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品味昌宁:最美的表情叫丰收
金灿灿的田野、沉淀淀的稻穗,一直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秋色。因为与其它秋色不同,这秋色是色香味俱全的,能满足人们视觉、嗅觉、味觉上不同的享受。
“昌宁只有一个公园,这个公园就叫昌宁。”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山水田园始终是昌宁人心中最美的景观。因为田多地少,昌宁人对田园的热爱,是其他许多地方难以想象的,特别是对秋天飘满稻谷清香的田园,更是深爱不已。也正因为这份热爱,形成了人沿山脚居、田在坝中耕的生产生活传统,让为数不多的小坝子里,留下了为数甚多的田园。
昌宁有句老话,叫“寒露不低头,割了喂老牛”。意思是到寒露节气还不低头成熟的稻谷,就只有草的价值了。昌宁温凉地区的水稻,一般都于秋分前后开始收割,到寒露期间基本收完。这段时间,小城被金色的稻田包围着,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对嗅觉、味觉也极具诱惑。
金秋时节,昌宁的山水田园进入收获季,城镇村落到处溢满稻谷的清香。走进田园深处,到处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好在现在有了收割机,农民的劳动强度减轻了不少,丰收的喜悦随着声声机鸣,挂上了每一个人的眉梢。
略有遗憾的是,许多稻田改种了玉米或经济作物,否则这金秋里的田城相拥、城村一体,将是何等壮观。其实,一个地方需要个性才能彰显特色,因为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没必要也没办法攀比;风有风的自由,云有云的温柔,没必要也没办法模仿。但愿昌宁人对田园的热爱,能够让这些田园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田园味道,留住昌宁区别于其他地方的重要标志。
热爱田园风光的,不仅是昌宁人。在历史上,与昌宁这片土地结缘的名人并不多,但明代却有两位。除名为弘祖的大旅行家徐霞客,还有号为升庵的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这样的遇见,是这片土地之幸,也是他们之幸。他们为这片土地才留下了重要记载,这片当时属边角地带疏于治理的土地,让他们融入了质朴的自然而得以心安。
“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是故乡。”杨慎的这话,应该是丰收季所写,满眼成熟的金色让他想到了远在新都的故乡和亲人,却又安心于这溢满丰收气息的土地。写这诗时,杨慎或早已醉于田头,醉梦里已将这里当成了故乡,醉得安然,笑得怡然,写得自然流畅。其实,许多现代人都向往杨慎般生活,这对于昌宁这样的山区来说,其实是个机遇,留住田园风光也许就能让更多的人到这里寻找那份源于自然的心安。如果能在田园里吃上香喷喷的烧饭团、烧玉米、烧洋芋,肯定更能让人向往。
不知道当年杨状元是不是看到了山里的层层梯田。如果他看到了,肯定能够写出更加流畅更加自然的文章。当众多的梯田变成了茶园、核桃林,甚至荒芜的时候,澜沧江峡谷深处的阿背寨梯田依然在坚守,虽然这种坚守非常艰难。
又是一个秋天,阿背寨梯田穿上了金色的秋装,阵阵稻谷清香,不仅让人想到那喷香的新米饭就口水直流,还醉得一朵朵白云也在蓝蓝的天上流连。眼前秋色甚美,但看着一年比一年缩小的稻田,心中也不禁在问:到底该如何,才能在大山里留住一份纯正的乡愁,并让这份乡愁变成一个钩子,用一根无形的线,将那些匆匆奔走于时代步伐里的人心连起,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这路子,或许乡村旅游可以尝试着走。
这几年,国家将秋分设为丰收节,这既是对农民的尊重,也是对乡愁的呼唤。其实,丰收节在民间自古便有,不是具体哪一天,而是一个季节。在昌宁传承着一个叫“尝新”的节日,碾出新米后,杀鸡煮肉,煮上一锅喷香的新米饭,祭天地祭山水祭祖先。祭完后得先给狗喂食人才能吃,因为传说中最先的种子是狗用尾巴从天上带下来的。
丰收的季节里,田野里稻谷飘香,香气里有农民丰收的希望、新米饭诱人的味道,有孩子捉虫摸鱼的乐趣、成年人乡愁深处的情感。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每个人都离不开主粮。走进田野,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乐趣,稻谷的清香在不同年龄、不同环境的人心里,变成不同的情感,产生出不同的方式,享受同样的快乐时光。许多青年人从秋收开始收获爱情,一个人是勤是懒,一季庄稼便是最好的检验。
文化需要传承,乡愁需要载体。在昌宁,无论是一直以来的山水田园城市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还是正在开展的美丽县城建设,为的都是让山水田园和人文历史有机融合,让山水田园和所承载的民歌、民乐、民风、民俗,保留其独有的质朴和真诚,在绿水青山间保留一个最纯最美的乡愁家园,让更多的人如杨慎和徐霞客般,能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为心灵寻得一个念念不忘故乡。
值班总编:牧歌
值班副总编:王承泽
责任编辑:张密