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教育援建共筑滨祁情缘
时间:2025-04-13 18:43:27 来源:
中国通讯社 作者:保积来 马德平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马德平)在广袤的青海高原上,山东滨州与青海祁连跨越千里,携手共进,书写着援建工作的壮丽篇章。十二年来,山东省滨州市累计投入援建资金4.6亿余元,实施援建项目59个,选派四批31名干部、166名医生和教师等柔性人才来到海北州祁连县开展对口援建,涉及产业、文旅、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有力推动了祁连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祁连县图书馆是两地深厚情谊的有力见证,这座由滨州市投入1500万元建成的“智慧宝库”对祁连人有着别样的情结。走进图书馆,内设立的援青志愿服务岗让人感到贴心又暖心,该服务岗由援祁教师何小兵校长和孔秋霞、田玉萍、孟彬、任学芳、王朋朋等教师自愿组成,他们放弃周六周末休息时间,积极投身志愿辅导工作,和本地教师一起为当地学生授业解惑。据了解,援青志愿服务岗内涵支教、生涯规划、心理健康、课后服务等四方面内容,自2024年11月起到至今,“周末护航育新人” 文明实践教育志愿服务活动越办越响亮,每到周末,馆内门庭若市,吸引了当地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参与,更是受到了各族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初三学生聂仲凯说:“教育是心灵的唤醒,是用老师一颗灵魂去触动学生的另一颗灵魂,老师们的温暖付出不仅灌输了我们知识,更像是一种引导和启迪,激起了我们对知识和人生的无尽向往。”
然而,这仅是冰山一角,多年来,山东省滨州市援青干部管理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对口援建“国之大者”,不断创新教育援青思路,统筹各方力量资源,切实发挥帮扶效能,全力为祁连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滨州力量”,也书写了援青支教征程上一段动人的篇章。
2014年以来,发挥山东省优质教育资源优势作用,两地教研工作交流不断拓宽。祁连县全面推进“远程智慧援教工程”落地应用,通过86名援祁优秀骨干教师“前端支教”和滨州教育系统的“后方支撑”,祁连县39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滨州市40所中小学、幼儿园实现同步备课、同步听课、同步评课、同步研课。祁连县12所中小学全部与滨州优质学校成功结对,先后派出300余人次赴滨州学习;山东各结对学校先后7次组织校长、园长、骨干教师等260余人到祁连县开展教师培训、交流研讨等活动。异地办班成效显著,全力打造滨州教育援青“金子”招牌。自设班以来,“内高班”连续7年本科上线率100%,连续5年一本上线率100%,已经毕业291名同学中,76人被985大学录取,88人被211大学录取。其中2021届陈瑞林以青海省第12名成绩考入清华大学,2023届更登、2024届马彪以海北州理科状元分别被复旦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
工作开展以来,工作组将“输血”当成头等大事,持续加大帮扶“力度”,助力祁连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十四五”以来,累计安排援建资金2880万元,推进实施野牛沟乡寄宿制学校、海北三中寄宿制学校配套基础设施、祁连县图书馆配套设施等援建项目,全力提升祁连教育基础设施水平;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开展各类“捐资”助学活动,积极争取明日之星格乐公益基金管委会捐赠价值50万元的创客教育数字化设备、山东立德树人学会及山东麦德森集团捐赠价值20万元的图书、滨州市教育局、滨州市体协捐赠价值20万元的体育教具、争取烟台鲁大基础教育集团捐赠15万元净水设备,持续助力完善祁连教育教学设施。实施“心润”学子工程,建立了“全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各受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1+N”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援青教师全方位参与心理咨询、问卷调查、量表测评、线上线下家访等活动,解决学生求助信件59件。
祁连各族干部群众心怀感恩,身体力行表达对援祁干部的感激之情。多年来,在祁连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妥善安排食宿,及时发放教师生活补助,积极落实援青教师专技人才职称评审政策,从生活到工作全方位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让援祁干部在祁连住的舒心、干的顺心,没有后顾之忧。
“一次祁连行,一生山海情”。10余年来,援青干部组带领广大教育援青柔性人才发扬滨州援青精神,坚持“上级所望、祁连所需、滨州所能”,克服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语言障碍、生活不便等困难,不辜负信任和重托,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传播优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实现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推进援受双方教师共研共进共学,以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在祁连山下履行这一场温暖的接力“修行”。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ZjT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