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保积来 通讯员 王建芳)“过去办事,是干部动嘴,群众跑腿”,这在以往曾是困扰格尔木市农村牧区群众的一大难题。而如今,“群众动嘴,干部跑腿”的现象却蔚然成风。
这一转变,源于格尔木市“十二五”期间创新推行的“村级事务代办制度”。针对村级组织传统职能难以适应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实际,格尔木市依托现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牧区推行这一制度。
该制度的推行,不仅让干部忙碌了起来,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难问题,而且让群众办事轻松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牧业生产发展中。
这一典型做法,不仅在全市得以推广和使用,而且在全省范围内广为推行,成为格尔木市“十二五”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的一大亮点。
“十二五”以来,格尔木市科学研判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机遇和挑战,以“开拓创新”作为党建工作领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龙头和根基,不断更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基层党建经验层出不穷,为加快建设青海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推进“四个海西”建设、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农村党建闯新路
“十二五”期间,格尔木市以“发展型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转变作风、重心下移、联系群众、服务基层活动主题,以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打造基层服务型党组织为目标,以突出为群众办事、为基层谋发展为重点,创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服务群众实效。
乌图美仁乡党委通过亮党员身份、选派机关干部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和党建指导员、开展民情民意民倾恳谈活动的“一亮二派三谈”党建服务项目,激发党员增强光荣感和责任感、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有效破解基层党的建设和经济发展难题,构建了新形势下党建服务民生的工作格局。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格尔木市广泛开展以科学提“诺”、组织审“诺”、扎实践“诺”、跟踪问“诺”、民主评“诺”为内容的“五诺”活动,解决了一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结合实际,紧紧围绕抓发展、促改革、保稳定、惠民生、防风险,依托乡镇地域优势和产业发展特点,以党政军企共建帮扶为着力点,积极探索谋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新举措,形成了特色乡镇党建新局面。在全市建立推行“一军多企双单位一领导”的党政军企结对共建新模式,依托共建帮扶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以城带乡,有效整合了各类党建资源,构建了城乡共建组织体系。
围绕“驻乡企业后勤保障基地、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的目标定位,乌图美仁乡党委创新推行“支部+协会”的党组织设置模式,积极探索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专业协会或联合体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牧区经济的发展。
以强三基、保稳定、抓团结、促发展为目标,针对牧业村干部政策文化水平较低、群众法制观念较薄、服务宗旨意识较弱和乡镇机关干部基层工作经验不足、基础资料掌握不够等问题,唐古拉山镇党委打造了“团结强基兴生态、三联两巡保稳定”的党建品牌,有力地夯实了基层维稳基础,提升了党建服务水平。
大格勒乡党委凭借“八大名片”之优势,坚持抓基层、搞建设、树典型,创品牌,以建设“有机枸杞之乡、新农村示范区、社会管理创新乡”为依托,全面推进农村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打造省级党建示范乡镇。
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党建工作科学规范运行。
唐古拉山镇结合实际,把深化基层党务、村务公开作为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抓手,创新推行“牧财报告审议”制度,通过公开“晒”收支、代表“议”开销、干部“答”质询的方式,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了党的领导、村民自治和依法办事的有机统一。
为严格落实发展党员有关规定,防止农牧区发展党员中存在“近亲繁殖”、“派系化”、“家族化”等问题,增强发展党员工作的公信度和群众满意度,格尔木市结合实际建立了农牧区入党积极分子近亲属报告制,有效保障了农牧区发展党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运行。
社区党建创品牌
格尔木市依托街道、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为平台,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强化队伍管理,创新服务举措,加强资源整合,全面构建区域联动、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在市委、工委、街道党委、社区党支部构建了四级垂直管理“组织图”,建立了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党政联手、军企助建的“共建图”,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领导层、居民代表会议为决策层、居委会为执行层、居务监督委员会和协商议事会为监督议事层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构建了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管理“自治图”。
积极推行网格化党建和居民事务代办制,以整合资源为导向,本着“共驻、共商、共建”的原则,按照“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方式,通过相互开放活动场所、共同开展公益活动,促进区域内各项资源合理流动,共享区域党建新成果。
黄河路街道以解决基层组织独自为战、党建工作关门自搞、基础资源共享不足、服务群众力量单薄等问题为着力点,积极推行党建共驻、文明共树、民族共维、平安共创、城管共护、爱心共扶的区域化大党建工作机制,切实夯实了组织基础,凝聚了组织合力,提供了组织保障。
结合街道社区自身优势和特点,以创新组织运行模式,加强党员分类管理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新形势下党组织党员管理服务模式,为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昆仑路街道党委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切入点,创新推行“社区星级管理”工作法,切实从体制机制上破解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和为民服务工作一定程度上“两张皮”的问题。此项工作获得省委“高原先锋”党建品牌二等品牌。
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党员的需求和特点,创新推行在职党员双重管理、离退休党员属地管理、下岗失业党员引导管理、流动党员动态管理和“关注型、契约型、关爱型、温暖型”管理服务模式,有力地提升了服务型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
盐湖社区以“网格式管理,精细化服务”为宗旨,创新实施“党总支+三站”(服务站、活动站、联络站)管理服务模式,把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及社区各项工作事务落实到楼栋、落实到家庭,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在社区的领导核心作用。此项工作获得省级党建工作品牌。
此外,通过健全一个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机构,建立各层级流动党员信息库,规范流动党员“一证三卡”管理措施,实施打造流动党员“心家园”、“连线移动”、教育管理网络三大服务平台,健全和完善流动党员动态管理、组织管理考评、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等长效机制,实现了全市流动党员的“双重管理”。
以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六服务”为载体,不断提升党组织服务群众水平。河西街道党委采取优化模式“强”服务、创新载体“转”作风、强化举措“惠”民生、密切群众“促”和谐等措施,构建"10+N"服务模式,深化5个方面评价体系建设,开展12类51项“菜单”服务,切实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造升级版“菜单式”便民利民服务模式。
育红巷社区党支部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结合社区实际,深入推行讲清“小道理”、开展“小活动”、宣传“小人物”、解决“小问题”、做好“小事情”的“五小工作法”,全力打造服务型社区。此项工作得到了省委常委、组织部胡昌升部长的高度赞扬。
博爱巷社区党支部以破解辖区内人口多、破产企业多、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众多、遗留问题多的难题为重点,创新建立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六支队伍”,开展“红色党员”队伍解难题、“橙色帮扶”队伍提服务、“黄色治安”队伍保稳定、“绿色环保”队伍抓环境、“蓝色法援”队伍调纠纷、“白色卫生”队伍护健康等活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此项工作被省委拍摄成党建专题片并荣获全国社区党建专题片第一名。
按照省委提出的打造“幸福和谐新社区”的要求,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努力在保稳定、促和谐上下功夫,先后创出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为构建和谐社区创建了新形式。
铁西社区党总支以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为切入点,在全市率先建立“一所五站六点”民情民意倾诉服务机构,促进了社区和谐稳定,并因此荣获了由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市建兴巷社区以打造“平安和谐型”社区为目标,创新开展"4+2"工作法和"1+1"亲情守望家园活动,为辖区居民群众营造出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生活环境。
针对辖区呈现出外来人口多、穆斯林群众多、贫困人口多、环境卫生难点多、人员文化素质偏低的“四多一低”特点,市金南社区党支部以"6678"服务模式为载体,深入宣传党的政策、及时解决群众困难,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共建团结和谐的“民族之家”。
金峰路街道党委以加强“三基”建设为契机,以打造“高原先锋”党建品牌为目标,创新提出“四社联动”服务新模式,有效推动了社区内各类组织、各个民族、各社会群体、各种社会力量之间良性互动、健康发展,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社区管理的新路子。
值班总编 郇咏 责任编辑 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