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江西名师为海昏县更音正名
时间:2017-01-10 21:57:17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熊剑波    
 
 
中国通讯社特约记者熊剑波(江西讯)“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此为王勃《腾王阁序》中的名句,从中可窥一斑悠久历史和渊源流彩文明让人叹为观止,而今记者与应宗强沟通得知;海昏县的名称可能应该读为海缗(min)县,其为南海水很深之意。
 
现在媒体上论江西南昌墎墩刘贺墓无一例外的称“海昏侯”,注意:是“昏庸”的“昏”,并由此学者多在“昏”字的古文字上下手,言“日下沉”,黎传绪先生由此解“海昏”为“湖西”,辛德勇先生解为彭蠡泽西南,也有学者由此解为刘贺等侯王的品德昏聩等。
 
而我读班固《汉书》时注意到《汉书地理志》里的写法是“海昬”,“昬”字上为民、下为日,这个写法不是常见的“昏”字的写法上面是氏(shì)、下面是日。
 
我原来见到2007年南昌梅湖周涉古墓中木刺的写法“豫章郡海昏县都郎吉阳里骑都尉周涉年五十六字子常”,上面的也是写成“海昬”:
 
 
01.jpg        02.jpg
 
这和《汉书地理志》的是一致的,陈寿《三国志》也是如此。而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昏”字的解释有:一曰民声,写法也作“昬”,也就是说“昬”字应该读成“民(min)”。
 
这个和刘贺墓中两件木牍的写法是一样的,无一例外的写成“海昬”,也就是说《汉书》《三国志》的“上民下日”的写法是对的,准确的写法不是“上氏下日”读为haihun.,而应该读为haimin.
 
 
03.jpg
 
注意最右边的“海昬侯臣贺”
 
第二行的“陛下使海昬”
 
 
04.jpg
 
“海昬侯夫人”也是写作“昬”
 
 
“海昏”的“海”字,黎传绪教授和辛德勇教授或解解为鄱阳湖,或解为古彭蠡泽,刘新光先生和王子今先生也是大致在古彭蠡泽上做文章,以为“海”即是湖。
 
我个人有个“南昌文史传习会群”,群中饶国平先生是抚州地区人,对我不熟悉的抚州\余干一带研究颇深,对余水的古城鄡阳县和鄱水的古城鄱很究心,他疑鄡阳的“鄡”是“枭”字加个“邑”旁,可能是指猫头鹰,和“鄱”一样都是古代中原等大陆中心地区人对边远蛮荒地区的蔑称,我提醒他“枭阳”在《山海经》里指猩猩一类的生物。
 
饶先生在《山海经》里见:
 
海内南经: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 
  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 
  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手操管。 
 
豫章郡内的鄡阳县,正确的写法是“枭”字右边有个“邑”字。当然,从上面《山海经》的文章结构比照郦道元的《水经注》赣水注和渐江水注,可以看到两者都谈到了三天子都和枭阳.
 
《水经注赣水注》:
 
赣水又北迳鄡阳县,王莽之豫章县也。馀水注之。水东出馀汗县,王莽名之曰治干也。馀水北至鄡阳县注赣水。
 
缭水又迳海昬县,王莽更名宜生。——谓之上缭水,又谓之海昬江,分为二水。县东津上有亭,为济渡之要。其水东北迳昌邑城而东出豫章大江,谓之慨口。昔汉昌邑王之封海昬也。每乘流东望,辄愤慨而还,世因名焉。
 
 
《水经注渐江水注》:
 
庐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彭泽县西,北入于江。
 
《山海经》三天子都,一曰天子鄣。
 
故《海内东经》曰:庐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泽西。
 
比照上面文章结构,可见郦道元的《水经注》体例还是有古代地理书《山海经》的影响,“三天子都”实即“三天子鄣”,“鄡阳县”的文化根源即是《山海经》里的“枭阳”。
 
饶国平先生以为上面可以看出中原地区人对古代江西蛮荒地带的蔑视,“枭阳”或为猫头鹰加猩猩,“鄱”或“番”人加“邑”。
 
现在墎墩刘贺墓所处的区域当然也在上述《山海经》描述的广大地域范围中。
 
饶先生发现上面《山海经》多述“海”::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闽在海中,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郁水出湘陵南海。
 
他敏锐的判断“海昏”的“海”字即来源于《山海经》这里的“海”。
 
这个在《山海经》里是“海内南经”的“海”字,不是鄱阳湖的古湖彭蠡泽。
我们可以参照现阶段学术界对《山海经》研究的成果,来解释这个“海”字的意义,这个我就不说了,这个可以去查考现成的结论。
我注意到刘贺墓出土的金饼和木牍上有刘贺自称“南海海昏侯”还是“南藩海昏侯”之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王仁湘复原奏牍副本后的照片如下:
 
他的学术观点以为是“南藩海昏侯”。
而2016年3月27日,国家文物局派驻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信立祥在北京举办《陨落帝星的无奈哀荣——西汉海昏侯墓发掘的价值和意义》讲座,有读者提问,此前有报道称,墨书金饼、奏牍副本上“南海海昏侯”的“南海”二字,应该是“南藩”。对此信立祥回应说,“四块金饼每块有的缺这个字,有的缺那个字,我们把四个金饼上所有的墨书一一对照得出完整的解释,全文‘南海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这是我们根据四个金饼上凑起来的。”信立祥强调,金饼上毫无疑问是南海的“海”字。
 
那么刘贺的自称“南海海昏侯”(实际上是“南海海昬侯”),其称“南海”很多人不解,以为墎墩这里离海洋很远,如果以后代的广东称南海也离墎墩墓所处的豫章郡很远。
 
我以为这里的“南海”用的又是《山海经》的地理文化,在《海内南经》下的文章中,《山海经》多用“南海”一词。
 
《海经·大荒南经》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
 
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
 
《山海经海内经》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叵木,若水出焉。
 
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
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可见,刘贺自称的“南海海昬侯”,“南海”这个地理观念实际上来自《山海经》的地理知识。在郦道元的《水经注》这样更明确的地理知识书籍以前,汉人还真只有把《山海经》的地理书中记述拿来做地理教材看待,要知道在刘贺时是连《汉书地理志》都没有的,他死了以后才有班固的《汉书》,他也被作为历史人物记到这本书里了,刘贺和他以前的汉宣帝以及更前的汉初人都不可能利用今天我们探讨汉晋地理的常用工具《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
 
他们要用地理名籍可能只有选《山海经》。
 
那么在《山海经》里:
 
《海经·大荒南经》中,在“南海”的一些文字下,便有“缗渊”。
 
有襄山。又有重阴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少昊生倍伐降处缗渊。有水四方,名曰俊坛。
 
文字学的解释:
 
缗 mín〈名〉
 
(1) (形声。又作“緍”。从糸( mì),昏声。本义:钓鱼绳)
 
缗,读mín,绳子的一种,用于将物品串联起来。本义为: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或者钓鱼绳。
 
《广韵》武巾切,平真,明。《集韵》眉贫切,平真,明。
 
郦道元以前汉代的地理文化,追溯到此前的《山海经》中“南海”部份的文献里,只有这个“缗渊”的“缗”字和“海昬”的“昬”字相近,“海昬”应该就来自这里,“缗渊”是用又长又细的钓鱼绳都难于打到底来形容深渊,字书里“昬”有深远的意思。刘贺的“南海海昬侯”如果按《山海经》的地理文化来看应该是“南海海缗侯”,“海缗”应该是指“南海”的水深的特点,作为特定的地名对其进行了文字的改造,就像《山海经》里的“枭阳”特意加个邑字边变成了鄡阳县,“海缗”特意去掉了“缗”字的绞丝旁造成了“海昬县”,成了特定的地理名词。从《说文》里看“昬”字依然训读为min,而不是读为hun, 
 
那么从这里分析得到的结论,刘贺是“南海海昬(min)侯”,“海昬”是指南海地区海底很深(这个正应王勃《滕王阁序》中“地势极而南溟深”),不是指他昏庸,所以辛德勇先生论汉宣帝封废帝刘贺到豫章为“海昬(min)侯”确实没有有意侮辱他,而是对刘贺善意的表现,这样从侯名上就可得到证明辛德勇先生此论正确。
 
而回复到汉初,将这个地区命名为“海昬”,这个“海”是《山海经》中《山经》《海经》的“海”,却不是指鄱阳湖或古彭蠡泽,黎传绪、王子今、刘新光、辛德勇诸先生这点上应该都是错的。
 
“海昬”(亦即所谓“海昏”),实际上也是汉初人按《山海经》对古代江西地区地理的描述,和它的邻县“鄡阳”一样,都是汉初中原等文明中心地区的人用《山海经》描述的地理特点对这些地方命名。
 
这样看,我们如果找到了汉代海昏县(海昬县),其实也没必要到它的附近去找大型的湖泊(即所谓“海”),因为这样看来实际上“海昬”讲南海水深是广义的,这县附近不一定非得有海。
 
 
 
 
值班总编 张静伟  频道主编  严军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