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冬至的记忆,在我近似于模糊的记忆里,似乎这一天一定要吃一次饺子,至于其他的并没有太多的印象了。去年的冬至感觉特别冷,那样冷的天在拉萨并不多见,生活在拉萨的几个山东老乡提前三天就约好了,冬至当天到一位在拉萨做餐饮同乡店子里小聚一次,可当我们到达之后才发现,里面就连立足的地方都没有了,食客几乎全是山东同乡。
在数千里之外,讲着同样的乡音,喝点小酒望着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心里是暖暖的……室外的天阴沉如同润足水的棉。因为人太多,老板和他的妻子几乎忙不过来了。记得当时为了吃上一碗饺子,只好自己动手了,而正是这种“亲自动手”让那种久违的乐趣充满了狭小的空间……
转眼一年过去了,今天又逢冬至,天是朗晴的,没有风,阳光如酥暖的很了……记得在小的时候,家里似乎并不注重这一节日,这一天也同往日没有任何区别,直到离开家后,每逢冬至给母亲打电话的时候,她总是会问今天是冬至,吃饺子了没有。日积月累渐渐对这个节日有了太多的共识,而真正让我想去了解“冬至”这个节日的诱因,却是要特别的感谢“熊出没”这个路人皆知的动画片了,冬至到了,光头强想用一坛酸菜做一顿饺子的故事……
据古典载“冬至”也称为"至节",因为它不仅是"阴极之至",也是"阳气始至",同时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
冬至日的关键在于一个阴阳消长的微妙节点。自古便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不断生长的阴气终于达到顶峰,阳气也终于停止了销蚀,就要回升了。冬至节则是那个阴阳交割的临界点。
这也是冬至成为历法上重要节气的原因之一。这便是天地间"冬至一阳生"的微妙,同时,也验证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天道。
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其节日习俗传承已近3000年,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人在冬至这一天要举行庆贺仪式。周代在冬至时曾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大礼仪;汉代冬至被列为“冬节”,官府要放假,并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晋书》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官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的记载;唐宋时冬至更为热闹,据南宋周密写的《武林旧事》载:“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谓之像过年”;明清时皇帝要在冬至这一天去天坛内的“圜丘坛”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