村民的信任与好评。
返乡创业,开启企业兴乡征程
YQp中国通讯社
杨得龙出生于1987年。2005年10月,他怀着保家卫国的初心,投身军营,在部队接受人生磨炼,培养了坚强的思想品格。两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变的更加成熟、更加自信。退伍后,他始终保持“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军人本色,将梦想付诸行动,踏上漫漫创业之路。2008年4月,他创办了大通富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养殖模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在创业过程中,杨得龙一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抢抓机遇,选择危险废弃物处置为主营产业,于2016年6月成立青海海鼎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很快驶入快车道,在青海省绿色发展领域脱颖而出。
创业的成功让杨得龙埋藏在心底的梦想更加强烈,那就是“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为父老乡亲谋利益”。
2012年,杨得龙投身黄西村新农村建设,并当选为该村村委会主任。期间他自掏腰包,为村民修建活动广场、硬化村内水泥路、铺设柏油路、种植绿植美化村庄环境,每年为黄西村妇女举办“三八妇女节”活动发放节日福利,每逢“老年节”为黄西村、许家寨等四个村所有老人送去礼物和关爱。
他的辛勤付出得到了父老乡亲的认可,2017年12月27日,他以全票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透过一张张选票,表达的是全村党员和群众对他的信任、支持和肯定。他明白,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此,他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全村的重点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他多方筹措资金、争取项目,最终在2018年底完成了黄西村办公楼的建设,并打造了黄西村党建文化长廊。同时,他积极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群众代表,通过召开座谈会、上党课等形式进行培训学习,让村“两委”成员更加团结和睦,让党员快速掌握基层党建相关知识和省、市、县重要会议精神。为丰富党员生活,拓宽党员的视野,他出资80余万元连续三年带领全村60余名党员及邻村党员、企业党员赴省外革命红色根据地开展爱国主题教育学习。他的这些举措,得到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认可。
“在乡村振兴中,农民要想持续增收,就要靠产业带动,要让村民变股东,让资源变资产。”杨得龙告诉记者。
说干就干。2017年8月杨得龙的海鼎集团公司与黄家寨镇黄西村、上赵村等13个村246户913人签订了《扶贫资金投资协议》,13个村共计529.2万元扶贫资金入股到海鼎公司,公司以8%的分红利率按季度向13个村进行利润分红。截至目前已发放分红金 283万余元。
拿到了真金白银,广大村民对“企业兴乡”热情高涨,杨得龙趁热打铁,又建立了富民养猪公司,发展生猪养殖及饲草料种植,吸纳黄西村、大哈门等6个村入股,以4.25%的利率向村集体分红,目前已向6个村发放分红资金104万元。
产业带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YQp中国通讯社
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乡村振兴工作极为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杨得龙深知这个道理。他积极吸纳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工作岗位涵盖生产、管理、销售等多个领域。为提高村民业务能力,企业定期组织各类技能培训,使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
50岁的黄西村村民鲍守帮以前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后来外出打工,但由于没技术,收入极不稳定,家庭负担沉重。杨得龙得知鲍守帮的情况后,2023年把他吸纳到公司当分拣工,每月工资5000多元。同时,把他的大女儿也吸纳到公司工作,父女二人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像鲍守帮这样的村民,杨得龙已帮助解决了100多名,让村民们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也不掉队”。他们在家门口就业,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家庭,幸福感和获得感显著增强。
作为青海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和大通县团县委兼职副书记,杨得龙的心里一直惦记着当地的创业青年,计划为他们做些什么,帮助他们少走弯路,让他们早日实现创业梦想。2017年5月8日,由大通县团委牵头、杨得龙出资、大通农商银行承办的“鼎力助青贷”小额担保贷款项目正式启动,为大通县100余名创业青年发放青年创业贷款2700万元,为这些创业路上的青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同时,为吸纳众多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就业,杨得龙还打造了“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累计解决当地300余名青年就业、35名青年自主创业、18名退役军人就业。
美化环境,物业公司开进乡村
YQp中国通讯社
“垃圾箱无处安放、垃圾坑随处可见、村民经常因为乱倒垃圾引发争吵、乱倒垃圾堵塞水渠河沟引起邻近村庄的不满……”前些年,黄西村一度遇到村环境治理难题,这也让杨得龙着急上火。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2018年4月,杨得龙独辟蹊径,成立了青海景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在青海省率先开启了“物业公司进乡村”工作管理模式。
公司招聘了12名专职员工,购买了清扫车、洒水车、垃圾运输车、转载机、挖机等设施设备,对黄西村的环境卫生进行整治。
从此,村民们每天都能看到,身穿橘黄色马甲、手拿扫帚的工人在黄西村清扫作业。像城市里一样,这里的环卫工人负责村里主干道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工作。村民除了自家门口需要自己打扫,剩下的都交由物业公司处理。不仅是黄西村,黄家寨镇所辖的其他行政村的垃圾清运工作也是由物业公司负责。村民们表示,自从物业进乡村后,垃圾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堆成小山、臭气熏天了,乡村变得更加和美、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谐。
经过物业公司长期持续的努力,有效改变了黄西村及周边村庄“脏、乱、差”等卫生状况,群众环保意识也有了新提高,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
2016年以前,黄家寨镇通向杨家寨村、许家寨村、清水沟、洪水沟等地的出行道路泥泞不平,村民出行困难,杨得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间,他快速行动,两年时间自筹资金300余万元修建了黄家镇到杨家寨村、洪水沟等地的沥青路、六条乡间主干道,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难问题。黄西村的主道路没有路灯,孩子上学不安全,村民晚上散步看不清脚下的路随时可能发生意外。他又自掏腰包安装了100多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民的出行之路。
舍家立业,帮扶脚步不停歇
YQp中国通讯社
共同富裕,是民之期盼、国之大计。杨得龙认为,只有把民生保障工作的“地基”夯实了,才能托起共同富裕的“大厦”。在黄西村工作的13年间,从脱贫攻坚到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他始终把民生保障工作作为自己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6年以来,杨得龙主动承担起平地庄村18户55名贫困户的结对帮带工作,他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并发挥企业自身优势,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岗位、带身患癌症的贫困户赴西京医院看病治疗、对贫困户进行房屋修缮、对孤寡老人进行不定期看望、外派工程机械和员工对山路进行铺设和维修……这些实事让群众充分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2017年4月,杨得龙成立“杨得龙基金会”,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目前已扶持5名贫困生至大学毕业。2017年以来,他持续为大通县部分学校高考班的教师捐助营养餐费,为大通杨毛吉德育工作室教师活动、四所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校园绿植美化等提供资助。多年来,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已累计捐款捐物2000余万元。
杨得龙把时间和精力大都用在了黄西村的管理上,自己的企业事务大多在晚上和双休日处理。由于常年奔波在村上和企业之间,他很少有时间回家,照顾孩子和老人等所有的家务事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
2023年10月,妻子准备生二胎时,正赶上黄西村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外墙保温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程的收尾和验收,面对这几项投资额超过千万元的重点工程,杨得龙不敢掉以轻心,天天趴在村头监督工程的实施。
从生孩子到坐月子,妻子几乎没有见过杨得龙几面,心里不免委屈。但当想起原来160多斤的杨得龙为了工作不辞辛劳现在已经瘦成了不到130斤,妻子也暗暗掉下了眼泪,把一肚子的委曲往肚子里咽,她默默承受了一切。
虽然牺牲了家庭利益,但杨得龙换来了黄西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和乡村面貌的焕然一新。他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从未后悔过。
以“企业兴乡”为笔,以“就业富民”为墨,杨得龙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之路。未来,他将继续深耕“企业兴乡”发展模式,书写新时代村支书扎根乡土、造福百姓的动人篇章。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YQp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