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体 > 正文
给体育插上科技的翅膀
——记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马福海
时间:2018-07-11 16:21:43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保积来 范旭光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范旭光近几年,青海省体育科技工作异军突起,在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青海省体科所)马福海科研团队的持续攻关下,青海在高原训练的方法和应用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系列科技成果,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水平,青海省体科所在国内乃至国际体育科学界开始显示影响力,被称为“高原体育智囊团”,马福海个人更是获得“科技奥运”先进个人、青海省体育领域领军人才、青海省高端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多项荣誉称号。
003.JPG

 fJ9中国通讯社

马福海(右)为群众做体质监测fJ9中国通讯社

 fJ9中国通讯社

fJ9中国通讯社

实际上,作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体育科学在现代科学研究领域要想取得科技成果并不容易。但马福海锁定高原训练科学研究的目标,充分利用青藏高原这片富饶的科研热土,凭着那股科研“韧劲”,在科技服务、科技合作、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诸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不仅实现了为竞技体育保驾护航的基本目的,也为全民健身做出了贡献,使体育科学研究成为了青海省体育领域和科技领域一匹“黑马”、一支生力军。
把论文写在训练场上
篮球专业运动员出身的马福海最初的梦想是夺取国内各大赛事的冠军,但他压根也没想到,他最终摘得的是科技的“桂冠”。
1988年,马福海退役后分配到省体科所工作,从运动员“华丽”转身为体育科技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必须要上一个台阶,于是他考上了西安体育学院,系统学习了竞技体育选材、训练技术、战术和运动医学、生理、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单位的年轻人,马福海勤奋好学,工作积极,干劲十足。1991年,单位对500多名运动员开展骨龄选材测试,为了节省运动员的时间,他一鼓作气一天时间就完成了540名运动员X光片拍片、登记等工作。
1992年,青海省自行车队进行高原训练,马福海给运动员做科技服务,自行车队连续11个月在野外训练,马福海就跟了11个月,对运动员的各项指标进行全程监控。这一年,虽然没能回几趟家,但他掌握了大量的自行车运动员体质监测的第一手资料,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独立承担科研课题是1996年他负责的“青海省世居高原运动员不同海拔交替训练研究”项目,他带着12名运动员往返西宁—西安两地训练场地交替训练,收集了十几个大项指标、100多个分项指标。但是,如何把这些指标变成一份严谨科学的技术报告呢?这对马福海来说是个难题。他首先要吃透每一项指标的作用,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联系。当时没有电脑,他就在资料室里爬了6个月,除了查阅资料、分析数据外,他还要研究技术报告的写作规律。第一次写技术报告,没有任何经验,他就边写边问,反复修改,反复论证,撕掉的稿纸可以堆放好几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圆满地完成了课题。该课题详细阐述了世居高原运动员不同海拔交替训练期间了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以及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为高原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了科学依据。
初战告捷坚定了马福海开展体育科学研究的信心,随后开展的“青海省国民体质监测报告”等课题让他的科研水平大大提升。而真正让他成为我省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并具有影响力是2007年他主编的《高原训练实用知识问答》科普读物的出版发行。2004年他就开始筹划编辑《高原训练实用知识问答》,由于高原训练实用知识涉及面广,编辑的难度很大,有时,一个问题他就要用几大摞的数据去佐证,才能得出准确、科学的结论。通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涉及180个问题的《高原训练实用知识问答》顺利出版,在业界引起广泛好评。该书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中国体育教练员参考教材。
马福海的体育科研工作实质上就是两点一线:从训练场到实验室。 “体育科学研究的阵地就在训练场上,我们每一项成果、每一本著作、每一篇论文的数据和资料都来自训练场。马福海说。目前,他已在SCI等刊物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主编和合编学术专著9部,其中英文专著1部、中日文对照专著1部。
让科技合作之花绚丽绽放
和国外科研机构合作交流,让高原体育训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一直是马福海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在一次偶然的交流中得以实现。
按国际惯例,国际奥委会在每届奥运会前都要举办奥林匹克科学大会。2008年8月1日至4日,国际奥委会、国际体育科学与教育理事会、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和国际残奥会在广州联合主办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格和水平最高的第29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由于在服务国家游泳、竞走、中长跑等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省体科所也应邀参加了本次盛会。马福海作为与会代表,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和其他3名同事精心准备了高原训练方面的论文,最终他们有6篇论文入选大会。在8月3日下午的墙报交流中,马福海在墙报前接受各国与会代表的咨询。其中,日本仙台大学博士内丸仁对马福海的论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初步商定双方将在体育科研领域进行合作研究。
第29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后,大家均返回了各自的工作岗位。由于没有从事过国际合作,对能否与日本仙台大学开展合作研究,马福海心中没底,但充满着期望。
两个月后,内丸仁给马福海发来了电子邮件,计划12月要到青海开展三天的访问,并商量共同合作的事宜,让马福海拿出一个访问方案。马福海欣喜万分,认真考虑后选定了几个参观地点,并决定组织召开一个座谈会,他将三天的行程安排的满满的。对这份方案,马福海自然也是信心满满。但没想到的是内丸仁在回复中却说这个方案缺很多东西,建议马福海把访问的事项以及时间、地点进行细化,尤其要交代与会人员和陪同访问人员的职业、研究方向等。原来,内丸仁要根据参会人员职业职务做相应的发言准备。马福海直到拿出第三次方案,内丸仁才表示满意。日本科技工作者做事的严谨、精细和责任感让马福海深受启发。从此,无论干什么工作,马福海都要先做方案,而且每一套方案都做得细致入微,这对他开展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之后,青海省体科所和日本仙台大学的科技合作进展的十分顺利,近年来,双方先后开展了5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中日世居高原或平原运动员体质及血液成分的比较研究""中日世居高原和平原老年人运动能力和脂代谢的研究"两项科技成果均获得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不同海拔地区和生活模式对中老年人群骨密度和身体成分影响项目研究”项目,针对青海、日本、辽宁等地不同海拔地区的中老年人群的骨密度和身体成分等指标进对比研究,分析不同海拔地区和生活模式对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为提高不同海拔地区人体体质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除日本外,青海省体科所还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合作交流,与国内外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所建立合作关系。在马福海的努力下,2013年,青海省体科所被科技部认定为“青海高原体育科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正式迈入国家级科技平台行列。目前,青海省体科所先后承担国家国际合作专项、国家体育总局、青海省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28项,取得科技成果7项,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研究特色的国际化水平的科研院所。
马福海说,青海省体科所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五个方面的结论:一是适度高原低氧健身运动和旅游有利于健康。二是高原低氧环境下健身活动时相对于平原,在较短的时间、较小的负荷量和强度就可取得较好的健身效果。三是高原健身模式以不同海拔交替的组合试模式为最佳模式。四是平原人高原健身的时间在2周后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五是高原健身运动负荷以心率每分钟100-110次小负荷的为主。
学术交流推动青海省体育科技旅游融合发展
在打开国际科技合作的大门后,马福海顺势而上,借助国内和国际高原训练研究成果,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多方交流合作,在促进高原训练和健康研究的同时,力图为高原旅游事业发展起到宣传作用。
有为才能有位。2011年6月,为庆祝环湖赛举办10周年,马福海提早准备,精心策划,成功地承办了以“环湖赛:高原品牌赛事的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第10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高峰论坛”。这次论坛邀请了来自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及我国台湾、北京、上海等国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人为环湖赛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本次论坛对扩大环湖赛的影响、做大环湖赛品牌、促进环湖赛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为扩大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强国内外高原训练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马福海还策划了中国多巴国际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论坛,使其成为了自“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国际攀岩赛”“黄河抢渡赛”后的又一重要活动。
“自2009年以来,我们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多巴国际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论坛,每届都有来自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参会,这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性高原训练与健康学术论坛,充分展示了高原训练与健康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发挥青海高原的资源优势,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今年第五届论坛即将举办,目前我们已收到国内外论文300多篇。”马福海说。
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活动的深入开展也带动了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通过青海省体科所平台,已选派7人赴海外攻读硕士学位,其中日本仙台大学6名、德国德累斯顿大学1名;选派5人赴台北市立大学访学;接受台北市立大学教师、学生共3批19人次赴青海省访学;与青海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共建研究生科研教学创新和实习基地并培养全国统招的硕士研究生30余名。这些举措标志着青海省体科所作为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开始向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自身科研实力与水平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现在我们还有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搭建‘青海高原国民体质监测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通过建立青海省、市(州)、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三级网络和在线国民体质监测服务平台,实现对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马福海说,“目前我们已经在青海省建成了46个监测站,到‘十三五末’,我们要建成150个监测站,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通过体质检测,为广大群众开具运动‘处方 ’,满足公众科学健身的愿望。”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fJ9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