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园实景
半亩园实景
中国通讯社江苏讯(特约记者 高燕 通讯员 王健玲)从古到今,南京的绘画流派、绘画人物都在中国绘画史上举足轻重。明末清初的龚贤就是金陵八家的代表人物。龚贤虽祖籍昆山,但长期在南京生活,他一生主要艺术成就、代表作品,都是在南京完成的。在南京清凉山有座著名的扫叶楼,传说是龚贤的故居,受到后人的瞻仰。其实扫叶楼并非龚贤故居,不过龚贤确实在南京有过一次买地建房的置业行为。
龚贤居半亩茅屋,闲暇养花种竹,甚是自适
龚贤(1618—1689),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十岁左右随父迁居上元(今南京),此后再也不曾返回故里久居。其间也曾在扬州等地居住,但是晚年又回到南京。
周亮工《读画录》卷二《半千小传》中说到龚贤移居扬州返回南京的经历,龚贤“早年厌白门杂沓,移家广陵;已复厌之,仍返,结庐于清凉山下,茸半亩园,栽花种竹,悠然自得,足不履市井。”交代了龚贤因为厌倦南京繁杂,而举家迁至扬州居住,又因为厌倦扬州繁杂,还是觉得南京更适合他,于是再度迁回南京居住,并购置土地,兴建房屋,终老于南京。
1665年初冬,龚贤再次回到南京,先是居住在钟山西麓,王安石故居半山园一带,后来选择了虎踞关为立家安身之处。虎踞关在清凉山东北麓。龚贤以“百金”购置了瓦房五间和半亩田地。“从这里往西南数百步可登清
凉台揽胜,往东南数百步可临乌龙潭观鱼。”(刘宇甲《龚贤的生平》)龚贤居半亩茅屋,闲暇养花种竹,甚是自适。
在历史上,清凉山名气很大。金陵四十八景的“清凉问佛”出于此处,南京佛教史上声名显赫的清凉寺曾在此建立,以及龚贤的半亩园,清凉山上误传为龚贤故居的扫叶楼,使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清凉山闻名遐迩。
对于龚贤在清凉山附近营造半亩园,其环境优美,好友颇多赞美,对龚贤的闲情生活也表示了仰慕。施润章《半亩园诗赠柴丈》云:“南望清凉巅,北枕清凉尾。高斋木叶疏,四山茅屋里。微云拂林麓,澄绿如春水。于焉独栖啸,洵美中林士。”孔尚任在《虎踞关访龚野遗草堂》也说半亩园:“簇簇余寸墟,竹修林更茂。时有高蹈人,卜居灌园囿。晚看烟满城,早看云满岫。”
明代爱国遗民屈大均在《与龚柴丈》尺牍中说“闻足下新家清凉山曲,有园半亩,种名花异卉,水周堂下,鸟弄林端,日常无事,读书写山水之余,高枕而已。此真神仙中人。仆劳边塞,驰骋无益,已矣。行将归,与足下为劳圃矣。”羡慕有这么优雅的环境,做自己喜欢的事,虽然艰苦,但是心情舒畅,等自己从边塞归来,要与龚半千一同养花种草,终老于此。屈大均说得也是实情,因为屈大均在清兵南下时,曾参与郑成功、张煌言水师进袭金陵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周游各地,联络志士抵抗清兵。明朝灭
亡后,一度出家为僧,中年还俗。
清军入关后,龚贤退隐清凉山,淡出江湖
龚贤一生不得其志,经济生活总体来说不理想。但是早年并不是很贫穷,当时还有余钱用于编印诗集,二次居住扬州时,龚贤编辑中晚唐诗集。由于龚贤编印的古、近体诗进入出版市场努力失败,折了不少钱。这次出版失败,成为龚贤经济的转折点。龚贤没有出过仕(做官),尽管是一介布衣,却有民族气节,不肯依附清廷。龚贤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父亲都曾在明朝为官。他的青年时代,恰逢明亡清立,饱尝战乱之苦,目睹扬州屠城惨剧,对于清兵入关屠杀汉人充满仇恨。因此,他一生不屑在清廷为官。
大约1649年,龚贤应旧友盐商徐逸之邀,赴泰州海安镇出任徐府西宾,即家庭教师。中年回到南京,别无所长,唯擅长绘画,于是重操旧业,教授徒弟,卖画,赚取微薄的稿酬,勉强维持生计。他晚年靠收学生教画徒,卖画为生,生活依然困窘。
龚贤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半亩园,以卖画授徒为生,生活甚是清苦,但是他贫居自得,睥睨公卿,视权贵如粪土,“布褐傲王侯”,正应了古语: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卒章见其志,高风亮节,让人钦佩。在半亩园,尽管龚贤“足不履市井”,但是与他来往的人却不少,他与南京七位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叶欣、胡慥、谢荪等人结下“兰亭雅集”,丹青雅谊,形成了中国绘画史赫赫有名的画派——金陵八家。与龚贤交往甚密的主要有周亮工、孔尚任等。周亮工是清朝官员,一位有学识的收藏家、鉴赏家,给了龚贤很多帮助。
安居才能乐业,颠沛流离一生,虽然还不至于住无定所,但是以龚贤的个性,艺术家的气质,又不善周旋、不善经营,经济拮据,生活潦倒在所难免。龚贤定居清凉山半亩园之后,生活上相对稳定,因为有了这处闲庭散步,种草赏花,坐看风景,人居舒适的住所,龚贤的艺术才能得以发挥,“排除了种种干扰,也消尽了自我得失的内在烦恼,倾心尽意于艺术创作,因为画艺大进,传世作品也日多。”因为专注,因为专心,潜心创作,因此,“龚贤最后二十年是他绘画艺术的盛年,而在这二十年中,五十五岁到六十五岁这十年为最盛期,他的鸿篇巨制和精细入微的册页,大都完成于这一时期。”
1665年到1689年是龚贤在艺术上高度成熟的时期,他的画作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世代表作《岳阳楼图》、《木叶丹黄图》、《摄山栖霞图》,都集中地表现出作者娴熟高超的绘画技艺和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刘宇甲《龚贤的生平》)。因为有了这处闲庭散步,坐看风景的住所,龚贤的艺术才能得以发挥,画艺大进
说到清凉山,说到龚半千,就不能不说扫叶楼。很多史籍都认为扫叶楼是龚贤居住的地方。《石城山志》云:扫叶楼“在善司庙后,即明遗老龚半千之半亩园也,半千尝绘一僧,持帚做扫叶状,因以名楼。”
刘宇甲先生研究认为,龚贤晚年最后一处居所不是扫叶楼,而是位于虎踞关的半亩园(《龚贤晚年故居考辨》)。换言之,今日的扫叶楼并非龚贤的故居。
龚贤晚年居所在何处,在龚贤研究中有分歧,有三种说法:一说在清凉山下扫叶楼;二说清凉山下半亩园(即虎踞关);三说扫叶楼即是半亩园,两者实为一处,只是名称的不同。刘宇甲先生认为一则扫叶楼在清凉台之南侧,半亩园在清凉台之东北侧,南辕北辙。显然不是一处。将扫叶楼与半亩园混为一谈,谬误始于王士祯。王士祯在《感旧集》中说:“龚贤字半千,别号柴丈,江南上元布衣,有《香草堂集》,工画,爱仿梅花道人笔意,尝自写小照作扫叶僧状,因名所居为扫叶楼。”这段文字有两处错误,一是龚贤的诗集为《草香堂集》,不是《香草堂集》。二则扫叶僧也不是龚贤,另有其人。扫叶僧为扫公房扫叶上人,清凉寺主持莲乘和尚。
清军入关后,龚贤退隐清凉山,淡出江湖,宁愿贫寒,而不愿附庸清廷。尽管如此,但是忧国忧民之心始终未泯,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促使他寄情于诗画之中,聊以自慰。面对大好河山的沉沦,他忧心如焚。由于他的名望和艺术造诣,以及不向权贵献媚,龚贤为豪门权势之不容。他们借索书为名,欺压龚半千,让他不得安宁。
1689年秋日,在贫困交加中,遭遇豪门横暴,龚贤身染重病,终于郁郁而死。因为家贫无力安葬,全赖好友戏剧家孔尚任的鼎力相助,才得以入殡。龚贤死后,遗柩被安葬于祖籍昆山邑西渡桥镇。
一代名士,著名画家,落得如此下场,让人潸然泪下。
值班总编 张静伟 频道主编 杨保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