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广东讯(记者 陆丽萍 张兆伟 )近年来,南沙区文广旅体局为赋能经济建设,以文化为引领、旅游为载体、经济为目标,深度融合,综合发展,相互促进,为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崭新活力与动力。tVQ中国通讯社
由南沙区文广旅体局主办的南沙历史文脉探究系列,通过深挖南沙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探究南沙文化脉络,解码南沙文化基因,讲好南沙故事。该系列的第一站在大岗成功举办后,收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7月26日,主办方将坐标锁定在了南沙区港湾街道,“传承与发展·港湾”历史文脉探究研讨会暨第二站南沙历史文脉探究系列在港湾街道德品文化中心顺利举行。
何为港湾?这得先从它“今生”的新身份信息说起:港湾街道位于广州市南沙区东部,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的西岸。由于地处出海口突出位置,早在唐代,这里就是船艇锚泊的港湾,而今也是广州市主要出海通道,故该街道取名“港湾”。
港湾街道行政区划范围东至虎门水道,南至凫洲水道,西至黄山鲁、大涌地铁站,北至进港大道;东南端为珠江出海口伶仃洋。
港湾街道面积54.79平方公里,下辖8个村(即:鹿颈村、南横村、芦湾村、深湾村、塘坑村、大岭界村、九王庙村、东井村),5个社区(即:南沙社区、红岭社区、南北台社区、海湾社区、蒲州社区及黄山鲁林场、南沙示范场),4个海岛(凫洲、金锁排、上横档岛、下横档岛)。
寻根溯源,从先秦“南沙人”说起
“悠悠珠江水,滔滔向南流。八门汇南海,孕成三角洲。滩涂日见浅,观水见鱼游。群鹤水中立,岸坦成沙洲。日久终成陆,唐宋现滩头。”向海而生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水生和陆生资源,孕育了以渔猎采集为主要生产作业方式的早期人类文明。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介绍,港湾街道辖域内发现的鹿颈遗址,先后发掘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商时期、唐宋、明清四个阶段的文化堆积,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以及大量与渔猎相关的物品,如水生贝壳、鱼鳖、大型生蚝、水鹿、水牛、野猪的骨骼等,进一步体现了港湾街早期打渔捕捞与狩猎采集结合、靠海吃海的经济模式。
在发掘中,最引起轰动的是遗址中出土距今3500年的南沙人骨骸,这是当时广州首次发现的先秦时期先民。这一考古发现填补了整个广州地区的史前考古空白,对于研究环珠江口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考古编年、社会历史进程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港湾历史的起源时间,张院长在分享中特别强调,由于“南沙人”比较受关注,所以很多人以为港湾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事实上,鹿颈遗址文化层分为三期,在第一期中出土的夹砂陶器,堆积年代大概距今4000年到4500年,比“南沙人”还要早1000年。此外,遗址的第三期发掘中还出土了早商时期的牙璋和玉T字形环,牙璋和玉T字形环是商时中原王朝的礼器,可见,此时的港湾与中原早已形成文化交流。
何为港湾?专家学者全面解读
研讨会上,为深入解读港湾文化,专家学者们重点就港湾街的历史地理空间、社会形态、重要事件、民俗文化等多方面进行剖析、论述。
1.港湾街漫长的自然生态变迁过程
港湾街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自然生态变迁过程。张强禄院长在研讨中向大家展示的全新世中期珠江三角洲古地理图显示,6000年前整个珠江三角洲广阔的区域都属于水的区域,处于珠江口的岛屿如黄山鲁、大角山被大片水域包围。直到唐代,它们也只是珠江口内星罗棋布、大小不一的海岛之一,宋时初成沙洲。元明之后,岛屿周边沙坦不断浮生、相连成片,逐渐冲积成沙洲平原。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杨培娜在研讨会上就港湾街的地貌形成还作了补充,她表示,港湾地貌的形成除了自然冲积淤沙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沙田围垦。至明清时期,港湾地貌加速形成,周边的沙田围垦达到鼎盛时期。
据康熙年间钱以垲的《岭海见闻》记载,清初期,广东海防中路的防范主要在港湾街北面,蕉门水道一带,由于虎门波涛祭天,非常凶险,渔船、商船要躲避天然风险,就要从三炮台停步绕蕉门、白藤滘,然后从虎门西北侧进入到省河。伴随着嘉庆道光之后,虎门成为广东海防重中之重,军事重心逐步由北部向南部转移。为给派驻军队给予后勤补给,朝廷将大角山周围设置为屯田,招募乡民进入军队,一边屯垦一边防守炮台。由于乡民不熟悉军事,没法承担相应责任,后来把屯田撤出,交由东莞明伦堂转变。道光年间,在大角山附近的屯田范围就包含了今天的鹿颈、蒲洲围,以及南横的厚伦围、厚裕围等地。
2.明清时期,港湾村落逐步形成与沙田密切相关的宗族文化
据杨培娜教授介绍,在港湾沙田屯垦时期,南沙士绅深度参与了东莞明伦堂对地方沙田的开发和管理。因此,港湾街的村落中逐渐形成了与沙田密切相关的宗族文化。但这里的宗族文化与传统宗族文化不同,它的发展历程既与王朝对珠江口军事驻防有关,也与水陆演化过程中的聚落逐渐形成以家族为核心的组织联盟密切配合。
位于港湾西南部的塘坑村,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之一。塘坑村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宗祠、庙宇、书舍、古墓、古井等不可移动文物,从这些文化遗存以及嘉庆三年《塘坑下坊天后庙碑记》和嘉庆二十二年塘坑村的《重修校尉庙碑》碑记中可知,塘坑村朱氏直接参与了当时周边沙田围垦经营,并且形成了强大的宗族体系。
如今,港湾街形成的“村头-围口”这种由水上社会向陆地社会转变的典型过程,仍保留着强劲的生命力,推动社区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3.港湾在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港湾”从功能上又称为“舶口”,意为海边弯曲停船的地方,能够给海上行船提供避风和水源之便。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黄利平根据港湾街的辖域范围,从国防文化、民俗信仰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详细地讲述了港湾历史与海洋的关系。
他介绍,港湾作为珠江最大入海口的辐射范围,这里不仅是广州最早的古人类栖息地,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康熙年间,粤海关在上横档岛上设置了虎门税馆。虎门税馆并非虎门炮台的组成部分,而是粤海关下设的一个子口,它与虎门炮台共同对进出虎门的商船形成严密的管理,也因此,当时的广州被清廷认为是最安全的港口,从而促成了“一口通商”政策落户广州。
此外,黄利平专家还介绍到,除了炮台和虎门税馆,港湾还保留了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存,如位于港湾街的上横档岛码头、水牛头码头、金锁排灯塔、清代天后古庙以及古港淡水补给的古井等,它们是港湾作为重要古港的发展见证。
在这些文化遗存中,黄利平专家还重点介绍了南沙虎门炮台,他指出,港湾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穿鼻洋之战、大角沙角之战、横档之战等展现了中国军民捍卫民族独立的勇敢,进一步推动了后世人们睁眼看世界。为传承这种精神,如今,以南沙虎门炮台为载体成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了开展现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开发奋进,港湾先行
港湾街依山向海而生,跨越数千年,文明赓续不断。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遍拂祖国大地,敢为人先的霍英东先生来到南沙考察,并提出开发“小南沙”构想。
研讨会上,曾跟随霍英东先生参与南沙大开发建设的南沙大酒店总经理杨结老师,讲起了霍英东先生来到港湾开发建设南沙的故事,他介绍,当时整个港湾只有滩涂和烂石场,要开发建设十分困难,但霍英东先生并不放弃,而是全心投入,克服困难。全国第一座悬锁大桥虎门大桥、南沙客运港、虎门渡口、资讯科技园、蒲洲广场、游艇会.......一个个标志项目在港湾落地建成,成为南沙进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如今,港湾街作为南沙三个先行启动区之一,积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开展社会治理,以实际的行动谱写新的历史篇章,逐步从过去的滩头渔村成长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城区,不断传承港湾开发奋进的人文特质。
认清文化优势,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梳理历史文脉的目的,最终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南沙区人民政府欧阳健华副区长在研讨会上指出,城市的发展最终归宿是以文化论输赢。他强调,在建设南沙过程中,要系统梳理清楚自身的历史文脉,不断夯实文旅基础,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服务南沙高质量发展。
tVQ中国通讯社
为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的活化利用,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家陈希教授,就南沙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进行解读。他认为,千百年来,南沙已形成了较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有传承千年的妈祖信俗、醒狮文化、乐曲文化等,可从传承人、产业建设、审美艺术等方面进行开发项目,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本次研讨会还特别邀请了两位土生土长的港湾人,他们是深湾村党支部书记朱德旺和原鹿颈村党委书记黎德森同志。研讨会上,他们用最本土的方言,分享了他们记忆中的港湾。
值班总编:郇 咏 责任编辑:梓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