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山南市洛扎县拉康乡人工种植藏药材有很长的历史,但具体种植时间有多长,当地人也说不上来。“我们一直在种‘玛努’和茅膏菜,但都是小打小闹,挣不了几个钱。”洛扎县拉康社区副主任次仁桑珠向记者介绍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当地藏药材的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也越来越高。2013年,拉康社区(时拉康居委会)30户群众决定以股份制的形式,创办藏药材农牧民加工合作社。
今年50岁的次仁罗布是最早的入股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当初他入股5万元,合作社每年返还其本金的10%。“我不是入股最多的,当时最多的入股10万元,最少的1000元,总共募集了54万元。”次仁罗布说:“此外,还有党和政府的资助,不然我们不可能发展起来。”
见次仁罗布说得这么清楚,记者不禁好奇地问道:“你是做什么的?”原来,他是合作社的会计,现在是西藏宝罗藏药材公司的会计。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他们于2015年注册成立了西藏宝罗藏药材公司。在种植藏药材的同时,生产藏药。
次仁罗布告诉记者,企业发展走的是“公司+农户”的路子。“过去家里种两亩不到的藏药材,一年收入2000元左右。现在种20亩,一年收入3万元。”次仁罗布给记者算起了细账,“此外,公司还流转了80亩土地,扩大了藏药材种植规模。”
次仁罗布告诉记者,2016年公司还与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解决了14名群众的就业问题。
与藏药材种植规模扩大相对应的是,公司藏药市场的走俏。次仁罗布告诉记者,公司目前在拉萨市和山南市设立了销售点,但总体上还是供不应求。
次仁罗布有两个小孩,女儿白玛曲珍在青海上大学,儿子朗卡曲桑在黑龙江上大学,一年下来学费和生活费要6万元。但令他欣慰的是,靠他种植藏药材和在公司上班的收入足够供两个小孩上学。
次仁罗布告诉记者,公司现在共种植14种藏药材,生产4种藏药,年消耗藏药材22吨;年销售额70万元,年利润达47万元。
在公司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公司发挥的社会作用日益显现。“从2016年到现在,我们共帮助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折合现金达38万元。”次仁罗布自豪地介绍道。
次仁罗布说,从“藏药材之乡”到“藏药之乡”,群众不仅增加了经济收入,更增强了对未来发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