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10月10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青海这十年”教育专场新闻发布会。青海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钟泽海介绍青海省教育厅十年来青海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就社会关切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教育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小财政办大民生”的理念,按照“解决突出问题、补齐发展短板、努力创先争优”的工作思路,以培养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为己任,深化改革,多措并举,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县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新阶段,一串串喜人的教育硕果使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截至2021年底,青海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044所,较2012年增加45所;在校学生128.59万人,较2012年增加17.6万人;专任教师78528人,较2012年增加19066人。青海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32%,较2012年提高23.23个百分点;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7.05%,较2015年提高4.0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2.71%,较2012年提高18.7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83%,较2012年提高17.24个百分点。
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十年来,青海省教育系统实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配齐配强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全国率先实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制度,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深入落实思政理论课是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要求,努力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格局,扎实推进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固本”工程、“双带头人”工程、“筑基工程”、“优育”工程、“项目工程”等,开展为期三年的质量提升行动。各地各校以专题研讨、主题班会、征文演讲、宣讲学习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感知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感受党和政府的关怀、中华大家庭的温暖,激励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借助青海省红色教育和生态教育资源,打造西路军红光红军小学、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等19个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和427所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更加强劲。
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
十年来,青海省深入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学前教育实现了乡镇以上幼儿园全覆盖,无证园治理、小区配套园整治全部到位,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取得新突破,截至2021年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7.92%,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69.54%。按照青海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要求,青海省从2013年启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2020年成为全国第24个整体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的省份,铸就青海教育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下大力气狠抓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育部在青海省召开了全国控辍保学暨农村学校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印发通知在全国教育系统学习推广青海省工作经验,为全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提供了青海经验。高中阶段教育一手抓普及攻坚,一手抓提高质量,推动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前完成青海省政府与教育部签订的普及攻坚任务。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义务教育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省内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100%,在全国率先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清零,校内减负成效初显,学生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明显减轻。
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十年来,青海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相继出台《青海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青海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2019年,青海省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奖励。2021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召开青海省职业教育大会,以改革增强活力、提高质量、推动发展。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实施“双高计划”“双优计划”,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学校和专业,全面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强化教学、实训相融合,推动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和85%以上。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首次落户青海。专业布局持续优化,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本科不同层次培养体系,开设涵盖19个专业大类的200多个专业。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79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参与试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10个职业教育集团,首批遴选15家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与45家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设立52个大师工作室,与省内外1450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全面启动组建本科层次职业大学。
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十年来,青海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持续优化,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高校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先后出台《新时代振兴青海高等教育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普通高等学校从9所增加到12所,全面推进西宁大学筹建工作,在校生规模达到9.56万人,其中,在校普通本科生由31662人增加到45306人,在校硕士研究生由2547人增加到8256人,在校博士研究生由32人增加到544人。生态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打造国内、省内一流学科9个,构建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博士点从1个增加到10个,硕士点从35个增加到99个,实现青海省本科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全覆盖。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占比达到40%,新增急需紧缺本科专业41个,理工类等应用型本科专业占比超过60%。本科高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从8%提高到3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82%,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20人,双聘院士11人,依托省级人才项目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890余人、创新团队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院士工作站实现零的突破。本科高校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获批科研项目3900多项,到账科研经费近26亿元。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持续深化
十年来,聚焦党中央最关心、家长最期盼、学生最需要的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聚焦破除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相继出台《青海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青海省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青海教育现代化2035》《青海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幅压缩行政审批事项,实施高考加分政策改革,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坚持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基本用语用字,坚持从学前教育抓起,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
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增强
十年来,青海省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惠及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教育贡献度明显提高。2021年,青海省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2年,受教育水平取得大幅提升。扎实开展教育脱贫攻坚“补针点睛”行动,教育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建立覆盖各学段的15年教育资助体系,实施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各级各类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促进教育公平,在省属高校设立面向农牧区、贫困家庭和生态保护区的本科专项招生计划,面向青南地区水利人才、青海省五类以上地区电力人才、乡镇以下卫生院医药卫生人才设立专项计划,教育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青海省教育厅教育扶贫工作办公室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省擘画的“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增环境保护、光伏发电、水利水电等专业,打造具有青海省特色的专业群。青海省高校累计取得科研成果30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连续多年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0%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春季学期,青海省大中小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学复课,以开学复课带动复工复产,以“小手拉大手”的责任担当提振了社会信心。在2021年青海省公共服务领域调查测评中,人民群众对教育行业满意度名列第一。
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加强
十年来,青海省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青海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等政策,深入贯彻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开展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整治,建立完善师德师风定期通报机制,师德师风持续向好。2013年,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重新核编后青海省新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2137名,其中2105名调剂给了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六州。按照“省级监管、市州统筹、以县为主、动态调配”的原则,调整下放市(州)、县(市、区)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权限,建立“总量内同级编制一年一调,跨层级编制三年一调”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县管校聘”、县域教师轮岗交流机制,提高了编制使用效率,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青海省师范生公费教育计划,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学校定向培养本地教师,学生毕业后,按照“州来州去”的原则进编进岗。开展省内高校师范生赴农牧区中小学顶岗支教实习,为青海省农牧区、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实施“春雨”乡村教师学历能力提升资助行动,启动实施昆仑领航、骨干成长、能力提升培训计划,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培训16.3万人次。制定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实施省级教学成果奖励评审。开展教师节表彰系列活动。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十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真挚的民生情怀支持教育发展,为教育事业谋篇布局、把脉定向。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破解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集中实施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全面改薄”、高中攻坚计划、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青海省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至2021年,青海省累计落实教育项目建设资金372.5亿元,累计实施教育项目6654个,建设校舍面积1119.4万平方米,配备了一大批教学仪器装备和信息化设备,青海省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所有学校达到“20条底线标准”,全面消除了大通铺、超大班额和D级危房,基本消除了大班额,全面实现了寄宿制学校食堂供餐,对有供水条件的学校建设了洗浴设施。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下降了19.08个百分点。高中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实现了5万人以上的普通高中全覆盖。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校舍面积达到294.4万平方米,增长超过86%,固定资产总值达到68.9亿元,增长3.3倍,占地1300多亩的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建成并实现整体搬迁,占地1640多亩的西宁大学开工建设。
教育援青开创新局面
十年来,教育援青作为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志”“智”双扶和“输”“造”血为工作重点,形成了“组团式”帮扶工作经验。教育部等有关部委选派优秀干部挂职青海帮助工作,统筹协调6个支援帮扶省市,累计安排本科专项招生计划5.03万个。各支援帮扶省市累计安排帮扶资金15.1亿元,实施援建项目近320个,选派支教教师1500余名,开展异地办班接收六州高中(中职)生2万多名;先后协调14所部属高校对口支援青海高校,其中,清华大学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形成了国内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青海高校的新模式。
教育系统持续保持和谐稳定
十年来,青海省教育系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深入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治理、安全稳定工作“两查一改”、春暖校园关爱行动、校园安全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校园、校车、食品卫生安全和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实现校园专兼职保安配备、封闭化管理、护学岗设置、一键式报警器及监控配备率四个100%。会同政法、宣传、公安、交通、水利、卫健、市场监管等部门,合力做好学生防溺水、防欺凌以及交通安全、疫情防控等工作。健全家校协同机制,通过召开家长会、教师家访、签订家长承诺书等方式,引导家长履行安全监护责任,学习安全教育内容,掌握安全教育方法。连续多年,顺利举办高考、中考、教师资格考试等国家级教育考试,特别是近三年实现了疫情形势下平安组考的目标,2021年玛多县在地震、疫情的双重考验下顺利实施了帐篷高考,实现了不落一人,践行了“考生至上”的组考理念。
下一步,青海省教育系统将全面落实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牢记使命,锐意进取,不断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青海省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成就,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谱写青海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ATk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