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唯一获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西盟阿佤山上的黑珍珠杨娜
时间:2021-03-04 19:51:51 来源: 作者:
从共产党第一支工作队正式进驻西盟,党的光辉照进西盟山寨,红色种子便在这片热土上生了根、发了芽。如今,红色基因已经成为西盟人最温暖的精神底色,能歌善舞的佤族人,用歌声传递党的恩情,用舞蹈展示社会主义新生活,而杨娜就是其中的一位。nXA中国通讯社
nXA中国通讯社
1984年,杨娜出生在一个贫穷落后的佤族寨子。从懂事起,改变命运就成了她的愿望。17岁那年,她放弃在省城务工的机会,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
“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我发现,山里的孩子接触汉语的时间较少,对读书学文化的兴趣不高。而他们的父辈,因为贫困更希望他们能打工挣钱。”
但是如果没有文化,这一代人未来如何走出大山?如何改变命运?难道要让这代孩子重走父辈之路?这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杨娜。作为班主任的她开始尝试用佤语给孩子们做课后辅导,把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才有希望,倡导文明新生活的理念编进佤族小调中,并以此传播党的方针政策。
“孩子是大山的未来,只有把他们成功吸引到学习上来,阿佤山的未来才会更美好。”杨娜说。
改变命运创造幸福生活一直是杨娜追逐的目标。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孩子们变了,变得更爱学习,变得更加热爱生活。
2002年,怀揣对党的崇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杨娜成为了一名县歌舞团的演员。
“2015年,我和团里的演员们到翁嘎科镇一个小村寨巡演,表演结束后,有一个老人把手里的东西塞给我,拉着我的手,激动的说:‘叶(佤语对女孩的称呼),40年了,我等了40年,共产党的文艺队又回来啦。’老人说,解放初期文艺队进村,她学会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老人的这番话语时常萦绕在杨娜耳边。群众对文艺的渴望成为杨娜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她和队员们尝试着将党的惠民政策翻译成佤语融入佤族旋律,编成佤族歌舞,唱到阿佤山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朗朗上口的歌舞声传唱在大山深处,党的声音进入千家万户。17年来,杨娜和队员们活跃在西盟的村村寨寨,用心用情歌舞着,激励着西盟乡村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干事创业,投身西盟发展。
民族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从形成发展到后世延续的关健,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民族之根,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就是传承民族之血脉。佤族文化的延续同样也需要传承延续,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佤族女青年、民族文化工作者、共产党员,她责无旁贷,身体力行,忠实践行了她对本民族文化的期盼。
2017年10月,作为十九大党代表的杨娜感触颇多:“会议结束,从北京回到佤山后,我就想着让佤山各族群众更好的了解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参与脱贫攻坚,带领家乡的老百姓走上致富路。”
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到不愁吃、不愁穿,从“民族团结誓词碑”到十九大后的西盟“蝶变”;从“等靠要”到“自立自强”,从国家级贫困县到率先在“直过民族”地区实现脱贫摘帽。杨娜亲身参与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感受着西盟佤山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感受到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关爱和政策支持。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感恩奋进时不我待。西盟先后成立了“江三木洛”“白鹇鸟”“幸福勐梭”宣讲团,杨娜成为了一名宣讲员,她用亲身经历讲述着佤山蜕变的故事……这些故事,精彩、深刻、直抵心灵,滋养着佤山群众的精神土壤。杨娜说:“我出生在农村,经历过穷困生活,见证了改革开放,亲历了脱贫攻坚。红色血脉的延续需要有人去实现。只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才不会迷路,作为一名党员,我不但要继承红色基因,更要播散红色的种子。”
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杨娜用多种形式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翻译成佤族语言,改编成民族小调;用身边事,说清深刻道理。通过群众身边的故事,把党的声音传递到边疆各族群众中。宣讲期间,杨娜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让群众在家中等宣讲,农活就干不了,群众生计怎么办?杨娜就想着:“能不能把宣讲搬到田间地头,随时随地进行宣讲?”
“微”宣讲的出现,让杨娜把党的惠农惠民政策唱到茶地、山谷、胶林,唱给劳作的群众听。近年来,通过深入基层、学校、部队、企业进行“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云南省十次党代会精神”“脱贫政策”“民族团结”等宣讲活动190场15000余人次。
2020年10月,杨娜被中宣办公厅评为“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她认为荣誉都是大家的。“正是因为有一群群扎根西盟佤山的宣讲员,才能将党的声音更好的传达给群众。今后,我和他们还会继续努力、继续把党的声音传递到群众心里。”(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资料:普洱市委宣传部 信息员:晋卓璐)
值班总编:郇咏 责任编辑:万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