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资讯 > 正文
“青海这十年”气象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
时间:2022-09-20 17:36:13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保积来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9月2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青海这十年”气象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李林介绍青海省气象局十年来青海气象工作取得的发展成就。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3785902569196344904&skey=@crypt_bc886f9c_82feaa9b5b78705f5cf69f50286590cc&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气象局扎实落实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发展方向,加快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建设,主动融入青海省“一优两高”、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产业“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勇担使命,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青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新阶段推动青海气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补短板,强基础,气象监测站网建设更加精密
十年来,基本建成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质量稳健、效益显著、管理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密度由2.54个/万平方公里提升到11.27个/万平方公里,乡镇自动站覆盖率达100%。建成海南、黄南、玉树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风廓线雷达、风云卫星省级地面接收站、激光雷达、大气颗粒物浓度仪等先进设备先后投入使用,初步建成“天地空”三位一体化监测网的“火眼金睛”。率先在全国实现高海拔艰苦台站无人值守,地面观测全部实现自动化。观测数据达到分钟级,实现即采即传。建立以卫星遥感体系为主、地面生态气象观测为辅的生态气象观测站网,建设了10个覆盖高寒草甸、高寒湿地、高寒荒漠等典型高寒生态系统的野外生态气象观测试验站,2018年入选首批“中国气象局野外科学试验基地”。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气象预报预测水平更加精准
十年来,加强风云四号高分辨率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国产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产品、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气预报中的广泛应用,建成省市县三级一体化短临预报业务系统。青海省天气预报业务实现了从站点、到格点、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建成青海省全域“一张网”4万余格点公里级小时级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天气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5%,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达到33分钟,较10年前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和10分钟,气象在防灾减灾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愈加凸显。公众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APP、微博等方式随时随地了解自己所处位置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环境气象预报业务大力发展,建成了集监测、预报、模式应用、影响评估及质量检验于一体的综合性环境气象预报平台。2021年西宁城市空气质量综合预报评分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8名,AQI等级预报准确率位列第3,首要污染物技巧和AQI技巧均排名全国前列。青海省气候预测准确率也稳步提升,2021年气温、降水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5.1%和68.6%,较国家级指导产品提高率分别达到5.7%和20.6%,全国质量排名分别为第8位和第17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气象服务保障精细化程度显著提升
十年来,在防汛、抗旱、雪灾防御、地震抢险、湖泊外溢监测等重大气象保障服务中成效显著。主动融入防灾减灾指挥决策全链条、全过程,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更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决策支撑。发布《青海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印发《青海省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实施意见》,各级政府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各市(州)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各县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以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和响应机制不断完善,修订《青海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成立青海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成青海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与15个部门的对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精细到乡镇(街道),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4%。组织开展暴雨、干旱、雪灾等8种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区划,基于风险的气象灾害预警联合自然资源、水利、林草等部门分别发布地质灾害、山洪灾害、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风险预警。2021年暴雨、暴雪、大风、雷电、冰雹等五类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平均准确率为85%。在汛期等关键时期,气象预警信号成为确保群众生命安全的“消息树”。2022年4月28日至5月1日,青海出现大范围暴雪霜冻低温天气过程,气象部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减轻了农牧业损失。
十年来,为农业、生态、水利、能源、交通、旅游、林草等专业气象服务重点发展领域,实时提供了无缝隙精细化气象服务。气象为农服务成果丰硕。实施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发布农用天气预报,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初步建立智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提升保障粮食安全和智慧农业气象服务能力,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用户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覆盖新型农业主体达80%以上。目前,青海省气象部门建成了包括158门高炮、106架火箭、58座烟炉以及3架空中国王350飞机为主要作业设备的“空地一体化”作业体系,在青海省划分了6大类17个重点保障区,实施精准“靶向”作业。
十年来,相继成立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三江源、祁连山、黄河源生态气象分中心,建成生态气象数据管理、服务分析、产品发布三大平台,业务、服务、技术、科技支撑、人影保障、制度标准六大体系。构建形成“136”生态气象保障服务新格局。2018年,青海省政府印发了《青海省生态气象保障服务示范省建设方案》,建立了气象与发改、生态环境、农牧等12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生态气象工作机制。面对青海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任务,目前已经形成了6大类23种之多的服务产品。制作发布“五大生态功能区”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报告。针对可可西里盐湖、木里煤矿、国家公园等重点区域,及时发布气候预测和气候评价报告,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连续多年与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联合发布生态气象公报,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建设贡献了不可替代的“气象智慧”。依托瓦里关全球唯一的内陆型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积极助力青海“双碳”工作,青海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率先在全国合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气象先行先试行动,努力为青海和全国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战略如期实现提供青海气象经验。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优先发展,不断夯实青海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十年来,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最大驱动力,以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为主线,围绕双碳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等国省重大战略,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争取科研经费3740万元,气象科技成果认定200项以上。建立青海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成立中国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青海基准分中心,积极申报青海省温室气体及碳中和重点实验室,创建2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组建4个省级创新团队。积极参与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研究、“中华水塔”保护行动、”极地保护等重大科技工作活动。紧抓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不断加强大数据在气象领域的运用,全力以赴发展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数字气象,建立青海“天镜”,基于“云+端”架构的青海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初现成效,青藏高原生态大数据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构建了较全面的气象信息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体系。“瓦里关曲线”成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评估和谈判中的重要支撑数据,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荣获“周光兆基金会第八届科技奖”,1人荣获科技部“最美科技人员”称号,科研课题先后获得多个青海省科技进步奖项。
十年来,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大力提升基础能力建设。先后投资15.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9.7亿元,地方投资6.1亿元),完成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青海湖流域人工增雨、三江源二期人工增雨、青海生态文明先行区气象保障、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等工程建设。基层气象台站综合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建成覆盖青海省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预报业务系统全面升级,生态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下一步,青海省气象局将落实青海省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全面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任务分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新青海建设奉献气象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UGK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科技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论坛交流平台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