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通公告 > 公告 > 正文
抛却现实迷失 救赎古典记忆
时间:2016-04-06 14:01:36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郭明振    

  JsD中国通讯社
——走进福建政和西岩古村落
JsD中国通讯社

 图/文 中国通讯特约记者 郭明振 JsD中国通讯社

JsD中国通讯社

JsD中国通讯社

错落有致的民居JsD中国通讯社

JsD中国通讯社

醉人心神的美景JsD中国通讯社

JsD中国通讯社

JsD中国通讯社
        在福建宁德那片绵延不断的群山深处,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古村落,那是一处让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那里绿树葱茏、水流潺潺、烟波缥缈、祥光普照。它就是政和县西岩村。位于洞宫山的西岩村隶属于福建政和县杨源乡,地处政和、屏南、周宁三县交界处,是一个户籍人口1000多人,“留守村民”仅仅百十人的古村。JsD中国通讯社
    曾几何时,西岩村以“棕衣村”远近闻名,村里绝大多数的成年男人都会串棕衣,妇女都会捻棕线、打棕绳。村里的老人讲,以前,西岩村因是高山区四面是荒山秃岭、山势陡峭,村民生产生活极其困难,许多村民不得不逃离那块瘠薄的土地外出谋生。而今富足的村民,远方的故土仍是他们难舍的眷恋,思乡梦里常常闪现无法忘却的“江南蓑衣”。午夜时分,身居异乡的西岩村后人,躲在房间暗角,手中香烟袅袅,两眼噙泪。归家,是他们隐忍心头的梦想!JsD中国通讯社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旅游的热潮,旅游开发如雨后春笋。昔日贫困的西岩村穷则思变,他们搭上旅游的快车,大力发展旅游经济,依旧保存完好的古村落成了他们不可多得的财富。JsD中国通讯社
    那种高山田园的美景成了人们生活的向往。唐崔道融《田上》诗:“两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最著名的是唐代张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名句,描绘了一幅极富诗意、让人垂羡的江南隐者生活场景。洞宫湖、凤山岩、蛇头岩、九孔岩、雾中桥、西岩古村落、鸳鸯溪、陈峭阁,一步一景,美不胜收的西岩村令大批游客趋之若鹜、流连忘返。JsD中国通讯社
    如今,这里已经是鸳鸯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此西岩村做出了巨大牺牲。据当地西岩村村民讲,屏南宜洋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于84年8月7日获省批复,西岩村被划入保护区。之后,福建省有关政府部门分别以《关于研究屏南宜洋鸳鸯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专题会议纪要》【闽环纪要专(2005)4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屏南宜洋鸳鸯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通知】【闽政文(2005)273号】、《关于加强鸳鸯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水洋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闽建城(2007)66号】等文件,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发展建设做出具体规定。村民说西岩村是在并不了解责权利的情况下划入的保护区。全村95%的山地都是陡坡,全村人口1100,耕地800亩,山地16000亩,大多数宜种宜产的山地被划入保护区范围后,剩下大多数荒山秃岭。JsD中国通讯社
    福建有关政府部门的文件、会议纪要表示“要充分考虑保护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对该保护区的乡村给于项目、经费支持”,在没有具体得到落实的情况下,西岩村依靠自身旅游资源开始发展旅游产业,在做好猕猴保护和经济增长矛盾方面寻找出路。JsD中国通讯社
        逃离那片难以生存的故土。又惦念着原来的生活,西岩人究竟想要什么?这好象是无法处置的一个悖论。西岩村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想找回记忆的救赎。对自己曾经无奈的抛弃,而又在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中浮躁迷失来一次救赎,找回记忆深处的那份古典情结。JsD中国通讯社
    是的,我们都在都市的纷繁中陷入迷失,我们习惯了向外寻觅,而忽略了灵魂深处故土的天空。以致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发觉一切都与自己无关,似乎这个世界我们不曾来过。由此来看,西岩村民是对的,他们不再艳羡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要回归本真,在那片静静的山林,寻觅属于自己的天空,找回自己诗性的记忆,给虚妄的现实一次救赎。 
JsD中国通讯社

JsD中国通讯社

 JsD中国通讯社

 JsD中国通讯社

 JsD中国通讯社

        值班总编 郇咏  责任编辑 张贞JsD中国通讯社

 JsD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