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地方新闻联播 > 正文
栉风沐雨七秩春秋 矢志改良民族乐器
——记“复合共鸣”技术创始人、四川音乐学院陈泽教授
时间:2017-03-20 11:22:13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付礼俊 施鹏飞    

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陈泽_副本.jpgaxX中国通讯社

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陈泽axX中国通讯社

陈泽教授用革新后的二胡演奏_副本.jpgaxX中国通讯社

陈泽教授用革新后的二胡演奏axX中国通讯社

陈泽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_副本.jpgaxX中国通讯社

陈泽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axX中国通讯社

 中国通讯社四川讯(特约记者付礼俊  施鹏飞)201737日,本社记者在采访陶瓷大师赵波先生时,有四川音乐学院教授陈泽幸在赵波工作室巧遇了陈欣女士。在得知陈欣女士的父亲陈泽老教授首创了拉弦乐器“复合共鸣”技术后,记者非常感兴趣,表示想就此采访陈老,陈欣女士当即表示十分欢迎,并和记者约定了采访的时间地点。axX中国通讯社

313日下午两点,记者如约赶到成都市新生路6号四川音乐学院,在音乐学院住宅区内,见到了年近八旬但仍精神奕奕的陈老。axX中国通讯社

据陈老介绍,他于1959年考入四川音乐学院时,只是随性填报了二胡专业,却被学院当即录取。而这正是西南音专正式改名为四川音乐学院的第一年,所以陈老也是四川音乐学院的第一批(首届)本科大学生。59年虽然只招收了100多名学生,但学院教职工却有数百人之多,由于其前身西南音专办学历史比较悠久,所以四川音乐学院的师资配置以及各项教学条件,在当时国内堪称一流。而且音乐艺术类教育在那时可谓真正的精英教育,国家对此特别重视,在各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招生的条件要求也特别高,除了文化考试外,还要对考生进行极为严格的专业选拔。虽然报考者充塞门庭,但学院却从未降低录取标准,以至一个专业只能招到六名学生,有的专业甚至一个学生也招不到。通过几年严格、系统的学习,陈老于1963年顺利毕业,由于他那个年级的同学都是货真价实的复合型高级音乐人才,因而不但被人们视为天之骄子,而且也确实在各自的专业领域都逐渐有了颇多建树。axX中国通讯社

谈起当年的四川音乐学院,陈老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感恩”,不仅感谢学院,也感谢当时的老师们,特别是主科老师段启诚与副院长马惠文。陈老动情的回忆说,老师们不仅在知识上努力把学生教懂教通,还在作词、作曲、编曲、演奏、配器、指挥等技能培训上不辞辛劳的悉心指导,甚至牺牲课余休息时间、不计报酬的给学生耐心讲解,手把手的教大家。也正因为当年老师们呕心沥血的教导,以及接受了全面系统的音乐通识教育,才培养出了众多像陈老这样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axX中国通讯社

记者在一边访问陈老的过程中,一边通过电脑和手边的一些资料,了解到 陈老是四川音乐学院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特别是在民乐器音质音域的研究方面,他是国内是绝对的顶级专家,曾获得过在民乐方面唯一的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他相关的奖励和荣誉也很多。特别是陈老发明的“复合共鸣”核心技术,不仅改良了传统二胡,成功解决了传统二胡高音衰减的问题,弥补了民族低音空白的缺憾(周恩来总理曾说:“民族乐团的低音不能是大提琴。”),并使各类弦乐器的音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复合共鸣”技术运用在吉他、提琴等弦乐器改良上都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使琴的音质提升了远不止一个档次。axX中国通讯社

关于“复合共鸣”技术的发明过程,陈老回忆说,他于1963年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贵阳市花灯剧团工作了15年,直到1978年才调回四川音乐学院工作。由于陈老不但具备扎实的理工科知识技术储备,而且心灵手巧、勤于钻研,于是在回四川音乐学院的当年就被领导力邀加入了学院的乐器改革小组。乐器改革小组在陈老等人的努力下,致力于对各类乐器进行技术改良,逐渐取得了一些突出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学院的高度重视,于是很快将乐器改革小组升格为民族乐器研究室,后来又升格为民族乐器研究所。陈老颇为自豪的说,一路走来,四川音乐学院民族乐器研究所的同仁们勤奋工作,研究成果不断,部分成果迄今仍然在全国民乐研究领域保持着领先水平。axX中国通讯社

1993年,文化部在北京召开民族乐器改良的工作会议,中央有关领导对会议做了重要讲话和批示,会议结束后就遵照讲话精神确立了二胡音域改良项目。当时,国内没有任何一家音乐学院或科研单位主动承担这一项目。中央和文化部通过了解,发现陈老在这方面已做了多年潜心研究并有一定的经验和心得,于是决定把这项艰巨重任交给陈老和他的研究团队。陈老接下任务后,就和同事们一起,夙兴夜寐的投入到繁重的研究工作之中,并于1994年开始对项目进行艰难攻关,然而一两年过去了,尽管做了多方研究和无数次试验,但项目却未能取得重大的实质性进展。axX中国通讯社

直到1996年,项目研究终于迎来了突破的契机,这还得益于陈老在音乐学院民乐系二胡专业上大三的女儿陈欣女士。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女儿一直都很关心陈老的研究工作,偶尔父女俩还要对此展开热烈讨论。那一天的具体日期很遗憾没有记下来,但就在那一天,陈欣不小心把江安竹簧工艺所制造的梳妆盒摔碎了,梳妆盒摔碎时发出的独特声响,一下子让陈欣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她若有所思的对父亲说:京胡的音色、音质这么好,穿透力这么强,是不是和制造它的材料有关?这个问题将陈老的思路引向了对京胡构造与京胡材料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探索和反复试验,陈老果然找到了破解传统二胡高音衰减难题的办法,于是诞生了后来的“复合共鸣”技术以及运用这个技术改良后的二胡与“拉忽雷”。中国音乐学院华夏民族乐团在访问欧洲十一国时就携带了六把二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后,首次填补民族低音的“拉忽雷”堪称“惊艳”的音质和音色震惊了音乐级,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好评。后来经过不断的试验和改良,陈老还发明了“复合共鸣器”,并且在所有拉弦琴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个发明在民族器乐的改良方面,毫不夸张的说是取得了划时代的突破,非常具有革命性意义,它为我国的民族器乐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axX中国通讯社

现在,“拉忽雷”已经在江苏工业园区进行批量生产,而成都、重庆、上海、汕头、香港等地,也都建起了“复合共鸣”技术的体验点。axX中国通讯社

axX中国通讯社

从学习民族音乐到献身民族乐器改造,陈老已在这个行业走过了近六十年的风雨春秋。陈老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虽然退休了,但仍然时刻关注和牵挂着我国民族乐器的改良。目前,他正在牵头开展一个免费使用“复合共鸣”技术改造旧琴的公益项目,具体方式是为全社会有关单位和个人免费提供一百万套“复合共鸣器”,用于改良全国的民族乐器,进一步振兴传统民乐。axX中国通讯社

陈老非常认真的对记者说:“在生产新琴的同时,免费对旧琴进行音质改造,可以很好的节约社会资源,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文化事业作为关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事业,理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我现在所推动的这件事,就是希望为振兴民乐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也希望更多的人来了解复合共鸣技术,来关心我国民族文化事业的振兴和发展。”axX中国通讯社

值班总编  印峰  频道主编 严军axX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