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旅游 > 资讯 > 正文
普洱:公共文化服务“加码”美好生活
时间:2019-07-30 10:54:52    来源:中国通讯社    作者:梁荔 白雷钢    

     普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繁荣文化精品创作,群众文化事业和产业迎来了百花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随着群众文化精品创作和社会文艺团体的发展飞跃,让更多的百姓在欣欣向荣中的群众文化中得到了文化滋养,为他们的美好生活 “加码”,营造出直抵内心的幸福感。ZWU中国通讯社

 ZWU中国通讯社

1.jpgZWU中国通讯社

 ZWU中国通讯社

    7月24日,正逢景东彝族自治县群众迎接火把节的喜庆时刻,云南省花灯剧院的演员们来到了景东父老乡亲身边,歌舞、花灯、杂耍轮番上阵,与景东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地方特色鲜明的《月亮闪闪》《扶贫干部》等节目一起,为群众带来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这是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财政厅主办,云南省花 灯剧院承办的2019《中国梦云南情》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活动,连日来在思茅区、镇沅县、墨江县、景东县的演出中,将花灯这一传统的文化瑰宝带入了校园、社区和广大乡村。
    这种承担着“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积极作用的文化大篷车演出活动,只是普洱群众文化海洋中的一股清泉。
    70 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普洱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繁荣文化精品创作,群众文化事业和产业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新局面。随着群众文化精品创作和社会文艺团体的发展飞跃,让更多的百姓在欣欣向荣中的群众文化中得到了文化滋养,为他们的美好生活“加码”,营造出直抵内心的幸福感。
 
 
2.jpg
 
 
 
    多彩文化点亮群众生活
 
    据统计,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建国初期的近乎为零到2007年的100余个,再到2018年的1000余个,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农民文化素质网络培训学校等公共文化场馆设施覆盖城乡,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且全部对公众开放,市民群众可以在馆所参加各种文艺活动。集艺术性、标志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普洱市文化中心坐落在北市区,犹如公园的美丽所在,其中有 “七馆一院”自2011年建成以来,每天到各馆的群众络绎不绝。
    2018年,市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并加入“云南省全省博物馆 IP联盟”,普洱茶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市博物馆接待观众达 21万人(次),开展流动博物馆主题活动29 次,提供免费讲解1021次,四个民间微型博物馆建设顺利推进; 市图书馆及10个县(区)图书馆全部获评上等级公共图书馆。
    其中, 市图书馆被评为二级图书馆。全市图书馆接待读者33万人(次),图书流通50余万册,开展图书流动服务197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89次,图书下乡43次,组织公益讲座培训259次(期),普洱文化讲堂成为品牌活动,江城完成总分馆试点建设工作并通过省级验收,免费公共阅览室实现乡(镇)全覆盖,市图书馆获评省级文明单位,普洱新华书店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第一批云南省全民阅读示范基地;全市文化馆、乡 (镇)综合文化站开展主题展览、文 艺培训、文化下基层等各类惠民活动 2200余次,惠及群众110余万人 (次),数字文化馆和总分馆制建设基本建成;市美术馆举办12个精品展,接待观众7万余人(次),开展美术培训班 7 期,培训学员1200余人 (次),优秀学员参加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获65枚奖牌,“舒建新艺术馆”落户市美术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以上覆盖率达到100%;全市5名基层群众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阳光工程”文化志愿者称号。
 
 
4.jpg
 
 
    广场文艺演出是没有围墙的剧场,受众多、影响大、传播远,尤其是方便普通百姓观赏。全市各级各部门纷纷为百姓搭建舞台,让群众登台唱主角,体味艺术活动的快乐和愉悦。每年“我们的节日”均有文化下乡队伍,进工地、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和进福利院送文化,满足了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众多民间艺术团体从“草根”走向“大 堂”,多件作品参加全国、全省大赛, 向亿万观众展现了普洱群众文化的魅力和实力。
    普洱市以文化惠民为宗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民族健身舞天天跳”活动和“开心广场•和谐文化”月月演成为普洱群众 文化品牌;唱唱跳跳走出致富路的老达保已经成为文化扶贫的典范; 以墨江双胞胎节、孟连神鱼节、西盟木鼓节、澜沧葫芦节、端午药根节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活动已成为普洱一张张亮丽的名片。近十年,全市共组织开展群众文艺活动2万余场次,参与群众达1500余万人次,荣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260余项。
   
    艺术创作生产成果丰硕
 
    群众文化创作是为了提供更多艺术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普洱市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创作出了一批讴歌 时代、讴歌人民、讴歌生活的文化精品,得到了行业专家和人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洱始终坚持文化“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创作了大批文艺精品。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全市共创作1500余件文化艺术作品,300余件文艺作品获得省级及以上表彰奖励,涌现出《云海丰碑》《天赐普洱》《佤部落》《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等一批文化精品,推动了普洱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共创作生产文学艺术作品3000余件,100余件获省级以上奖项。《茶颂》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奖,《阿佤山》获第九届中美电影节 “金天使奖”和第五届国际万象华语电影节“最佳民族电影奖”和“优秀原创故事片奖”,《回到爱开始的地方》荣获“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民族舞蹈《火火的佤山》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舞蹈类优秀奖,歌曲《人间乐园普洱山》获国家级作曲二等奖,西盟佤族原生态歌舞剧《阿佤欢歌》及孟连大型民族舞蹈诗《梦恋•孟连》分别获得云南省第十一届新剧(节)目展演金奖和银奖,佤族原生态歌舞《狂欢佤部落》夺得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及8个单项奖,《梦回普洱》荣获云南省第十二届新剧目展演新剧目大奖(金奖)和“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筚篥声声响》等7个作品荣获2014年群众文化“彩云奖”;《文化普洱》期刊荣获首届全国“文化杯”文化(群艺)馆群文优秀期刊称号等。
 
 
 
5.jpg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普洱精品文艺创作坚持群众演、演群众、群众看,从人民群众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再以艺术的形式带给 群众精神愉悦。大型民族舞蹈诗《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是一部讲述原始部落拥抱新时代故事的史诗作品。作品以“听党话、跟党走、颂党恩、共圆梦”为主线,描绘了西盟佤山50年的风雨历程,分为部落沧桑、洪荒神鼓、垒石盟誓、希望火苗、 幸福恋歌、诗意栖居、盛世圆梦、再唱新歌八个章节,将西盟佤山各族人民再唱新歌颂党恩,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通过舞蹈诗的形式展现了出来。整个演出气势恢宏,极具 民族特色,演员精湛表演, 一经推出,久演不衰。
   
    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活力
 
    普洱市全国民族成分最多的地级市,有34种民族,其中有汉、哈尼、拉祜、佤、傣、布朗、傈僳、回、白、 苗、瑶、蒙古、景颇等14 个世居民族,其中哈尼、彝、拉祜、佤、傣为五大主体民族。这里特有的地域文化和质朴的民风民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5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项(1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项;有可移动文物7755 套44958件;全市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566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级43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37人。其中,国家级4人、省级 47人;景迈山古茶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扎实推进,有望列入我国2021年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 报的正式遗产项目。
 
 
6.jpg
 
 
    近年来,文化遗产建设工作得到高度重视,普洱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和保护体系的建设。一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 护管理和申遗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普洱古茶园和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第五届世界茶业大会上, 普洱市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源”称号,标志着普洱作为世界茶源的地位得到了全球公认,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世界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叶的国家。
    2015年11月,该市圆满承办了“古道记忆—驻华使节茶马古道考察活动”,孟加拉国、马来西亚、缅甸、越南、沙特、捷克六国驻华使节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工作加油助力; 2017年4月,中国工程院在澜沧举行定点帮扶澜沧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期间组织开展支持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活动,有效提升了景迈山古茶林申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文物保护工作成绩突出。完成了国保单位景东文庙、景谷傣族佛寺建筑群及省保单位孟连上城佛寺等一批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修缮维修工作;全面加强文物安全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文物安全状况大排查行动,文化、消防等部门联合开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建立完善 “一项一策”文物消防安全防控体系;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顺利通过省文物局验收,并被省文物局被评为省级“ 优 秀集体”。5个县制定并公布实施了地方性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目前,该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05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项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项,市级32项,县级153项。有可移动文物7755套,44958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件(套)、二级文物 8件(套)、三级文物38件(套)。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全市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22人,各级非遗保护名录612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出版了三个语种文字的书籍并绘编成连环画出版发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5个(省级5个、市级20个)、非遗保护传习所3个、传承点39个、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8个。全市10县(区) 均有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其中,国家级项目相对集中在宁洱县、墨江县、澜沧县和西盟县。 就特点而言,普洱市的非遗项目内容广泛,涵盖民间文学、神话史诗、 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工艺、传统礼仪与节庆、传统习俗等领域。(普洱日报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  文/图 梁荔 白雷钢)

 ZWU中国通讯社

 
艺术创作生产成果丰硕 (2)_副本.jpg
 
 
 
值班总编:牧歌
值班副总编:王承泽
责任编辑:陌非

 ZWU中国通讯社

分享到: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如果你对旅游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