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精神深入人心 勇担使命护佑健康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职业精神
时间:2022-06-22 11:03:15 来源:
中国通讯社 作者:保积来 市一宣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 通讯员 市一宣)职业精神是一个单位的灵魂,它不止于职业过程,更是一种由内而生的美德。一直以来,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600多名员工不负韶华,在特殊时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的职业精神。疫情期间,多位院领导亲自带队出征一线,900余名医护人员分别在西宁主城区和湟中区、城中核酸联盟基地实验室进行采样、消杀、核酸实验等工作,在院留守的人不到一半,从院领导到中层领导再到普通员工,24小时值守医院,危急时刻,他们为群众健康撑起保护伞。正是因为医者的职业精神,让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们在关键时刻扛起了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任,向世人呈现医者仁心的责任和担当。
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 彰显市一人的责任和担当
疫情之下,不知道熬了多少个夜,也数不清做了多少台手术,神经医学中心首席专家、主任医师马龙带领团队每时每刻上演“生死时速”,所救治的病人一个也没耽误。在医务人员紧缺的情况下,科室在家“留守”的人员24小时在院坚守,超负荷的工作,没有一个叫苦叫累。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武既是一名医生,又是一名患者。4月14日,他患有急性阑尾炎需手术治疗,但依旧没能停下为病人服务的脚步。因为还有两个病人急需急救和手术,在疼痛可以忍受的情况下,他自己决定先输液消炎治疗,他忍着疼痛为患者做完手术,直到4月15日凌晨,自己才做了阑尾切除手术。
自4月以来,西宁出城区反复出现疫情后,在城东区和湟中区,一支由慕小龙、李贵俊、周鹏、马金瑞组成的消杀队成为疫区最亮丽的风景。每天,他们穿着包裹严实的防护服、背着40多斤沉重的消毒器械,勇敢地与疫情正面交锋,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用责任和担当为大家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防线”,保障所有人的健康安全。
从4月15日开始,承担着城中区城市核酸检测联盟基地检测任务的71名医务人员每天直面病毒,用行动践行“用心检验、用爱奉献”,诉说着“检验人”的故事。任务量大时,他们每天接收全市核酸检测样本2万管,日均检测20万人份。医学检验科主任祁蕙燕一直坚守在核酸检测一线,连续高压的工作使她晕倒在了设备旁,短暂的休息后第一时间继续投入一线检测工作。快速“作战能力”的背后是基地全体医务人员“疫”不容辞、勇担重任的使命担当。
勇于担当的职业精神,淬炼市一人的精神与意志
他们和时间赛跑,与生命争夺时间,和病毒比拼速度,4月21日迅速启动了西宁市医学隔离观察中心及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北川院区方舱医院改造项目。市一人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扛起了近47000平方米项目改建的重任。副院长王能发,首席专家刘翔宁,中层领导王海东、刘邵勇,工程师周传虎等成为改造工程的核心力量,他们坐阵指挥,各负其责,日夜值守现场,超负荷工作。他们当中,有人患有糖尿病,有人做完手术身体不好,还有人因连轴工作休息不好而患病,但每个人都咬牙坚持着。他们坚守岗位,如期完成工程改造,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谱写了一曲曲赞歌。
院感科的雒小琴老师一直坚守岗位,在科室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除了要负责传染病上报、院感质量督导、疫情防控督导等日常工作,还要负责医疗废弃物的分类收集、院内转运,督导院内人员防护、一线人员培训等,原本腿脚不方便的她,最后累得无法行走,靠着轮椅每天坚持工作。
在血透室,医务人员之间有这样一句话:“只要患者的血液一分钟没回到体内,我们的心就一分钟不能放下!”在疫情形势紧张的艰难时刻,血透室承担本院及外院转入等200名血透患者的治疗工作,没让一个病人落下,守住了患者的“生命线”。
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司机班有14名司机,他们当中有共产党员、退役老兵、复转军人,年龄最大的55岁,年龄最小的40岁。疫情期间,他们这群司机师傅们成为了疫情防控冲锋在前的排头兵。每天除了完成医院日常诊疗用车任务外,大部分人员和车辆24小时奔波在核酸采样点、核酸检测基地等,承担接送医护人员、转运标本、拉运物资等任务,他们是行驶在抗疫路上最美的逆行者。
舍一人为千千万万人,舍一家为千千万万家。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有一种付出叫爱岗敬业,有一种大爱叫医者仁心,有一种使命叫救死扶伤,有一种职业精神叫“市一精神”。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EiY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