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三农 > 资讯 > 正文
云南大关县箐口村:一个少数民族村的脱贫历程
时间:2019-08-14 21:14:40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马 啸    

   LsC中国通讯社

    中国通讯社云南讯(通讯员  马 啸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与大关县、永善县三地交界的峡谷半山腰“风口”地带,平均海拔2000余米,常年雾罩多,是远近有名的“罩子洞”,地理环境差,土地瘦薄、气候寒冷潮湿,日照少。大关县上高桥乡团结村箐口村民小组77户313人就住在这个“罩子洞”里。原住居民全是回族,近几十年来,融入了部分汉族人员。这里仅出产荞麦、土豆和少量的玉米,全村群众处于深度贫困中。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脱贫前的旧房照片1.pngLsC中国通讯社

 脱贫前的旧房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二十多年前,村民们劳作一年生产出的杂粮人均不到300斤,生活中的必需品油盐都难以保证。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下,箐口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同当地清真寺共同组建了管理组,带领群众立志奋发脱贫。通过二十几年的努力,箐口村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经济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有年收入达万元的养蜂户;有年出售木材收益近10万元的农户;有发展牛羊、育肥增值,年收入可达20万元的农家;有办起环保型砖厂的小老板;有外出打工或做生意的村民。全村百分之六七十的村民拆旧房,盖新房。电视机、智能手机、摩托车、电动车,已经普及,成为家常用品。在国家实施“扶贫攻坚”战略以来,箐口村民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树志气、重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共同发展进步的时代新篇章,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贫的发展道路。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扶志、扶智的开拓之路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管理组成立后,就分析村情和户情,寻找贫之源,穷之因。究其贫穷原因,从客观上说,是地理、气候、土质等自然条件制约了经济发展;深究其内因,则是守穷而无为,没有上学读书的条件,以致文化科技知识和技能缺乏,人的综合素质差。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脱贫前的旧房照片2.pngLsC中国通讯社

 脱贫前的旧房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2010年,管理组提出扶志、扶智和思想意识、观念全方位帮扶。他们以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为抓手,教育引导村民转变观念,主动加强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鉴和融合,积极主动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转观念、兴教育的自强之路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牢固树立人才强村思想。管理组坚决贯彻执行国家《义务教育法》并制定《村规民约》,规定村民不分男女,必须将子女送入学校就读。由每户村民每年出资50元,集资设置“村民奖学助学金”,奖励考取大学的学生,资助特困学生,鼓励学子发奋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改变命运,为国家和家乡建设作出贡献。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近二十年来,全村适龄青少年没有一个失学辍学。一个历史上连会计都要靠”进口“,给亲人写封书信还得到集镇去求人的文盲村,现在拥有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已超过总人口的12%。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脱贫前的新房照片1.pngLsC中国通讯社

 脱贫后的新房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2018年,这个村在县重点中学就读的两名学生,在中考中夺得全县第一和第三名的好成绩,被录取到昭通市一中 “宏志”、“杉树”班,成为全县首次考入市级重点中学重点班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同年毕业的两名高中生,分别考入了昆明医科大学和大理大学。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教育改变命运,文化增长才干。因为见识增长、眼界开阔,他们找到了陡坡瘦土、荒地山草的利用价值。一改过去传统的种植习惯,在荒坡薄土上植树造林,种植药材,发展养牛、养羊、养蜜蜂业。他们以市场为导向,紧扣市场需求,大规模种植品优质高的 “土特产”苦荞、紫苏、土豆和红豆等作物,获得了较大的收益,得到了实惠。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精神振奋、团结奋发的跨越进步之路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昭通市各级领导都对箐口村的发展予以深切的关注。“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昭通市许多领导都曾带队到该村调研,宣传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指导文化建设、教育、宗教和经济发展工作。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领导和专家们向村民传授养牛、养羊、养蜂、种药材、种花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组织村民扩大种养殖规模,促进了该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村内外的人际交往、交流与融合。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脱贫前的新房照片2.pngLsC中国通讯社

 脱贫后的新房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这个小村子回汉及其他民族通婚嫁出娶进的比率已超过了10%,其中以回汉青年通婚者居多。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信仰与民族习俗,家庭和睦,共谋发展,养育出了一代代综合素质较高的新人。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一个可谓 “不毛之地”的村落,一群深度贫困的村民,赶上了好时代。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个村实现了从深度贫困走向脱贫的跨越式发展,现在已呈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局面。一个地区、一个村社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准突破矛盾的关键节点,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才能实现快速发展。箐口村数十年的发展变化就是这个颠扑不破真理的最好证明,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扶贫脱贫发展之路。LsC中国通讯社

 LsC中国通讯社

值班总编:牧歌LsC中国通讯社

值班副总编:王承泽LsC中国通讯社

编审:陌非LsC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