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关注 > 正文
青海省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群众的新生活
时间:2019-12-16 21:48:45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保积来 汤红红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汤红红“现在我们的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很多城里人都愿意来我们村,体验参观我们不一样的生活。”自从2004年搬迁到格尔木后,卓玛一家的生活是一天比一天好了。
长江源村位于格尔木市南郊格尔木河畔。在冬日的阳光照耀下,沿着平坦的水泥路进入长江源村,映入眼帘的村内屋舍各有特色,红瓦白墙的藏式建筑处处洁净无尘,房屋和院落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2004年11月,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从400多公里之外、海拔4700米的唐古拉山镇搬迁至格尔木市区南郊定居。现已发展到230户581人。
沿着村内干净宽阔的道路,穿过热闹的农贸市场,半掩着门的小院飘出浓郁的藏香气味,在一个敞亮的屋子里,卓玛正凝望着育儿床上的宝宝,哼着家乡的摇篮曲。对于卓玛来说现在是最幸福的时刻,这些年她过上了自己过去想象中才有的日子。再看她家,做工精美的藏式沙发围墙而放,茶几上摆放着糖果、点心和藏族家庭传统的酥油茶,整间屋子收拾得很干净。2017年,卓玛从一名困难家庭的主妇变成了一名草原管护员,有了一份工作,也有了依靠。看着摇篮里的孩子安然入睡,卓玛轻声地说:“自从2004年迁入这个村子,日子一天天发生着改变。过去,只能靠着家里的几头牛和几只羊生活。现在,有了国家政策的扶持,我们有了更多选择。”也在这一年,卓玛还把亲戚家80岁的老人从敬老院接回了家,一家5口人一起幸福地生活。
回忆起过去,卓玛感慨地说:“那个时候牧民们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放牧,人均年收入不到1500元。现在的村民年收入增长了10倍不止,人均纯收入达到了近21000元,牧民们彻底改变了逐水草而居的传统生活,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这些年来,长江源村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通过各种举措,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
为让群众能真正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完善的公共服务,格尔木投入400.3万元实施了长江源村给水管网改造建设项目;投入180万元新建了长江源村民族特色大门和文化长廊;为解决村民家用电器增多、用电量大等问题,投入196.38万元,协调电力部门对长江源村电路进行了改造升级,实现了电缆入地;投入401.49万元,实施了长江源村天然气管网建设项目,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方便、价廉的清洁能源;投资280万元,完成了长江源村农贸市场改造项目;投资500万元,完成了长江源村敬老院改造项目;投资3908万元,实施长江源村环境整治项目;投入40万元新建村史馆。
长江源村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结合长江源村实际,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文化产业,鼓励和带动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沱沱河门面房出租年收入3.6万元;沱沱河邮政宾馆年出租收入0.857万元;300亩耕地年租金收入9万元;藏毯厂房屋出租年收入8万元;长江源村牛羊育肥基地出租年收入4万元;汽车站房屋租金年收入2万元;2017年村级产业发展资金项目21.75万元投入到冰天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年收益2.175万元;产业园项目每年收益4.725万元;每年将50万元互助资金按照3%的利率用于协会会员贷款,所收资金占用费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投资270万元,正在实施长江源村沱沱河停车场服务用房建设项目,现已完成总进度的80%。同时,村里的后续产业从无到有,开办了玛尼石雕刻厂,建成21座牛羊育肥暖棚,生态发展理念已经贯穿到村子发展的方方面面。今年,长江源村结合特色小镇建设,村里还建了长江源村民族特色风情园,打造出了藏餐、藏饰品、藏驿站、藏族民俗展示、演绎厅等特色产业一条街,让村子更加富美。
如今长江源村村容整洁,水、电、天然气、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另外,长江源村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5%。搬迁牧民在享受国家草原奖补政策的同时,政府还对16周岁以下55周岁以上牧民群众发放困难补助和每户发放燃料补助。
从雪山到城镇,从游牧到定居,从牧民到市民,从硬件设施到思想观念,长江源村这15年来的变化难以细数。可以说,牧民搬迁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牧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双赢”,山上山下处处好风光。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Vrx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