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文旅三年又一巨献
重磅推出青海省博物馆“1+3”主题展览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11月29日,青海省博物馆“1+3”主题展览开展,青海省博物馆精心组织策划了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为辅的“1+3”主题展览体系,多角度展现青海地域历史及民族文化特色。
青海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多年以来,始终坚持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民生为己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以展览为中心,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类社会教育活动,在藏品保护研究、文物陈列展示、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品研发、对外文化交流、总分馆制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是青海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及文化强省建设的主要力量。
此次展览策划的最大特点是整合青海省文物资源,丰富展品来源。在充分挖掘自身馆藏资源及文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青海博物馆联盟文物资源,扩充展品类型,丰富展览内容,提高策展办展能力,全景式展示青海从史前文明到近代百年的发展历程。展览展陈面积增加至9450平方米,上展文物1331件(套)/2405件,其中一级文物191件,珍贵文物248件(套)。
策展思路上,秉承“千水之源、万山之宗,多元共生、人文河湟、大美青海”的办展理念,以打造黄河文明、河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策划区域特色鲜明、定位准确的展览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将青海历史文化以可知可感的形式传递给观众,为青海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提供了实物佐证。
展览一:“青海历史文物展”——全面展示区域文化
该展览是青海省博物馆“1+3”主题展览体系中的核心展览,展览结合青海历史发展进程和多元地域文化特色,客观再现古代青海境内的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青唐道、茶马古道的交通功能与历史风采,呈现青海独特人文风貌与生态景观,全方位展示青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突出青海多元文化价值特色,彰显了青海在“一带一路”中过去有地位、现在有成就、未来有前景。展览共分为六个部分,参展文物600多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52件套,均是见证历史的“活化石”,是青海马家窑文化、宗日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诺木洪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青海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干线的历史史实,反映了青海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
展览二:“青海考古成果展”——展示青海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青海考古成果展”正值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集中展示建国以来青海考古的艰辛历程和丰硕成果,这也是青海省首次举办考古成果专题展览。在展览内容上积极探索富有时代性的展陈方式,选择独特艺术元素展开创作,秉持“让文物回归考古语境”的策展理念,运用类型学、年代学等多种方法,深入挖掘文物内涵,让深藏于文物库房中的文物“活起来”。搭配声、光、色等辅助手段营造展览主题氛围,让观众品味独特的文化魅力,其中通过微缩景观、主题宣传片、场景复原、纪录片推介等形式首次综合性对海西都兰热水墓群的四个墓葬做了全面介绍。展览共展出精品文物314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3件套。
展览三:“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展示青海大地厚重的传统文化
“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是青海省博物馆提升改造后推出的常设展览,该展览立足于青海地区代表性非遗项目,选取热贡艺术、黄南藏戏、“花儿”等6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以及加牙藏族织毯技艺、土族纳顿节、塔尔寺酥油花等8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湟剪纸、河湟刺绣等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展示对象,共计展出190套(640件)展品。
展览四:“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新青海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为献礼建党百年,特别策划此展览。以物讲史,以物传神,发挥出教化育人、凝心聚力的作用。联合省内五家文博单位,共同打造精品展线,以合作办展的形式借展相关单位展品,完善展览内容,丰富展线展品。依托青海省公布的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梳理全省红色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利用青海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红色遗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等红色资源,讲好青海的革命史和红色文化故事,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谱系,讲好长征精神、西路军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新青海精神等,以阐释红色文化,讲述红色记忆!
青海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说,展览将青海考古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遗址进行集中展示,既有对考古过程的梳理,也有对考古成果的解读和阐释,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呈现青海考古的丰硕成果;上展文物有314件套,其中约有半数文物属于首次展出,包括新发掘的都兰2018血渭一号墓考古出土文物。
YNP中国通讯社
值班总编 夏都 责任编辑 清风 YNP中国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