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徐娇)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由曹火星创作的振奋人心的抗战歌曲如同一束璀璨的光芒,在岁月的洪流中闪耀,与那个年代遗留的工业建筑相辉映,唤醒了沉睡的金银滩草原,瞬间将人拉回了那个属于他们的峥嵘岁月。
笔者准备去他们以前工作过的地方看看,这一路上,逐渐远离城市的喧嚣,踏入茫茫的草原,仿佛步入了一片静谧的画卷。鼠兔留下的洞穴宛如草原的“陪伴者”,道路两旁的牛羊悠然自得,高兴时还会向你发出友好的叫唤。越深入草原,海拔不断攀升,氧气逐渐稀薄,即便是当地人,也需要适应好一会。然而,谁想到,就是在这片荒凉之地,诞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原子弹。这一壮举,意味着中国终于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挺起腰杆,而埋藏在金银滩草原上的秘密也逐渐向世人揭开。
wbc中国通讯社
二二一厂一分厂126工号。徐娇 摄
wbc中国通讯社
“重现”旧址风采
踏入二二一厂一分厂,这片土地已经被赋予了新生命,转变成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一处角落都是时光的见证,无论是实验室内陈设的老旧仪器,还是建筑中自带的古老而沧桑的痕迹,都经过了精心修复,重新出现在了大众视野当中,用心让参观者沐浴在昔日科技奋斗者的工作环境和生命气息中。
这里主要从事机械加工、系统等科研方面的工作内容,厂区最初分为理论部、实验部、设计部和生产部这四个部门,员工最多的时候能达到600多人,内部的马路是1964年重新修建的,道路旁设立了细致的指引牌,如同历史的明灯,照亮着前行的路途。
“这栋楼是二二一厂最高的楼,最初叫设计部大楼,后来叫105大楼,那边那个最不起眼的房子是我们科研的心脏—126工号,别看房子外表平平无奇,研究的东西可是非常厉害,它是厂里面最核心的地方,是专门研究中子源的。”老员工梁益福手指着角落的一排房屋说道,“中子源是能释放出中子的装置,用来进行各种的中子物理实验,在核武器和核动力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面被炸药碎片多次击中过的金属钢板墙,满目疮痍,成为了永不磨灭的记忆,封存在现场。这里是轰爆试验场,也是二二一厂六分厂,以前厂内有5个工号,总共进行了16次大型的核试验。从外面看只能看到几座鼓起的小山包,若不是指引牌的帮忙,真会错认成几座小山,其实那里面是观察台,可以从瞭望孔中观看外面的情况,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瞭望孔一侧的墙体目测有100公分以上的厚度,大约是6到8岁孩童的身高高度。
走进原子弹总装厂,这里主要进行高能炸药配方的研制、负责火工组装和总体的装配等工作,为了防止火花产生而发生意外,存储和接触炸药的房屋地面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
wbc中国通讯社
“修出”旧址内涵
来到了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这里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地,2020年,海北州启动原子城纪念馆全面改陈工作,并于2021年6月30日全面完成改陈布展全新亮相。讲解员们以现代化的方式展示历史,使整个讲解过程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整个参观过程就像是经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通过展厅中央的全景多媒体,仿佛将我置身于当年的盛世,巨大的蘑菇云冲向苍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笑容。展厅按照不同主题进行划分,橱窗中展示的工业时代遗留下的展品以及一一复原的场景,仿佛呼唤着那个时代的回忆。
每天到原子城纪念馆学习的组织和单位有很多,这里为年轻一代搭建了与科技先驱们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更是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热情。来自青海师范大学的学生欧阳毓雯深有感触地说道:“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我不再被枯燥繁琐的文字所束缚,而是被呈现在眼前的立体化景象所感染。一比一的场景还原,使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科学家们攻克难题的艰辛过程,深刻体会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wbc中国通讯社
原子城纪念馆内场景还原。徐娇 摄
wbc中国通讯社
踏入原子城纪念馆后方,那是一条庄严肃穆的长廊—596长廊。在这里,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将人带回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596长廊是连接纪念馆与纪念馆园区参观的主线路,不仅在颜色基调上彰显历史年代感,更在设计寓意上意义深远,象征着中国科技的崛起与坚韧。长廊上方镌刻着“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以选址、建设、创业、退役等重要事件为时间轴,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科技史诗。23位“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的雕像石碑,仿佛在向我们述说着那段光辉历史。而长廊内镂空雕刻的31564位基地工作人员的姓名和曾驻守这里的部队编号,则是对那些无名英雄的最高褒奖,令人肃然起敬,心潮澎湃。
纪念馆的园区内还屹立由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碑,纪念碑高16.15米,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时刻:1964年10月16日15时,碑顶上是象征着原子弹的球体,后面有长达600字的碑文。整个纪念碑传达了中国科学家们的自主创新、艰苦风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想要保卫国家、守护和平的决心。
wbc中国通讯社
“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碑。徐娇 摄
wbc中国通讯社
随着岁月的流逝,原子城旧址不仅仅是原子弹诞生之地,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来自山西运城的普通职工王子怡,刚刚踏入职场不久,却放下工作,特意向上级请了假,来到了原子城纪念馆,她对我说道:“这里刻着的每一个名字都是英雄,他们的奋斗应该被世人铭记。”
中国历经百年,艰辛维护着和平的道路。旧时的中国曾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现在的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反对战争,但也不惧怕战争。
wbc中国通讯社
“点亮”旧址灯塔
青海原子城旧址,作为中国核科学和航天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目前正经历着一次关键的转型。如何让原子城中留存的废弃工业遗产通过保护和再利用重新呈现在公众视野,焕发新的生机与希望,更好地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发展,发挥那段光辉岁月带来的精神文化影响力,是国家一直在积极推动的事情。
未来,青海原子城旧址将蜕变为一个多功能的科技教育基地,持续见证中国科技的蓬勃发展。这项规划包括设立科技历史博物馆,展示与“两弹一星”相关的历史文献、物品和模型。除此之外,这里还将打造为一个互动体验中心,提供各种科技互动游戏和实验,来作为学术交流和科技教育的平台,从而推动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科学思想的交流,旨在点燃年轻人对科学的热情。
可以看出,这里不再是单纯的历史展览馆,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平台,一个引领未来的创新基地。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wbc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