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操秀英
“李克强总理讲话的核心是,基础研究决定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杰青’基金在提高我国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受邀参加近日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家杰出青年(以下简称“杰青”)科学基金工作座谈会的一员,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要打造改革“试验田”,探索把“杰青”基金当作国家“风投基金”来使用,推动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落地……总理信息量巨大的讲话,让科研人员既期待又兴奋。
如何更好发挥国家“风投基金”的作用?科研人员眼里的“包干制”什么样儿?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与会“杰青”代表。
国家“风投基金”让科研人员放下包袱
座谈会上,李克强指出,要探索把“杰青”基金当作国家“风投基金”来使用,既促进创新,又宽容失败,激励更多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人才勇闯科研“无人区”,催生更多科技“奇果异香”。
“总理把‘杰青’基金比作国家‘风投基金’是充分认识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尊重科学自身规律的体现,把‘杰青’基金当作国家‘风投基金’来使用,宽容失败,将从根本上促使从事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的科研人员放下思想包袱,敢为人先,勇于创新。”陈发棣说。
“杰青”基金是国务院于1994年批准设立的专项基金。该基金资助已取得突出成绩的45周岁以下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
座谈会前,李克强观看了“杰青”基金资助的天体物理、新材料、能源利用、医疗、生物等领域共12项科研项目成果展示。这批成果是从25年来共计3988个项目中选出的。陈发棣团队带来的系列菊花新品种的选育技术正是展示项目之一。
陈发棣说,“杰青”基金的确是其获得的一笔重要“风投基金”。正是在“杰青”基金的资助下,他带领团队突破了限制菊花育种进程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了新花色、新花型、抗性等目标性状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选育出一批新奇特的菊花新品种,并在全国20余个省市进行了应用,在产业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将前沿基础研究转化为生产力。
数据显示, 截至2018年底,“杰青”基金累计资助3988位科研人员,他们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杰青”们的建议
如何让国家“风投”更好发挥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丁奎岭建议,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评审及评价机制。
“数学、物理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强调创新思想,允许失败,多由相对小的团队来独立开展工作,而应用基础研究则聚焦应用领域中的共性基础问题,相对更强调结果。”丁奎岭说,将二者做些区分,或能提高资助效率。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袁亚湘则认为,国家“风投”应扩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持。
“第一届49名‘杰青’中有3人是数学领域的,占比6.1%,第二年比例为5%,后来一直下降,现在数学学科的入选者不到4%。”他说,希望“杰青”基金能不忘初心,加强对基础学科青年人才的稳定支持。
期待“包干制”尽快落地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包干制”后,李克强在座谈会上重提这一关键词。
李克强要求,要持续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破除对科研人员的束缚,加快完善科研项目管理评价、收益分配等制度,年内推动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落地。
值班总编:牧歌
值班副总编:王承泽
责任编辑: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