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四川讯 www.cnatv.com.cn/(特约记者 李燕)2025年4月8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仪式在成都举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代表性传承人叶永洲,将一台全手工制作的花楼织机模型交予弟子赵燕辉。这台仅手掌大小的模型,浓缩了蜀锦三千年的工艺密码——从战国时期经锦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纹样,到唐代纬锦的“通经断纬”技术,再到宋代花楼机的编程提花体系,每一处榫卯皆是对历史的忠实复刻。
蜀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首,自秦汉起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载体。据《华阳国志》记载,蜀地“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其织造技艺在汉唐时期达到巅峰,成为皇室贡品与外交礼器。然而,随着工业化冲击,全手工古法蜀锦技艺濒临失传,全国掌握完整技艺者不足十人。叶永洲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此次收徒标志着技艺传承链条的延续。
仪式上,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赵燕辉正式聘请蜀锦研究泰斗王君平教授和蜀锦代表性传承人叶永洲师父为公司高级顾问,未来将企业资源注入非遗保护,试图在产业化与非遗传承之间寻找平衡点。
四川丝绸研究院院长程明指出:“蜀锦不仅是技艺,更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其纹样中的江崖海水、瑞兽团花,承载着古代哲学与美学体系。”此次仪式中,王君平教授向企业赠予的《蜀锦传统工艺研究与资料汇编》等学术成果,为技艺研究提供了系统性文献支撑。而顺成公司打造的蜀绘博物馆与全产业链布局,或将成为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的关键枢纽。
王君平教授作为对蜀锦考古历史都有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也介绍: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以长安为起点,一路向西,经河西走廊达新疆至中亚、西亚、中近东、北非及地中海沿岸希腊罗马等文明古国,串联起一条人类历史上最长最古老的横跨欧亚大陆7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把世界上几大文明中心(包括中国、古印度、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以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和几大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和道教等)都联通汇聚在一起,以丝绸为始源和主导的物质贸易到多种文明的融汇交流,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世界通过丝绸认知中国,中国通过丝绸走向世界。汉唐时期长达一千多年,是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兴旺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亦是川蜀蚕织业生产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拓展和繁荣,国内外对丝绸织锦的需求不断增长,品种和数量不断增加,川蜀丝绸成为我国沿着丝绸之路大量外输的大宗商品。西汉大文学家、辞赋大师扬雄在《蜀都赋》中咏赞成都织锦盛况“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东晋左思也在其《蜀都赋》中描述“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三国至南北朝形成“绫锦专为蜀有”之垄断局面。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20-479年)丹阳(今南京)的太守山谦之在川蜀招募百工在丹阳苑城斗场建织锦工场,称“斗场锦署”,山谦之在《丹阳记》中记述“江东历代尚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时,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蜀,至是始乃有之”。蚕丝制品是一种有机质的动物蛋白纤维,极易腐朽变质,无论在地下或地上都极难长久地保存,唯独在北方丝路上特别是新疆地区,由于气候十分干燥,昼夜温差很大,在许多古墓中出土的丝绸文物历经千年而不朽,才能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世人能够一睹汉唐蜀锦的华丽风采。
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向导的带领下发现了掩埋在一片沙海之中的尼雅遗址,盗掘了大量的丝路珍贵文物,第一次即掠走十几大箱文物,包括丝绸织锦,此后又三次到尼雅以及吐鲁番、敦煌等地淘宝。斯坦因对尼雅遗址的发现轰动世界,紧随其后有法国的伯希和、美国的亨廷顿、日本大谷探险队的吉瑞超以及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探险家们闻风而至,纷纷踏上古老而神秘的丝绸之路肆意盗掘、疯狂掠夺,致使我国大量弥足珍贵的丝路文物流失境外。包括大量的汉简、梵文、怯卢文简牍文书、艺术品、丝绸制品、钱币、印章、绘画、壁画、雕刻精美的石刻艺术,甚至尼雅遗址上雕刻精美具有浓郁西域风格的建筑构件亦被斯坦因切割分块装箱运出境外,这些丝路上流出境外的大批文物,分别被收藏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伦敦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印度的新德里博物馆、俄罗斯的艾米尔塔什博物馆、美国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日本的国立东京博物馆、古都奈良的正仓院和法隆寺等众多的国际著名文博单位,其中以日本收藏的中国丝绸织锦文物最多、品类最丰富,上自汉唐、下至明清的蜀锦在日本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官办或民间的文化单位多有收藏。蜀锦在日本被称为“蜀江锦”,“蜀江”名称可能源自唐代,唐代不少著名诗人在诸多的诗词中咏赞盛产蜀锦的“锦城”“锦官城”,把锦工濯洗蜀锦的江流称为“锦江”“濯锦江”或“蜀江”,也泛指川江(即岷江),是成都和川蜀的母亲河,古蜀文明的摇篮。蜀江之名在唐诗中屡见不鲜,白居易在著名长诗《长恨歌》中有“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等名句。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在成都修筑罗城,改道江流,疏通河道,继秦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蜀汉丞相诸葛亮岁岁派兵修堰保堰、开江引水人成都之后,又做了不少修护工作。他在《锦江春望》的诗中吟咏:“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烟花匝郡楼,不会人家多少锦,春来尽挂树梢头。”诗中描述的蜀江即指锦城的锦江,“不会”是“不解”的意思,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民间的织锦户把织成的蜀锦放在江水清澈的蜀江中濯洗之后,挂在树梢上晾晒的情形。唐代诗人张何著有一首《蜀江春日文君濯锦赋》,描述蜀中才女、成都名士司马相如之妻卓文君制作的文君锦(汉代的一种蜀锦)放在春日的蜀江中濯锦时发生的种种奇幻变化,是诗人对蜀锦与濯锦的一首赞歌。丽人与美锦相辉映,表现了诗人超人的想象力与浪漫情怀。唐代是中日人文往来与文化交流最兴盛的一个时期,在日本,蜀锦被视为中国锦的代表,汉唐经锦被称为古代锦中之王,蜀江锦因产于蜀江之畔、濯洗于蜀江之水而鲜艳明丽,受到日本各界高度赞赏、争相收藏。近年有日本学者把丝绸之路向东延伸至京都奈良,是一种明智之举,实际上邻邦日本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联通的国家之一。
值班总编 郇咏 责任编辑 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