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王玉娟)杨全秀有点特别,特别之处在于,她是青藏高原畜牧战线上惟一的一名女站长。
1982年,杨全秀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兽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共和县畜牧兽医站工作,在这个岗位,她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作为一名女性,在这个岗位的艰辛和付出,是常人难以想像的。
每当发生动物疫病时,她走家串户,了解疫情,在一个个泥泞的圈舍里给牲畜测温观察,在一道道寒风凛冽的山沟里检查畜群,严格消毒。还要说服畜主,果断采取措施,扑杀深埋病畜,在短期内拔除疫点,及时防止疫情蔓延。有时还要被畜主误解,忍受委屈。
1986年,为了完成牛羊寄生虫区系调查,杨全秀用了三年时间,在每一个试验点与牧民同吃同住,向牧户详细了解当地历年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通过全面的调查和检测,摸清了共和县牛羊寄生虫病感染状况和危害程度,为防止寄生虫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杨全秀是个做事极为认真的人,1989年共和县开展畜禽疫病普查及普查报告编写工作时,她和同事们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历时6个月,完成了五个畜种65种病的实验室诊断和临床检查及流行病学调查,总结了四十多年来兽医防治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找出了差距,提出了意见和措施。此项工作获得了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贡献者,杨全秀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在1985年和1993年,杨全秀分别对9000只羊和3000头牛进行了检疫检测,使绵羊和牛的布病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了稳定控制区标准,由此,共和县牛羊布病二十多年的防治划上了满意的句号。
担任了共和县兽医站站长后,杨全秀工作起来更是经常忘记吃饭和睡觉。
作为共和县畜牧兽医方面的主要技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她从牧区实际出发,努力实践调整畜群结构,提高牲畜总增。县兽医站先后引进绒山羊种公羊3017只改良当地山羊,到2010年,全县改良山羊达123850只,占山羊总数的65%。改良山羊平均每只产绒量比土种山羊多产0.28公斤,新增产值844.67万元。通过发展绒山羊,许多农牧户脱贫了,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畜牧兽医站还在共和县切吉乡加什科村、江西沟乡上社村,开展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巩固提高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提高了半细毛羊的数量和质量,两村改良羊比例达95%以上。加什科羊成为独特的高原半细毛羊品种,每只改良羊羊毛收入是藏系羊的5倍,肉质品质好,鲜嫩可口。该产品获青海省名优产品荣誉称号,《青海省加什科羊选育提高研究工作》获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2001年,畜牧兽医站在江西沟乡实施了《牧区暖棚综合利用实验研究》项目,通过辛勤努力,为在牧区不同地区暖棚种菜养畜的双重需要提供了科学依据,两用暖棚的综合利用给牧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该项目获得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杨全秀还带领全站职工,在环湖地区引进优良肉羊陶赛特,与当地绵羊进行经济杂交,并通过胚胎移植进行纯种繁育,加快了杂交羔羊育肥出栏,大幅度提高了牧民的经济收入。该项目获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
在农业区,积极引进优良奶牛、西门塔尔肉牛及奶牛细管冻精,开展人工授精,至2010年形成了以恰卜恰为中心的奶牛繁育基地4个,改良牛达5940头,给恰卜恰乳业公司的生产和城镇居民的需求保证了奶源,肉牛的出栏率也不断增加。在环湖地区引进野血牦牛提纯复壮家牦牛,大大提高了家牦牛的个体生产性能。
畜牧兽医站通过实地培训、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饲养方式,用科学有效的现代畜牧业管理理念,为发挥本地藏羊、牦牛的品种优势奠定了基础。环湖牦牛取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进一步提高了共和县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地域的知名度,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商品的附加值。
三十多年来,一直在畜牧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杨全秀,在畜牧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开发、推广、普及及解决生产科研中的技术难题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科技成果9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爱岗敬业的誓言。
值班总编阿昆 责任编辑 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