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生 > 关注 > 正文
山东省临沂市“驻村第一书记”上任两年历史名村变身省级美丽乡村
时间:2018-01-27 01:51:07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孙磊    
中国通讯社山东讯(通讯员 孙磊)冬日的寒意尚未退去,1月23日,走进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古城里村,日光温室里劳作的农民喜笑颜开,乡村文化广场上精彩的广场舞热闹欢腾,道路整洁、村庄祥和,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兰山区方城镇古城里村提供了一个乡村振兴的范本。仅仅2年,该村从一个历史文化名村变成了村容村貌整洁、活动阵地完善、各种文艺活动汇集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这一转变的起因,是该村来了两位“驻村书记”,他们就是区委宣传部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盛万莹和区商务局派驻的副书记陈兆光。
历史名村先筑乡村“振兴路”
古城里位于兰山区方城镇驻地向北1.5公里处,村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16年3月,经过短暂的组织培训后, 兰山区委宣传部和兰山区商务局派驻的第一书记工作组在古城里村驻扎下来。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第一书记工作组想在段期内工作实现突破,必须立足村情实际,找准切入点,形成自身特色。经过为期1个月的走访入户,两人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依托该村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特色建设为引领,围绕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和文化,全面实施“五化”建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的工作思路,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
要做工作,先抚人心。随着不断的走访,两位第一书记发现古城里村的发展前景很好——它靠近方城镇驻地,周边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善,但是村容村貌不尽如人意、户户通工程还没实现全覆盖。于是,俩人决定先修路。2016年6月,两人沉下心来,细算账目,发现修路需要很大的支出,硬化路面、绿化、安装路灯都需要钱。2016年,经过多方协调,他俩争取一事一议资金21万元,硬化村内大街2240平方米、排水渠1760米。2017年又协调交通部门,修建村西水泥生产路1100米、将中心大街820米铺设沥青。然后又协调园林部门,投资20万元,对主要大街、沿河两岸进行全面绿化提升。同时,在各家各户的门前建设绿化池,栽植绿化苗木。投资22.3万元,在大街小巷安装太阳能路灯78盏。对村内所有建筑墙面进行全面粉刷,对所有露天排水沟进行了铺装,对各家各户的门前进行清理整顿,彻底解决了脏乱差、露头丑问题。就这样,路修起来了、绿化搞起来了、路灯亮起来了、村庄美起来了。
硬化、绿化、亮化、美化,这四件事情办好之后,俩第一书记的威信也在村民心中树立起来了。笔直的路灯、挺拔的小树、整齐的围栏、宽敞的道路……来到该村呈现在眼前的是美丽的乡村景色。“两年来,村上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景色越来越美,环境也越来越好。现在村上处处都有垃圾斗、垃圾桶,大家也不乱扔垃圾了。”村民王秀琴笑着说。 
建村省级民俗馆留住“乡村记忆”
方城镇古城里村村口有块写着“临沂”字样的石碑,当年红字也已慢慢褪色,但仍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足迹。古城里村历史文化悠久,出土文物众多,曾出土陶背壶、青铜剑以及货币等价值极高的文物。据史料记载:古城里村防城遗址是临沂市目前发现最早,也是惟一的史前古城,始建于龙山文化时期。该村在三国时期是华县县治所在地,鲁国的边防重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里村几十年前周围还有一圈古城墙,高度足有六七米,可现在剩下还不到一半了。村里人看着城墙在慢慢地变短、变矮,却又爱莫能助。现在古城墙已经保护起来,同时在东门原址新建仿古城墙。历史这么悠久的村子得建一个民俗馆,有了提议第一书记和村里忙活了起来。建民俗馆几天时间, 80 多户村民送来了100多件文物。为建民俗馆,俩第一书记帮助协调资金9.5万元。“建民俗馆就是想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这些东西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非常珍贵!”1月23 日,在方城镇古城里村历史博物馆,村支书韩其杰在谈起建民俗馆的初衷时说。
在古城里村民俗馆门口看,该馆只有两间屋大小,走进去历史文物非常丰富。民俗馆以展板配以文字和实物的形式,展示了该村从新石器时代到当前新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历程,介绍了该村的历史人文景观、历代杰出人物,收集的历史文物有,从该村防城故城城墙下出土的古城墙砖、古币、琅琊临沂石碑、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婚俗用品、耕作农具和老式家具等,生动地展现了古城里村的经济、生活变迁历程。2017年5月,该民俗馆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展示示范点。
文化让美丽乡村更有“里子”
古城里村虽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村民缺乏文化娱乐的阵地,精神文化生活单一。第一书记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集思广益,决定提升村里的文化场所。鉴于村委楼前的小广场场地有限,难以满足村民跳广场舞、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在城门东侧利用一片废弃的汪塘,进行填平硬化,建设新的文化广场。2016年,经第一书记协调,兰山街道顺和集团投资15万元,同时争取一事一议项目资金6万元,建成了占地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017年,又投资35.8万元,对广场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建设高标准的文化长廊、凉亭3座、乡村大舞台1个、公厕1座,安装健身器材2套,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为强化宣传教育,让广大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经过深思熟虑,俩第一书记和村委一班人决定将村里的主要大街打造成文化一条街,粉刷墙壁9000余平方,又联合文明共建单位,邀请专业老师做成手工墙绘60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美丽乡村建设等多项内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墙壁上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同时在东城门南侧建成了农家书屋和妇女儿童家园,为村民提供学习娱乐的场所。此外,又对村委楼前小广场进行改造提升,南侧修建文化墙一处,东侧修建高标准厕所一座。
基础设施建好了,活动阵地完善了,关键是要管好、用好,发挥设施、阵地应有的作用。为此,第一书记工作组积极联系文化、卫生、农业和市技术学院等部门单位,组织开展了送文化下乡、免费义诊、农技推广、送春联、做墙绘等活动,邀请专业人员对村广场舞蹈队进行培训,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村里的广场舞蹈队在全市广场舞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村民韩成帅获得全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和区级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两年来,第一书记工作组累计争取帮扶资金达420余万元,先后建成了民俗馆、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一条街,新修水泥路5440平方米、粉刷墙面33000平方米,新修排水渠1760米,绿化8000平方米,安装路灯78盏,组织开展了送文化下乡、科普宣传、农技推广……现在的古城里村,青瓦白墙,一座座精致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列村中,一幅幅彩色墙绘点染村道,成为都市人体验田园的好去处。古城里村由过去的历史名村变身现代文化强村。如今,行走在古城里村,处处皆是和谐靓丽的大好图景,鼓起来的收入“钱袋子”、乐起来的文艺“小日子”、美起来村庄“新样子”不但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也让乡村呈现出了别样的美丽。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vQJ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